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机电一体化、赛博机电集成化的发展,机械工业早已脱胎换骨,以至于人们更愿意用“制造业”来替代“机械行业”。然而机械行业,作为工业最为重要的发展根基,仍然是制造业的当家花旦。而作为昔日的主管部门,机械工业部作为一个部委机构的六十多年浮沉,则成为一面令人慨叹的大铜镜。
从无到有再化无
第一机械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的简称,或者叫做“一机部”,始于1952年。就大机械行业的管理机构而言,前后共涉及到八个叫做“机械工业部”的部委。走过了极盛的时期,也走过了分分合合的历程。
直到1998年,代表“一机部”正宗血统的机械工业部正式解散。最后在2003年,它定格成为机械工业联合会,一个已经接近民间协会的组织。机械工业声名大振的时候,还要等到后来的“中国制造2025”。但那一刻,作为一个部委的管理职能,它早已经由另外的部委接盘了。而原来机械行业的诸多人士,只能以顾问角色登场了。正道是:人是物非沙场在,叮当珠子撒满盘。
如今走到三里河一座灰旧古老的建筑,还可以前去探望老机械部留下来的运转机构。而访客需要传达室填表通报、经哨兵放行才能进入这个职能普通的大院,这是它挣扎着保留曾经主管工业的官方机构的最后一丝痕迹。
一机部的军民往事
1952年9月,一机部从建国就成立的重工业部分离出机械工业管理局。其职能为主管民用机械、电信、船舶工业;它和第二机械工业部同时成立,后者主要负责军工、核工业等。在当时,备战、备荒、备重工业都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
在1958年,朝鲜战争终于结束。立刻打仗的事情,还很难想象。原一机部(负责机电)、二机部(负责军工)、电机部(即第一个三机部)在这一年,合并组成新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对一机部而言,这是一个最辉煌的时刻。
到了1960年,刚合在一起不久的一机部就开始分家,拆分出“第三机械工业部”,负责主管由一机部划出的航空、兵器、坦克、无线电及造船工业。而到了1963年9月,一机部再次往外开闸放流,从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分离出第四机械工业部(负责无线电工业部)、第六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这两个都是以军工产品为主。此次分拆之后,第一机械工业部再次聚焦在民用的机械工业上。 这个前后五年的分与合的摇摆,表明了军工与民用机械的合署管理,在当时有着诸多的影响因素和管理难度。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1980年,成立国务院机械工业委员会(随后更名为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和归口管理机械工业。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兼任主任。后来并入到国家经济委员会。机械部的民用机械与军工装备的发展协调,一直在尝试着各种可能。
高歌猛进,百鸟翠鸣
到了1982年,中国面临一次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大的机构缩减。当时的情况是,在1976到1981年5年中,政府机快速膨胀。国务院机构精简问题被提到日程,那个时候,革命是一个最为常见的词语,“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是对体制的革命”这样的动员令直接就发下来。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对比2018年国务院机构只有26个部委),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在1982年这次国务院第一次机构改革中,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被撤消,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机械成套设备总局等合并,组建机械工业部。
图1 1982年国务院部委 (来源:中国网)
这次机构改革,各机械工业部纷纷改名改制,这是告别大一统、走向个性的时代。一机部改为机械工业部、五机部改为兵器工业部。随着电子工业的蓬勃发展,四机部、国家广播电视工业总局、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合并,组建“电子工业部”。这一年,也是中国正式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彻底决裂的一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过渡性改革思想已经确立。
在这之前,机械行业的扩大企业自主权,已经在四川宁江机床厂等地进行试点:该厂因为第一个在《人民日报》做广告,打破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思想误区;而在1984年,实行厂长任期目标负责制,是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责任制度,这也是在机械工业系统首先实行。与改革思变的大背景相呼应,机械行业的活水一片,各种创新实践层出不穷。
到了1986年12月,机械工业部和兵器工业部(原五机部)合并为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藏头没有两年,在1988年的第二次机构改革中,机械部重新出头: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与电子工业部(原第四机械工业部)合并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 在这次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共撤销12个部委,包括机械委、电子部、航天部、航空部、核工业部等,新组建9个部委中,包含了机械电子部、航天航空部、能源部等。
