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lf63 于 2016-2-17 09:43 编辑
打开了位于主机上部的传动箱,眼光扫了一下内部结构,吃了一惊。为啥?怕啥来啥。完全打碎了心中还残留的一点点侥幸心理。 因为内部结构和早先玩过的机子完全不一样,早先类似主机的结构是油马达带动齿轮副后再带动蜗杆蜗轮结构,而现在是油马达带动蜗杆蜗轮再带动园锥园弧齿轮传动。 虽然说从外观局部看来就明白是和原先肯定是有不一样之处,但还是心中还是留有点侥幸心理。。。但是没有想到是这种结构。 知道哪,与园弧齿相对比,园锥齿是空间啮合,它齿形复杂,种类繁多,加工困难,检测不便,设计麻烦。 现在拆开了,就得检查修正了。但愿园锥园弧齿轮不要有问题,否则这事儿就麻烦了。。。不好玩的事哪。
此项目的来源是这样的,甲方有几台线上的小型号机子要大修和部分改造,知道俺们厂子玩过几种类似机子的改造设计和维修——当然型号要比他们现在的大多了。所以将俺们找了过去。也就是说给了俺们一次机会哪。 通过交流,明白了甲方的意思。甲方此机是在线上的几台使用过的旧机,因为主线改造,而且要以化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所以他们想将旧机改造满足新线上的使用要求。他们也根据新机的结构画了一下立体3D模型。 因为要检修要改造,所以立了项。
说是有几张机子的资料,但不全。但有比无好。嘿,国情么,有图就敢做。别说是维修了。将标招下来再说。 结果将主机拆下后对照甲方供的图一查,俺的天哪,主要传动结构就不一样,主要尺寸参数也不一样。天哪,这下麻烦了。 新拿过来的几张机子图纸一张也用不上。问下甲方,乍会事?答说,早先的是四代机,现在新图是五代机。 可是代与代之间也不会可能差这么多哪——完全是二种机型。苍天哪。。。相差得太多了吧。 虽然没有图纸,可以借故推了,但这可不是俺们的一贯作风。 大小也是活,体现俺们实力的时候到了。 有图要上,没有图想办法也要上。嘿,硬上,只能硬上了。只不过要多化一点功夫罢了。
将齿轮拆下清洗了,哇靠,怕啥来啥。有几颗齿的齿面上出现裂纹了,不细看还看不出。没法子,只能换了。。。 得测绘哪,虽然俺们测绘过齿轮,普通的,变位的,斜齿,蜗轮蜗杆,锥齿轮等,但是真的没有测绘过园弧园锥齿轮。。。
搜寻了能找到的资料,从书籍上,从网络上,找到涉及到园锥齿轮的资料,快速恶补吧。 知道园锥齿比较复杂,但没想到是这么复杂。不查不知道,一细查吓一大跳。
在资料上表明园锥齿轮包括有直齿,斜齿和曲线(螺旋)齿三大类18种40个齿形。锥齿轮齿形制有厂家级,行业级,国家级,国际级。各园锥齿轮厂家级的齿形制近40种,行业和国家级不到10种,而国际标准只有直,斜齿一种。 不过心慰的是:总算也发现国内也有自己的一种齿形标准。
从最常见的《机械设计手册》上看,介绍的也就那几种齿形制,而其中的曲线齿也就是为格里森,埃尼姆斯,洛—卡氏,奥利康,克林根堡等。
而现场实物为曲齿,而曲齿又可分弧齿,长幅外摆线齿(摆线齿)和长幅渐开线齿。国外早已停止生产用锥滚刀加工长幅渐开线锥齿轮的铣齿机。我国也不用此种齿制。摆线齿采用等高齿,直齿,斜齿及弧齿锥齿轮采用收缩齿。。。
更加没想到的是:设计何种齿,还得根据加工单位有何种机型。因为资料上说明: 设计锥齿轮和准双曲线齿轮时,常用轮坯设计方法有四种。 1.非等顶隙收缩齿轮 2.双重收缩齿轮 3.等高齿法 4.等顶隙收缩齿法 究竟选用哪种方法计算,还取决于加工齿轮的所用设备。所以必须熟悉齿轮制造厂使用设备和加工方法。 在许多场合轮齿收缩制的类型取决于加工方法,在选择一种轮齿收缩制之前,应事先与制造厂商量,以确保设计和切消方法一致性。
