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iceffice" />
: w. E c6 `' N7 @' {. L, n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万事通’这一物种,有人说,他懂机械、懂电子、还懂好多东西,我挺佩服的,因为我懂的东西比较少。 6 f4 ]4 E% A7 g# N; g) i
人这一辈子到底要学多少东西?这在各国有不同的答案。在前苏联的时候,政府需要你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窄,越窄越好。搞火箭设计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尤其窄,设计粉末泵的家伙,你不可以知道燃烧室是怎么设计的,因为一旦你投敌了,对国家造成的损失要尽可能的小,是阿,任何人都有投敌的嫌疑。
& \$ g9 w) k8 Q3 p4 i. J, i5 T, p而在美国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需要你知道的东西尽可能多。在一个作机械工程设计的公司里,你比别人知道地都多,你就可以作一名副总裁,无论什么事情都和你一个人谈,效率特别高,其他的人都为你跑腿,你只需要向老板负责,当然,老板付你很高的薪水,也很尊重你。 0 S. _8 {6 \- Q4 a
世界上最早的立车、水压机、深孔钻、包括16吋以上的舰炮,几乎都是一两个人的作品,这几个人懂材料、懂加工、懂流体和空气动力的知识,几乎无所不能。因为某一件产品,可以发明一个新的加工机,水压机就是一个例子。当然也只有在那样的社会,也才有那样的人。 . p b% V2 `- a, e7 G+ b) J9 I
日、德是两个以精密专业化而著称的世界强国,他们的模式完全不同于苏、美,你的大型泵站使用了德国的柴油机,德国工程师会替你向甲方作各种工艺技术说明,什么条件下,功率曲线什么样,比你说得还明白,你不得不佩服。 . d0 v9 j! z& u$ v: f
但正是这种精密专业化,注定这两个国家不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 V, I. O- L! z$ [ W+ O5 m我国早年有工业化以后,先是很短一个时期的英式风格,随后就是美式风格,假如不是美式风格,詹天佑也修不成京--张线。因为在该线路上所有的东西由詹氏一人作主,从规划、勘探、到机车的选型和驱动的方式都由詹海归一人说了算,并且全都说对了。英国人不得不佩服,但他们私下里佩服的是詹海归的yale风格。这种风格在中国曾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
. [6 q% M6 A! [8 W) P, i7 K接下来的漫长岁月中,我们一直是苏式风格,窄专业,多专业协调的风格,这种风格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后期。 3 b+ _* b! s- E" W0 N
那时,作一个项目,先期的项目组就得有十个人,由工艺、设备、电气、自动化、液压、水系统、土建、环保等,每次开会时,会议室要是小点都坐不下。人们常说‘人浮于事’,只要你在项目组里,才知道不是‘人浮于事’,缺了那个专业,项目根本无法进行,无论项目有多小。
+ t5 k' k. d# ]- [/ m95--95年以后,我们又在明显地回归美国模式,这是由于竞争加剧和生活所迫造成的,大型的设计单位被分成小块承包了,你再没有能力调动众多专业为你的一个项目服务了。懂得知识面广的人在竞争中逐渐占了上风,经济利益的驱动促使他们跳出原来的专业,走向更广阔的领域。 6 @% e( {4 s) ]) H4 Y* U
今天,再谈一个100万吨的钢厂,只需要一个人就够了,从厂址选择的气象条件到桩基础和厂房柱的布置形式,从工艺、设备的选择到废水、废气的处理,再到变电设备、线路和高、低压室的布置,都可以由一个人说,只是说地时间长一些罢了。原来窄专业的人开始失业,形成了新的贫富不均现象。 2 n& u$ l& c0 Y" t2 L
经济利益和社会变革的驱动,促使一部分人学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些东西又被转化成财富,而另一些原来专业很窄的人,由于没有用武之地,原来的知识结构都在逐步的退化,这是一种社会的分化。
% }/ w- I# P1 E5 F5 S说回到开始的话题,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到底学多少东西才可以凑合着生活,说实话,我不知道,我只是一个扫地的家伙,但我佩服有知识的人,希望他们都幸福、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