机械电子工业部被赋予了更大的期望值。
跌落:战略误判 走下官坛
1993年,这是第三次政府机关的机构改革。这次是缩比显身,机械电子部被拆为机械工业部和电子工业部。同年机械部成立了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这块巨大的资产将在十年以后,再次脱离传统的机械工业体系。
拆分对于一机部而言,是一个不太好的兆头,实际上国家对机械工业的战略,从“六五”的“一般产业”,到了1985年“七五”的时候,已经被进一步落到了“夕阳产业”。而在1990年开始的八五规划中,国家对其投资额仅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0.65%。 这些征兆预示着在1998年第四次机构改革中,要精简47%的国务院系统显然要向机械工业部开刀。最为正统的一机部血脉,至此切断。一机部、机械部都成为历史。同期被裁撤的还有电子工业部、邮电部和冶金部。不过电子工业部和邮电部已经并入到同年成立的信息产业部中,血脉继续,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被寄予全新的期望。
1998年中国机械部被撤销,可以说是对中国工业史的一次战略误判。彼时正是知识经济喧嚣至上,产业夕阳论开始走俏的时候。托夫勒在1980年的《第三次浪潮》中说,工业文明,犹如夕阳西沉,在对高技术产业憧憬中把机械、汽车、钢铁等一系列传统产业视为“夕阳产业”。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工业部门则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而传统工业面临新兴工业国家的激烈竞争,呈衰落状态。这使得托夫勒的夕阳产业论,大有市场。然而托夫勒对高技术产业倍加推崇的时候,却忽略了传统产业完全可以借助计算机、半导体、软件等手段升级为高技术产业。在此前的1997年——后来被称为互联网元年,信息产业的发展正在高歌猛进,网易丁磊、搜狐张朝阳、新浪王志东等草根登场,正在开启接受民众膜拜的时代。而“国退民进”的大战略,也开始引领国家走向更加聚焦地垄断格局行业,国家商业主义的舞台正在启动。
这种满是夕阳论的调子和国家从竞争性行业撤出的理念,也影响了当时中国对机械行业未来的战略判断。
当时的机械工业呈现三个特点,第一个是1997年整个机械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整个行业亏损面高达40%以上。工程机械行业达50%,机床行业亏损面排名第二达到48.8%。而亏损额超过5000万的19家企业中,汽车行业占10家,包括广州标致、天津丰田发动机和郑州日产三家合资企业。机械行业可以说是哀鸿遍野,正是“需要扶持”的局面;第二个是机械工业(归一机部的约占45%左右)出口创汇取得大幅度发展,1997年同比增长32.2%,仅次于纺织品及服装行业,在全国外贸出口占比为21%。这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和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日益成为中国扩大对外出口的支柱产品。机械工业正在展示其“需要创汇”的优势;第三个是进口设备投资巨大。1996年中国进口设备折人民币5250亿元,占国内机械产品市场份额的1/3。1997年略有减少。显然中国机械工业处于“需要自主发展”的重要时刻。
这三个特点,表明机械行业正是处于“要扶持、要创汇、要自主”的关键性节点。然而,机械工业部却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下转过身躯,擦肩而去,降为过渡性的机械工业局。现在想想,难免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慨。
再往后,从机械部过渡的机械工业局也在2001年落下帷幕,成为机械工业联合会,正式成为民间行会组织。这一年正是中国冲刺并成功闯关WTO的关键时期。而到了2003年第5次政府机构改革中,原有的一机部的资产,已经不需要再有任何需要政府出手的动作了。然而,最后一块像样的干粮袋,也被纳入到全新的机构中去。2003年3月,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转入国资委(同年成立的新部委)监管的中央特大型企业。
一机部在这一步一步滑落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损失是,整体宏观调控机械行业的局面再也难以为继,而经营多年的机械工业研发体系和情报体系也四面散开,原本严密的科技体系,兀自向不同集团、向地方随机靠拢,走向商业经济的前沿,基础支撑功能大大减弱。机械行业很难再具备统筹一盘工业大局面的能力。这是对中国制造业的一次深刻伤害。
工信部上位
2008年中国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可以说是对误判“工业化”战略重点的一次勉强修复。当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让西方国家吃尽苦头,而以制造业为根基的德国,则表现出抵抗金融风浪的神奇魔力。这一年,是全球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启蒙之年。
新成立的工信部,以信息产业部为根基,将发改委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非核职责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一起整合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时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这里面,包含了期待军民融合的又一次尝试。这一点电子工业部应该有着良好的传统。早在1963年成立的四机部(电子部前身),一直有着军民合作的历史。与前述几个部不同,四机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以军为主,军民结合”和“寓军于民,以民养军”的方针,积极发展邮电、通信、广播、医疗等与民生相关的技术。1973年1月,四机部召开电子计算机首次专业会议,即7301会议,提出联合研制小、中、大三个系列计算机的任务,以中小型机为主,着力普及和运用的方针。看上去,四机部是一个最早注重军民协同发展的一个部委机构了。
