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和诺基亚,同样两个offer放在你面前你会选哪一个?也许在几年前很多人会对小米这个草根起家的IT公司嗤之以鼻,但今天的现实却是:被诺基亚裁掉的员工连小米都瞧不上了。 这样的局面并非IT行业特有,外企头顶的光环在中国的政策、投资环境、技术创新等因素的改变下逐渐褪色,跨国大公司的好日子如今没那么好过。或者,换句话说,中国的钱没那么好赚了。 在《第一财经周刊》连续几年发布的“失意大公司”名单中,跨国公司已经屡见不鲜: 2011年倒下的摩托罗拉,雅虎和深陷罗永浩“冰箱门”的西门子;2012年利润下滑的快消巨头宝洁;到2013年在反腐重锤下栽跟头的奢侈品行业与陷入行贿丑闻的葛兰素史克;再到最近害肯德基麦当劳断货的福喜。是外资企业到中国水土不服?还是外资企业本来就重病缠身,药不能停? 《中国企业家》总结的今年5月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2014》结果显示:2/3欧资跨国企业表示在华经营越来越困难,46%欧洲企业相信跨国企业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而33%的调查对象表示在中国获取的税前收益低于其全球平均利润率。究其原因,不外乎“政”、“商”、“人”三个方面。 政策层面,虽然进一步放开市场的口号从未停止过,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也伴着“负面清单”和“简政放权”的利好措施给了跨国投资者更多机会和更低的政策壁垒。但近期包括“国企停用外资咨询公司服务”,“金融机具国产化”,“停止政府采购带有Win8系统的电脑”,“停止政府采购iPad及MacBook”等各种或虚或实的消息,让以前在某个领域内几家独大的外资企业提心吊胆。中国美国商会《2014年度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认为他们在中国越来越不受欢迎,被不公平对待。” 商业领域,去IOE(IBM/ORACLE/EMC)的说法几年前就被阿里巴巴提出,而今年趁着中美网络间谍升级再次火了一把。随着技术创新,人才回流,口袋里的资金越来越多充裕,外资企业不再像以前那么“被需要”。更何况“技术转移”似乎永远是痴人说梦,国内的企业变得越来越聪明和实际。此外,“山高皇帝远”的企业管理模式下,滞后的市场反馈机制让质检机构的某次突击检查成了曝光外企问题的 “绝佳窗口”。今年4月爆出的兰州水污染事件,就将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推上风口浪尖。一时间,关于这个当今世界唯一提供全方位环境服务的的企业集团瞒报迟报污染状况,应急管理机制迟缓,道歉滞后的怨声载道。甚至有人提出:“中国的自来水为什么要外国人来管理?”,直指外资企业把握民生命脉。 从员工角度,曾经跨国公司的高薪和高福利曾是吸引年轻人的利器。但据《第一财经周刊》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去外企的毕业生比例从2013年的44%狂跌到2014年的21%。国内民企尤其是成长型的公司越来越多受到毕业生的青睐。高薪+高福利?还是“雾霾假期”的人性化管理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发展前景?无论如何,外企对人才的吸引力远没有以前诱人。 但同样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外资企业依旧有自己的优势:有哪家企业可以拍着胸脯称自己可以取代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和EMC高端存储?本土咨询公司是不是有足够能力和资源为国企和大型民企提供复杂服务? 能源方面,国内油气开采尤其是新能源开采技术和能源智能管理系统依然和欧美有着差距。而挥之不散的雾霾令中国政府下定决心大力发展天然气并强调减排和环保,这显然也是国际能源巨头们的大机会。那么,这些巨头们又会如何迎难而上? “中国很大,但是很难”,GE公司总裁伊梅尔特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如此形容中国市场。针对这块“很难”的市场,GE改变了多年传统,将中国区总裁位置上的洋面孔换下,将一位中国女性推向台前,并在采访时称:“这的确是一种突破,打破了天花板。” 西门子全球CEO凯飒表示,中国和任何国家一样,经济基础首先都是能源。西门子在能源、基建、制造、医疗上都有业务优势,这些也正是市场所在。在谈及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区别是,凯飒表示,大公司对客户利益更有保障,而且如果大公司的职员将公司当做自己拥有的财产的话,会有更多的创新。 所以,就像每次看社会新闻都觉得大家的日子没那么好过,但关掉手机后还要每天工作10个小时累的“苟延残喘”一样:日子不好过,还要硬着头皮过下去。
(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