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生产主管,常常会面对如下问题: ①员工不按作业指导书执行; ②设备点检表漏点检; ③5S执行不到位。 ! l! S) d. u% ~
此类问题频繁被稽核,客户稽核,体系审核、IPQC稽核、班长定时清查,每次稽核总能找到一两条,结论是:管理不到位,员工执行力差。
# h) \9 w3 ~6 n+ s! v6 T
2 n. b3 y( b' b b# A, _质量人都知道,标准化作业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可却总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不按相关规定作业。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今天我们来剥一剥这类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员工宁可顶着大额罚款,冒着张榜批评的风险来违规。以作业指导书为例,梳理了几个问题: $ ~; V7 K) }9 p- h0 ^
01.为什么会有管理流程,管理规定? 这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逐步的建立规则,固化下来成为流程,为了确保流程的严肃性,又引入管理规定,目的是约束员工按流程办事。 ! v' ~0 `- o; U# }4 y6 c+ _4 G
确保信息及时传递,不漏项,让该知道的人都必须知道,所以建立流程;很多流程本身就是一套完美的协同机制,确保协同过程高效执行,所以规定了明确的输入和输出。为了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引入了管理体系,里面有流程,比如IATF16949/ISO9001等;别人家有,我也要有(这种老板居然真有)。
4 |& i( U3 N8 B( }% L$ ?9 E2 M
02.回到问题本身,作业指导书是什么? - 一套指导员工操作的技术文件;
- 一个沉淀操作经验,避免因为错误操作引发产品质量问题的技术平台。- [3 [2 x; I' o2 {/ b% R* M
/ H4 |2 H. |$ L" t4 v
03.员工为什么不按作业指导书执行? ①员工个人行为,故意抵触执行(通常极少);
/ p; h% z0 N: K9 e
②员工培训体系有缺陷,没有把员工教会。二流企业做培训,基本是灌输法为主,以培训签到表为证,培训效果无法验证,合不合格无法验证,基本没有什么岗位培训资料,全靠指导人员的经验和现场的作业指导书;
. w1 B4 L' N5 P: m; c$ d* L. o
③生产准备环节有漏项,目前基本是作业指导书发放制,生产准备和切换线时,都要有一个悬挂作业指导书的过程,未执行到位; 7 r* ~4 h; ?( ~" S* ]$ k
④管理不到位,稽核频次不够(1次变3次)。 : Y- C( Q: Q' |! `# s
04.为什么违规行为屡罚不止? 从根本上讲,员工觉得作业指导书真没什么卵用,所以你懂得,迫于淫威,所以才有了执行扰乱环节,即使经常见到罚款,也会偶尔搞忘。 05.作业指导书是如何写出来的? 案例:有一次加班,见到办公室的几个同事,加班2小时搞定一套作业指导书,然后固有流程:签字/打印/下发/执行,工程师任务完成,本月项目奖金又能提升几个点。 3 j- b q( M" D9 i' W) n) J
这就是一份作业指导书的诞生过程,有时候会问自己,这样的闭门造车真的好吗?常常出现图文不符,参数和实操不符,寻求原因:参数是根据研发的技术文件定的,不符合暂且也不能改,所以参数不符;图片是复制粘贴的,有些忘记删除了,有些目前还没有图片,所以就图文不符,想想也是个挺滑稽的事情。
8 L' f: `3 g2 B3 X6 m
口口声声说要按作业指导书执行,闭门造车的作业指导书指导性怎么样?想想也能明白结果。员工不按作业指导书执行,除了教育和稽核,真该思考一下,这作业指导书有什么卵用?白白浪费了工程师和稽核者时间。
- h) r% ]' e. W7 D! v
06.建议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作业指导书既然是经验沉积的平台,那么沉积经验的机制有哪些?
& e* D$ f/ b: H! F- R) u
②作业指导书既然是用来指导员工操作的,工程师写好以后有没有按作业指导书操作验证一次? ! w# f C# ^# ]7 I' H. X7 M
③员工不按作业指导书操作,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不知道违规操作会有什么后果,哪一个动作违规可能会对我们的产品造成什么影响,我们的作业指导书能不能告诉员工这些因果关联?能不能?
' U0 O2 P( ]& T
④作业指导书作为一种指导文件,有没有一种持续优化机制,持续的改进,直到最优。 * C+ K. o6 o7 v P; V0 |+ x
目前的工厂管理,管理对象更多针对的还是员工,流程的骨子里还是阶级意识,是上层管理者对下层人民的管控、监督、惩罚,体现的是管理层级的“权威”。什么客户意识,服务意识,其实目前还有点远,也有点扯。
/ O6 t7 i$ I _! S+ K# g07.想测试一下你们公司是不是阶层式的管理吗? ①查一下暴漏出来的和员工相关的问题,解决了多少,解决的比例有多高?
3 J1 X |7 S7 u5 w7 s$ }# G
②现场发生一次异常,大概多长时间有支持团队到场,多长时间能彻底解决一个问题?
: D8 K* ^; @! [& N% x E
③看看公司对于工程师的宽容度和对于员工的宽容度,有多大差距? - d( G g" S# k+ V1 i
08.总结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破除作业指导书的有效性障碍,那么执行也只是个笑话,不仅仅是作业指导书,设备点检表,其他类管理执行道理是相通的,这是意识问题,对抗的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阶层意识,怎么可能说变就变成服务意识了。 . i+ _' g) v1 o" L- n1 t$ b+ c
服务意识是什么?就是能站在操作者的角度上想问题,比如设备点检表,除了要求点检哪些内容,是不是也要考虑下什么方式能更利于操作者执行?更不容易出错,就是这种心态和出发点。
0 {1 c/ e. X8 u- V! ~% @
意识问题是一个长期问题,对于工程师要求确实有些苛刻,但是做为管理者,必须在这方面有所坚持。
9 A. q; Z$ w- r! K0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