1998年3月电子工业部被撤销,其原有职能由信息产业部执行。2008年,以信息产业部的家底为主,国务院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由时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担任部长,开启了工业化和信息化领域的新篇章。
这个被渐渐遗忘的场景,让很多人以为工信部是从机械工业部继承而来,其实工信部主要是信息产业部的家底,还有更早的电子工业部的身影。即使在今天,工信部颇为倚重的智囊机构,大都是当年前电子工业部的资产。
工信部还主要从两个部委借来了干粮:国防科工委和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职能部门编制599名,除了原有信息产业部多数人员,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局各自有百余人并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也一起并入进来。
然而面对这样一个新成立的部委,当年的发改委并不打算借走所有的粮食。许多重大装备的管理,仍然留在这里。发改委的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司,这应该是国家唯一一个以局部地点振兴为己任的建设司局。听上去颇为奇怪。然而从2003年的“振兴东北”,到2015年通过的“全面振兴东北”战略,东北的工业振兴看上去越来越像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使命。而发改委的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业,会在随后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继续发力,会让人难免对工信部和发改委的边界,产生诸多模糊。类似“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交叉边界,和那些意味深长的用语,都让诸多业外人士琢磨不定。
二十年前撤掉机械工业部这一决策,从当下各个国家推动的“再工业化”来回看的时候,难免看上去有点匆忙。而十年后源自信息产业部班底的工信部,跟原来的机械工业部,已经有着诸多的不同了。然而即使在2008年,如果按历史归口部门分析,机械工业产值为9.1万亿元,占整个装备工业的60%,利润更是高达69%;而电子工业产值为4.3万亿,占比为28%。机械工业仍然是装备工业的主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机械行业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需要四处兄弟部委协调——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的军工部门都曾跟“机械工业部”有着分分合合的渊源。然而在当下,各大军工集团都有自己相对完整的研发体系,而且隶属更为强势的国资委,工信部要想去协调这些早已养硬翅膀的工业制造,已经变得有些艰难了。“中国制造2025”的开元之年,是中国机械行业最为闪亮的时刻,然而大旗招展的背后,许多接口有着历史的断痕,还需要仔细打理。
一览八个机械部
一机部作为中国工业的长子,久经沙场,但最后却变成了日渐式微的机械工业联合会了。这本来是老大,却是混得最为平民化的一个。它苦心经营的四十六年(1952-1998)的工业研发体系,也各自四散开来,再也难成独立支撑的气候。1998年是中国机械发展史最为黯淡无光的时刻。随着2015年前后工业4.0光芒四射的全球启蒙,国际通用的看法是“用ICT重新武装大机械”,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对中国人而言是一个黑色幽默。
图2 一机部变迁史(来源:作者手绘)
二机部,先是核武器加兵器,后来变成核工业和核工业建设集团,最终都归国资委了。二者也在2018年1月完成合并,后者无条件划入中核集团。
第三机械工业部逐渐以航空为主,后来变成航空工业部,几经分合。目前在国资委的监管体系下,包含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商飞和中国航空发动机三大集团的资产。
四机部几经腾挪,从无线电工业部,到电子工业部,再到机械电子部,然后又分拆出来,再被信息产业部消化吸收,加上邮政部的一些职责,几经融合,变成了现在的工信部。
五机部逐渐形成了南北兵器集团,分为中国兵器(或者北方工业集团)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后者成为营业收入最高的军工集团。 六机部则演化成船舶制造的家底,形成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的两大集团。
七机部,最后变成航天第一、第二集团了,负责火箭、卫星、导弹等上天入地的家伙。
八机部两次内容有所不同。第一次是为农业机械而设立,后来并举入到一机部。第二次“第八机械工业部”是为导弹而设立,并作为一个最短时间的机械工业部,很快并入到七机部中了。
小记
回望过去,机械工业部的八大山峰,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也跟军工装备的发展密不可分。这个历史题材的剧本至今还在继续发展,考验着当下工业制造体系和军民融合体系这两个事关“制造强国”的巨大命题。历史浩荡向前,新意无穷,却也很难离开它碾过的车辙。
有诗为证:
一机老大早为民, 二核三空四工信。 五兵六船七航天, 八农遥望强国印。
作者:林雪萍(南山工业书院发起人,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