锥齿轮的齿形设计取决于工艺,即取决于锥齿轮的加工机床(包括使用的工艺装备)所形成的产形齿轮特征和所采用的工艺方法。 因为锥齿轮的加工机床类型决定了刀具运动轨迹,刀具运动轨迹与刀具构件几何开头相结合,形成了产形齿轮某一轮齿的廓式和线式,产形齿轮某一轮齿与与运动着的机床摇台相结合,构成了整个产形齿轮的锥式,高式和位式,整个产形齿轮副通过对齿坯的产形运动,形成了相应的一对园锥齿轮副的五种齿形几何形式(线式,廓式,锥式,高式和位式),五种齿形几何形式相结合形成了某一类型齿轮副的齿形几何结构。 园锥齿轮副类型的多样性和它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锥齿轮加工机床的类型,是锥齿轮的两个重要特征。 很明显采用什么齿制,完全取决于选用什么铣齿机。铣齿机的选取型和配置取决于所生产的产品和铣齿机的价格高低。
测绘就是零件设计图纸的重现,从已知实物找出未知因素。锥齿轮设计图由约30项要素组成。 要测绘现场的锥齿轮,首先得将是何种齿形搞明白。现场实物从齿高上观察很明显不是等高齿,为收缩齿。这样就可以将一些齿轮排除在外。综合分析考虑后,认为实物为格利森齿。
收缩齿弧齿有两种齿形:格利森(G)和埃尼姆(З)。前者在我国现有机床传动中很广泛,后者在1956年后进口的苏制机床中有所采用。两种属同一品种,区别在齿形。在一般传动中它们可以相互代用。
格里森螺旋伞齿主要特点是曲线是园弧而不是渐开线,它的各部分名称在计算时很多和“爬螺型”相同,所不同之处为 1. 用不着换算为假想平齿轮,虚齿数,基园半径,节锥角也不用修正,所以各部名称简单 2. 计算公式按小齿轮齿数比分二种, 3. 格里森齿压力角有四种:14-1/2,16,17-1/2和20。广泛用20 4. 螺旋角意义和爬螺型相同。但齿条曲线为园弧,半径为R。格里森螺旋角一般比35大。当小于35时,在啮合时接触齿数减小,齿形将会磨损过度。
因为时间关系,这次甲方同意可以用库存的备件先安装,虽然不用这么急了,也能这次糊过去了。但仍然得测绘一下,因为图纸还得出,也能增加一次实测这种经验。化点功夫吧。
翻开相关书籍中关于测绘这种齿轮的章节,哈,方法步骤多有。俺们别的不太行,按葫芦画瓢总能糊弄一下吧。再说,可以锥齿轮成对简化测绘,省去对齿制的辫别,对有些参数不必进行精确测量,只要保证传动性能即可,可以简化测绘,成对更换。呵呵。
将实物测了一下,有些采用了测,有些采用了拓。再在拓好的纸上作了下图检测。。。总之,根据书上的描述一步一步开吧。再根据相关的数据先估算一下,假设一下数据后再根据相关公式计算确证。
嘿嘿,巧了,计算数据和测量的数据一次就基本达到了误差很小。齿厚相差十丝之内,角度在半度之内。 哈,说明测绘基本是可以的。。。。
终于将图纸及参数表格弄好了。不管检测精度如何,也是获得了一种经历经验了。
打油一首: 遇到问题不能逃,理论知识仔细瞧。按部就班化功夫,困难定能解决掉。
注1: 我国于60年代引进了奥利康SKM2型铣齿机,但早已不生产了。60代以后奥利康新设计的铣齿机,从锥齿的设计方面和切齿调整方面,新老“奥”制有很大区别。 据2000版《齿轮手册》第二版介绍说新型号奥利康铣齿机,奥利康公司只对用户提供软件的使用说明书,但没有公开内容。对奥制齿轮的设计和铣齿调整原理及公式来源未加说明。
注2; 格利森公司的杰出科学家威尔德哈泊(E。Wildhaer),巴斯特尔(M。L。Baxter)等人——锥齿轮和准双曲齿轮的创始者,他们的研究是继欧拉后最为卓越的。关于格利森的技术,格里森从不公开其公式来源。因为缺少系统介绍,所以长期使人不是很好理解。引起了各国学者多方面探索。特别是苏联和日本。但多没有完全弄清格利森技术。72年以来,我国由数学工作者对齿轮啮合理论的数学基础方面作了系统研究,其后由原机械工业部把锥齿轮及准双曲齿轮研究列为重点课题“格里森成套技术的研究”,最后才彻底弄清了格利森技术。
另:国内这些没玩明白的东西,通过这么几年的努力搞清楚了么?请知道的业内大神说下。让俺们这些圈外好奇的家伙也了解一下现在最新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