开玩笑吗? 一幢高度接近190米,39层、大约重三万多吨的摩天大楼,需要多少个人能晃动,晃到使得楼内的其他人怀疑人生,仓皇出逃?0 ]& `# {+ Y0 ^0 i2 J
" S: Z+ T5 K4 H/ x' I( Q' E `答案是需要23个油腻的中年人……
* @1 T, ~* x" @& @1 G这个看似十分荒谬的问题源自一个真实的事件,2011年7月5日就发生在下图这个大楼里。 8 b: ?- O7 Q* Z
那一天,23个中年人(也有报道说17个人)在大楼的第12层的健身房做“Taebo”运动(一种类似于跆拳道和拳击的有氧运动),大约是Happy成这个样子:
# z# n" f$ g5 I6 R* x此举导致整栋大楼竖向振动了10分钟,大厦中数以百计的人群紧急疏散,“狂奔逃命”。 & d- Y1 p- L9 X3 Y. X
可能吗? 那么重的一个大楼,23个大叔,可能吗? / B& D4 N* M. o& i
答案是可能的,罪魁祸首就是共振。
& i( Y/ M2 R0 a9 |. K6 S3 [由于人的运动通常是一种周期性的行为,当其频率与结构的振动频率非常接近时,共振效应可以使结构的动力反应变得十分显著。
8 l5 j) W8 D) H动力问题和静力问题有本质的区别,举个例子,普通家用汽车2吨左右,一个小朋友尽全力也极难推动,可如果他/她握住车门把手按照正确的频率来回摇晃(或者坐在车子内身体左右摇晃),很容易让车子振动起来,厉害时可以把车子晃倒 ---- 不信的话,在您家车上试试??
0 e' U- G" }/ h* q闲话少说,上公式!(此处略去一堆假定:单模态控制,谐波荷载,激励点振型值差异….) 其中N是完全同步人数(本例活动人数23,考虑大叔们同步性差,取N=8);G为平均体重(取80公斤,大叔嘛),M*为模态质量(据说是8529吨[1]),阻尼比(0.1%),是荷载的峰值因子(对跳跃运动取3.0[2]),把所有数值带入公式得到最大的加速度为 给个参考对比值,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20)规定商场和室内连廊的竖向峰值加速度的限值为0.22m/sec2,估算的值比这个限值大5倍,身临其境,您会跑吗? $ U2 f1 p2 q$ g. l a' A( W. v
BTW,专家们在该楼上模拟测试的加速度峰值为0.6 m/sec2。 ) D& t6 j% N1 R5 G
) t' Y3 G0 v5 q5 x/ P假如… 假如想晃动下面这个楼,需要多少人? 图5 某办公楼
& \' R! W4 R: ?4 \6 Z6 O% [楼高8层,高度31.9米,模态质量大约4000吨。如果取2%的阻尼比,beta值取0.3(人体横向摆动),取规范对应于办公楼的加速度限值0.07m/sec2,则可计算出N=14。14个动作整齐的80公斤的胖子可以晃动此大楼!我们真的去做了!安全起见,只派了两个胖子。 ; B! n5 K* H. e d5 `5 _& |+ D
图7那漂亮的、教科书般的建立共振响应的曲线说明,两个胖子可以让结构振动到0.3 cm/s2的水平。 4 J y# `/ ^. F* ?1 |
小 结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事实证明“给我几个大叔,我就能晃动大楼”,关键是正确的人(数)以正确的方式(频率)做正确的事(激振方向)。
+ O6 f# z! s5 A. _* \感谢博士生李果、韩紫平同学为本文收集的材料。
+ k7 E1 A) ?; G参考文献:
4 z- o2 V$ s1 S( [[1] Sang-Hyun Lee, Kyung-Koo Lee, Sung-SikWoo and Seung-Ho Cho, Global vertical mode vibrations due to human group rhythmicmovement in a 39 story building structure, Engineering Structures, 57 (2013)296-305
; X, {7 K8 _1 m# V[2] 陈隽著,人致荷载与人致结构振动,科学出版社,2016
' T8 Z2 [/ c) d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