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1962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事,我这一辈子与军工有缘,开始虽然是在建工部五局西北一公司(如今的省建一公司),工种是带锯工,属机械木工。但活不忙时也常到工地去帮忙(行内话称代普),有三件事使我终生难忘。
一.一根18米长的实心钢筋混凝土预制梁,工作内容是把梁横立起来压断,以检验梁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是否合格。当时在一个批号的水泥混凝土浇筑前,都是先用200mm方模浇筑一个样块,凝固一定时间后做压力试验,达到标准后才能使用。就这还不放心,按苏联专家制定的检验工艺要求,竟然拿一根成品梁来检验。当时的检验手段即原始又直观,那就是采用历史上曹冲称象的办法,把梁在平地上固定好,下面挖一个大坑,在梁的中间吊一钢筋焊的吊箱,往里面扔炼钢用的铸铁块,只到把横梁压断为止,然后用磅秤称铸铁的重量来和设计压力比对,以检验此批预制梁是否合格。一根预制梁几吨重,靠静压力得几十上百吨才能压断。我们一个小组十来个人,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才把那根预制梁压断。几十座厂房每六米宽就得一根横梁,几十上百根啊,还好这根预制梁合格了。有人要问,万一压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怎么办?
二.建筑标号是3号厂房,厂房的混凝土地面经检验硬度没达标,要求打掉表面水泥层,露出石子后,用水洗净再重铺水泥。为防止底层的石子松动,规定不能用机械也就是风镐去除,只有用人力手握钢钎,一下一下地凿打。几十年过去,当时的场面还历历在目。根据个人的力气选一把手锤,一把短钢钎,坐在草席上,一锤锤的凿打。当时,刚开始实行计件工资制,一平米2元钱。这对日工资平均只有1.72元的工人具有很大的诱惑力。本人中午没休息,干完一量,整一平米。虽然和那些一天干五六平米的壮劳力没法比,但以我当时的一级工月工资36.98元来说,这收入已很鼓舞人心了。心想明天再加把劲争取干到1.5平米,但睡了一晚上,胳膊和手指头肿涨得根本就握不住锤把,歇了几天病假,挣钱的机会就这样的错过去了。后来安装设备发现,这个厂房是零件加工车间,主要设备无外乎车铣刨磨,根本就没什么大型设备,后来的地面也没改水泥标号,只是增加了厚度而已。
三.看到轰五重型轰炸机低空从上方掠过,心中很是震撼。但组装的厂房是什么样就很少有人能看到了,至于是怎么建起来的,知道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我有两次代普都是在建筑标号1号厂房,第一次是63年到64年的冬季,当时1号厂房还是一片野地,厂房的水泥柱和房顶横梁正在支盒子板浇筑。为了保证质量,柱子上留有测温孔,上面覆盖着厚厚的草帘子保温;横梁则用帆布覆盖,然后用锅炉烧蒸汽保温,24小时有专人负责测温,我就是其中之一。组装厂房原计划是六跨,缩减规模后只建三跨,每一跨能同时组装几架轰五。那轰五一架的翼展有多宽可以上网查,我就不多说了,反正当时组装好的轰五可以从厂房一端的大门直接飞出去。测温是个极平淡的事,没什么好谈的。几十根横梁用蒸汽蒸了半个多月,解开帆布,去掉盒子板一看,灰白光亮质量没说的。最使我惊奇的是对横梁的最后一道处理工艺。当时刚上演过反应建筑工人“青年鲁班”的故事片,其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对房梁的预应力处理。木质房梁预制是要上拱一定的尺寸,这样在安装负重后房梁通过压力变形而平直。可这是几十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梁,按讲在预制时也得要上拱一定的尺寸,才能是具有一定变形能力的预应力梁,但在木工支盒子板时我看到,在支横梁底板时是用墨斗拉的一条直线,也就是横梁没有上拱,到时梁自身的重量不说,光上面的几十块6米×1.5米的水泥预制顶板的重量就能把横梁压变形。混凝土梁可不像木梁韧性那么好,弄不好会压断的。当我向在现场指挥的工程师提出这个看法时,工程师很惊奇地问,你什么文化程度?我说高中肄业。他只说了一句“可惜了”!
工程师把我领到一辆变压输电车前,指着地上的一根横梁说,看到底梁上的4个孔了吗?他让工人把直径40多毫米粗,两端带螺纹的,几十米长的钢筋,一个孔内穿了一根,两端用扳手上紧螺帽后,一端接上输电车上的电缆线,合上电闸,一会,四根刚才上紧螺帽的钢筋就伸长出来几十毫米。工人又一次拧紧螺帽。工程师问我明白了吗?我说原来如此,利用钢筋混凝土塑性差的特点,利用钢筋热涨的效应,把预应力加到了四根钢筋上,我说的对吗?后来在职工夜校上课时听过这个工程师的机械制图。 多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就不多说了,最后说一下这个1号厂房。这个厂房在当时的确是有点太高了,砌周边墙的脚手架还没有现今用的钢管,都是毛竹和杉木干,很容易塌架。64年的“五一”加班时发生塌架事故,一个瓦工班的五名工人全部摔死。那个脚手架也是上厂房顶的唯一通道,我当时代普,为厂房顶上刚铺的水泥浇水降温,过五一约好和几个高中同学去旅游,就没加班,如果去加班,很有可能没机会在此写写划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