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6日,外媒报道称,中国制造业将由劳动密集型转型为资金密集型,2016年中国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将位居全球之首。产业转型、机器人密度、年轻人的就业态度等因素是这场变革的主要原因。
5 y2 s) i+ ~/ K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4年,中国地区工业机器人销售量同比增长54%,这表明中国正在加快工业机器人普及速度。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将位居全球之首。
; e- a' e* C; _/ d% \' F9 b* r5 B7 C6 |$ i
经济学家通常认为,自动化旨在降低劳动力成本,它可以催生出先进经济体系,让制造业免受迁往海外的威胁,甚至可能让制造业回流。普及自动化的动机未曾消失过。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机器人将逐渐取代工作岗位,亚洲、非洲和拉美前沿市场的潜在就业机会正在减少。4 n8 d. P) F, D6 L
8 o' }* X/ H q在中国,经济实力的支撑点已经落后于潮流。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而美国等拥有先进经济体系的国家受影响较小。起初,中国正是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才带来众多制造业工作,但新趋势已经破坏了这种经济体系。全新的机器人技术比以往更加廉价和易用。
" r! w" h1 }+ ~, @
3 K% m, e. S M4 Q% |+ S另外,无论工厂设在何处,汽车制造等众多增长最快的中国制造行业倾向于依赖自动化技术。某些制造业工作只能采用机器人,例如电子产品工厂的精密工作。
$ X( N9 d) O, s! @3 ^0 d8 Z8 ?) p R& f- e* x' [) `6 f
亚当斯·纳赫尔(Adams Nager)表示:“我们认为中国人擅长制造廉价小商品,但这不是他们的关注点。”作为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经济研究分析师,他认为中国计划让服装业、鞋业等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出国内,转而关注钢铁、电子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而自动化技术是这些产业一个助推器。
) s8 A j- ~. u+ b" M5 l. O! n0 \* N# z" M1 D; ]$ K4 X. Y' X! j2 F
但是,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预示着一场重大变革。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化带来大规模就业增长,这让很多国家迅速步入富裕国家行列,中国可能成为最后一批这样的国家之一。如果这种自动化趋势继续下去,这意味就业增长速度将放缓。; f+ |% L" C2 f
$ [1 ?6 a5 ?0 `# l3 E$ |# F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估计,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约为225,000台,较2013年增长27%。工业机器人销量在全球所有主要市场均出现增长,其中亚洲市场增长过半。中国尤为耀眼,2014年工业机器人销量约为56,000台。国际机器人联合会表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偏低,这是销量持续增长的原因之一。中国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机器人台数)为30,德国机器人密度是中国的10倍。" |+ ^. k) m: s( S8 e3 h
3 u9 l' L; z2 E1 o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机器人中心主管亨利克·克里斯坦森(Henrik Christensen)表示,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快速增长。为了满足市场对新款机器人的需求,全球最大的自行化公司纷纷兴建工厂。美国机器人制造商Adept Technology首席战略官特里·汉农(Terry Hannon)表示,2014年400家中国机器人制造商出席一场中国贸易展览会。在这场变革中,富士康计划建造和安装数千部机器人,以组装iPhone和其他产品。; i) @4 z+ @# N9 p6 n, V( a2 b4 Y* Z
/ @$ W; J8 y" y k事实上,无论使用中国制造的机器人,还是西方公司的机器人,中国快速普及工业机器人还与自尊心有关。瑞士机器人制造商ABB Robotics营销和销售主管史蒂芬·怀亚特(Steven Wyatt)表示:“当中国人出口商品时,他们经常受阻于产品质量。现在他们会说,‘我们使用的机器人与西欧和北美企业一样’。”) W, R$ m. g S [! f0 S
' l* j/ g6 y8 x
这也是中国政府推动这场变革的原因之一。2013年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中国至少拥有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企业,8至10个配套产业集群,高端机器人方面国产机器人占到45%左右市场份额,机器人密度达到100以上。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种自上而下的战略会产生“羊群效应”,造成错误开支。长江商学院教授兼大疆董事甘洁表示:“如果你把资金投给错误的公司,你会排挤掉最创新的公司。”# V- X: s9 `! x
8 }' _- I+ a5 v" t, P, g
中国企业主认为,他们越来越难找到愿意在乏味的流水线上工作的年轻人,这是他们采用机器人的主要原因。一些电子产品制造商表示,他们要应对每月高达20%的人员流动率。. r3 ~+ f0 U) H+ g8 m7 |: G* ]- m; e
# p; G9 c1 @/ A$ _6 n* 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