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京的金陵兵工厂,简称宁厂,首创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为两江总督李鸿章所建,抗战时改名为第21兵工厂,该厂自始即是中国主要制造火药、火炮和机枪的兵工厂。光绪十五年(1889年)金陵兵工厂即仿造出马克沁重机枪,但是当时并未进入批量生产。
6 \$ y, U# ?" ?8 }
& d- e5 y7 [& K- a0 ^8 S: } 1914年2月,金陵制造局仿制成功德国马克沁重机枪,并取名为“华宁”,在生产300挺之后,于1921年停产。
# _$ J4 f) Q/ D$ Q* a- W6 a7 H, `! t+ }7 E
1915年,大沽造船厂依照所获得的德国新式马克沁重机枪进行仿制,1916年仿制成功,受到海军部嘉许,令其扩充生产。$ {% x3 S& v. T% C; G
, G% s4 ^; ]- R! _8 h2 Z" V5 {0 E
1934年,国民党政府从德国正式引进马克沁重机枪的图纸,交由金陵兵工厂生产。这一事件可从当时任兵工署制造司司长杨继曾和兵工署技术司兼司长俞大维的年度工作报告中查出。% H/ u# d; H& V% j" R
0 V2 ?3 R3 F+ q" Z7 @
杨继曾1935年度工作报告中提到:“……重机关枪宁、汉两厂共造576挺(无加造)。谨查马克沁重机枪一项,已将德国兵工署赠送之全套工作图样,交宁厂仿照改良,本年底可开始呈缴修正新品,……惟制造能力,每月可至36挺……。”6 z# M' {$ E7 Z) ^; D8 i
" y2 h& o* z+ a; o8 ?9 V 俞大维1935年度工作报告提到:“……马克沁式重机关枪之全套工作图样,系由德国兵工署赠送,已交宁厂根据小项图样,将现造之同式机枪,陆续改制,约计十月间可交新出品……。”
2 T: Z( d9 o2 p6 {) p( ^6 y
, F1 Z$ k2 N: G& W* n) o. s% n* f 仿制成功的马克沁重机枪于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定型,被称为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从1926年至1948年,共生产了35 272挺。
9 e0 |& W, s# h- Y# O
8 c0 {& X7 e. ?' A 在抗战开始前后,兵工署曾计划采用丹麦的麦德森机枪(Madsen),该枪属于轻重两用的通用机枪,并设立51兵工厂专事生产。但1940年6月,全套刀具及图样在滇缅公路西南运输处被炸毁,所以只好仍旧回头生产捷克式及二四式。
, b K! \, C$ {6 C g* U5 a1 n. S5 A- i
二四式重机枪的序号,使用1个英文母和4位数字,到目前为止,只见到了C 字头。据此推算,其最大数量为29 997。4 ?/ E7 ]- b0 ?7 m2 a" a- q$ c
1 M, F4 d& i- x( p 但表中统计的产量超过这个数量,因此这个序号系统可能不是从开始生产即采用的。! B5 q1 X- C. |& q# M2 X
. |! _+ r, g3 @
抗战期间,平均每月战损119挺重机枪,生产补充量为195挺,为损失量的1.64倍。1937~1944年,仅21厂即生产了15 005挺二四式重机枪,足够应付前线作战需要。即使在1940~1941年间,滇缅公路被切断,外来物资供应枯竭,一切军械生产均面临困境时,二四式重机枪仍维持相当高的产量。 |/ a8 Y+ S" N
1 B0 ~6 c9 l3 b$ Q8 p
根据“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时我国现用各种枪械一览表”所列,当时使用的重机枪主要为卅节式 (勃朗宁机枪)和马克沁式。生产卅节式的有汉阳、华阳、上海等兵工厂,生产马克沁的有金陵、巩县、大沽、福建、湖南及山东等兵工厂。其中巩县兵工厂所生产的,称为俄式双轮七六二机枪,仿造俄国1910式,其枪架带有双轮,使用7.62×54mm R枪弹,是中国惟一生产不同口径马克沁重机枪的兵工厂。抗战初期,巩县兵工厂改名为第11工厂,汉阳兵工厂改名为第1工厂,两厂之间进行业务调整,第1工厂的机枪交给了第11工厂,由此第11工厂开始生产卅节式重机枪。. `% {& u4 Z4 f+ b( R
' X3 {6 N6 T' H% a4 i/ c 另外两种大量使用的重机枪是捷克的ZB-37及法国的哈其开斯。ZB-37来自生产ZB-26的捷克布尔诺工厂,在抗战前旧中国进口了1000挺左右,大部分配发给了各地的中央军。这是一种较先进的重机枪,枪管可快速更换,采用气冷式,使用金属弹链。. ~" Z# Z; I9 P& p# _# n7 p
N9 f; Q7 v0 [, @ 1942年2月,21厂完全依照规定公差,再次对马克沁重机枪进行改进,目的是使枪机内各零件均可互换使用,1943年11月开始出品。除枪机正身标有枪号外,其余枪机内各零件均不再标枪号,表示彼此均可互换使用。/ d9 T' P, y p% W) m
2 h0 Q7 ?! \- ?2 Z7 c* q1 |
1943年8月13日,昆明步兵训练中心的美国驻华兵器官李查森上尉(Capt. WmW.Richardson, Jr.)提出一份在训练中心使用中国武器的报告:“……我们一共接收了23挺马克沁重机枪……这批枪的抛壳挺发生了很多严重的故障…… 一共更换了186个,其中有179个完全损坏。……另一个经常损坏的零件是击针,一共更换了35个。……枪管部分,虽有严重的腐蚀情况,但是仍能满意地使用。……”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生产的各种零件在原料、热处理上仍存在一些问题。9 }$ T$ t0 F1 e& b
) d0 k1 F" B. v% w0 S& h 1945年,兵工署在年度报告中提出为了适应寒带作战需要,应开始研究气冷式重机枪,同时将缴获的2 000挺日军九二式气冷式重机枪改为七九口径(即7.92mm口径)。" M3 f! t1 l0 g* L
1946年国防部第6厅国防科学研究发展年报称:“……我国国防重心已移向北方,为适合北方气候起见,水冷式马克沁重机枪实有改为气冷式之必要。……研究结果试造完成,试射结果良好,连续射击5 000发,效果甚佳。每分射速为650发。”根据台湾联勤厂的资料,该型称为三六式马克沁重机枪。
; a+ ]: I# l# ~1 Q 1947年7月,21厂受命每月制造50挺气冷式重机枪,当年生产500挺,同时水冷式重机枪为每月300挺。1948年上半年的生产报告中称,21厂生产了350 挺气冷式重机枪,同期生产了1600挺水冷式重机枪。由这些数字来看,气冷式重机枪的总共产量可能在1500挺以下。0 @! ^$ g( ?! k! ^
1948年兵工署的研究发展项目42-2-22中,曾提出:“气冷式马克沁重机枪,经研究改良,如不用脚架,可代轻机枪用;质量由31.7kg减至15kg,其扳机位置亦由枪尾移至机匣下方,瞄准射击姿势可与捷克式相同。”由于1948年11 月30日人民解放军攻入重庆,21厂被西南工业部接管,因此这个想法并未实现。
: q$ x3 E1 c2 z4 j( z6 q& n" A' a& a$ i
. g% U' E6 ~- x5 U4 ~% o: w% B1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