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悉,4月18日23时11分,由该校学生微纳卫星团队自主研发的第二颗卫星“紫丁香一号”和参与国际QB50工程的其它27颗立方体卫星一起,作为定期运往国际空间站的货物,装载在“天鹅座”货运飞船“约翰·格伦”号中,发射进入太空。
( |8 N/ u' u' q9 W
* S% ]. n- N1 W
“紫丁香一号”是哈工大学生自主研发的科学试验立方体卫星,重约2千克,属于标准的2U结构。卫星搭载了离子与中性粒子质谱仪、业余无线电转发器、低分辨率CMOS相机3个有效载荷,用于开展大气低热层组成研究、业余无线电转发通信与空间摄影任务。据悉,“约翰·格伦”号飞船将在4月22日与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紫丁香一号”计划在对接3个月后,通过空间站机械臂释放入轨。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由哈工大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紫丁香二号”纳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入轨。“紫丁香二号”是当时我国首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
有别于以往由教师研制的“试验一号”“试验三号”“快舟一号”“快舟二号”“吉林一号光学A星”等小卫星,哈工大“紫丁香一号”“紫丁香二号”系列纳卫星是为了培养新一代复合型优秀航天人才所做的创新与尝试。哈工大通过组建学生微纳卫星研发团队,支持学生自主设计、研制、管控卫星,使学生获得最大历练,同时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有益尝试。 团队累计吸纳了100多名哈工大学子参与设计与研发,凝聚了航空宇航、力学、计算机、控制、机械、通信、电气、热能、化工等9个学科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是一支学科交叉研制队伍。此次“紫丁香一号”主要汇聚了韦明川等13名骨干学生。 目前,该团队正在承担第三颗卫星——中俄工科联盟支持的阿斯图纳卫星设计与研制任务。 为确保团队可持续发展,哈工大在“双一流”建设中,还专门规划打造了全国首个学生纳卫星研制工场,支持与鼓励校内外学生实现与卫星任务相关器件、单机、部件、系统、整星等各个不同层次的创新与实践。工场初期可支持40人/年学生创新任务,后续规划至100人/年。
( E: n# Q2 {1 \* c5 {) T) g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