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需方与供方对接,或许是知识产权交易的最大难题,这不仅是中国难题,也是世界难题。
“我想买瓶香油”,“我这儿卖香油”,普通商品交易的需方和供方,在市场上可以见面交易。如果以此给知识产权的供方和需方搭建一个类似的市场交易平台,不就能促成知识产权完成交易进而产业化了吗?
实践证明,因为交易物性质不同,同样的商业模式,套用起来并非易事——
交易市场需要差异化经营
2010年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统计分析显示,全国229601项技术合同中,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占到55%,成交金额达2319亿元,占全国成交总额的59.3%。其中,技术秘密仍是知识产权交易的主要形式,而非专利。
北京技术市场协会顾问、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林耕认为,技术转移的本质之一就是知识产权的转移和利益分配,“在发达国家,80%的技术知识产权交易是专利交易,并非技术秘密,而在我国,这个比例正好是倒过来。”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专利”交易应担当起技术知识产权主角儿,这也是技术交易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
为了促进专利的转移转化,搭建市场平台,从2006年开始,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始实施《全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计划》。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企业管理处处长马鸿雅介绍,截至目前,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的展示交易中心有43家,分布于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这些展示交易中心的定位以公益性为主,通过积极探索服务模式,为专利技术供需双方特别是非职务发明人和中小企业及中小投资人提供具有高诚信、低成本的常设展示交易场所。
出发点和定位都已明确,但能让这些专利展示交易中心真正活跃起来,谈何容易。中国技术交易所总裁助理李中华分析认为,专利交易难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并相互胶着:一是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大部分专利技术可能还在实验室,可视性较差;二是目前我国的专利质量普遍尚待提高;三是专利技术定价难;四是包括技术融资系统等社会其他系统还不完善。
并不是所有的专利都适合放到展示交易平台上来。马鸿雅将产品分为简单产品、复杂产品、系统产品。“诸如一个药方这样的专利,一件专利几乎就等于一个产品,这就是简单产品;像SIM卡这样需要几十件、上百件专利完成的,就是复杂产品;像飞机这样需要成千上万个专利才能完成的,就是系统产品。这其中,简单产品是最适合专利交易的,多见于小企业和非职务发明人的专利。”马鸿雅说。
目前全国有40多家专利展示交易中心,真正运营得较好的只有北京、上海等地区,而且各中心之间尚未形成高效的业务协调机制,无法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形成发展合力。据马鸿雅介绍,经过这几年的摸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在不断总结经验进而不断完善交易平台建设。“我们将根据交易市场所在地区的产业特点,逐渐形成专业级交易中心,比如在华北,整合出一个煤炭中心,在西北,整合出一个农业中心。”据了解,目前一些地方中心已经呈现出了专业化的特点,如西安中心围绕陕西省发展西部农业的定位,形成了专门引进、发展农业专利技术的特色;淮北中心围绕本地煤炭发展,形成了专业的煤炭专利技术交易特色;青岛中心充分发挥海洋科研领域区位优势,在海水养殖、海洋电力、海水淡化、海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制药等多个领域,推动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专利技术产业化。
尝试创新多种交易和服务手段
要想破解专利交易的难题,必须不断创新和尝试各种交易和服务手段。近几年,中技所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使其成为我国专利展示交易中心里的佼佼者。
2011年中国技术交易所的专利拍卖活动即将启动,本届专利拍卖会共征集到意向拍卖标的400余项,经过初筛,来自华为、TCL、华旗数码等业内大中型企业和中科院微电子所、厦门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的307项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标的正式进入挂牌招商阶段。
据李中华介绍,中技所去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专利拍卖会,拍卖标的为中科院计算所的70项专利,最后成交标的28项,成交金额近300万元。与去年拍卖会相比,今年专利拍卖会招商标的范围扩大,包括中国专利和国外专利,单项专利和专利包,专利权与专利申请权以及软件著作权、成熟的专利技术项目等。此外,本次专利拍卖会也得到了深圳、福建、长沙、江西等地的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的响应,实现了协同作业,充分体现了中技所核心交易平台的作用。“专利技术交易难,核心难题还是可视性差,因此最近几年,中技所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李中华说。
2010年底,在中技所的牵线下,天津药物研究院与天津世纪天龙药业有限公司签署“龙加通络胶囊”技术转让及相关专利许可合同,交易金额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创下了历年来6类中药项目成交价格之最。李中华说:“这项交易是采取一次性转让许可费加上5%的销售提成,像这样,买卖双方同担风险、共同获利的交易结构设计,再加上第三方评估做得公正,将大大促成交易。除此之外,我们还为有需要的客户提供第三方监管和资金结算、再融资、组织谈判等一系列服务。”
据今年6月成立的天津滨海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总裁林宜善介绍,他们也在创新交易模式上花了很多心思。“一是知识产权的直接买卖,即买卖双方将知识产权直接拿来交易;二是载体买卖,指以知识产权为载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未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交易;三是基于知识产权的金融产品或衍生产品的交易。”林宜善说。
关键是培养专利经纪人队伍
在李中华给记者列举的几个中技所促成的成功交易案例中,记者发现其中大多数案例均是医药、医疗领域的案例。李中华告诉记者,医药、医疗正是中技所比较擅长的领域,是因为中技所在这方面有一支很强的经纪人团队。
李中华本人即是医药科专业毕业,并曾在美国攻读学位。“之所以选择做经纪人,是因为我在产业宏观发展层面的个人兴趣,而曾就读的专业对于我现在的工作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李中华说,“或许会让你觉得意外,我们在国外经常会碰到大来头的同行,比如斯坦福博士、名校MBA之类的,国外专利经纪人的专业素质非常高。”
在马鸿雅看来,高素质的专利经纪人匮乏正是目前专利交易平台作用表现欠佳的重要原因。“专利经纪人,就是那些能把专利想象成技术,进而想象成产品,而且能成功包装卖出的人,是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而目前我国技术市场还没有成熟到那种地步,但市场成熟恰恰需要这样的人才带动。”马鸿雅说。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叶仰哲告诉记者,通常好的专利不需要通过交易平台就完成交易了,因此专利交易平台有必要将那些来自不同专利权人的、看似一般的专利,进行组合包装,“画出一个新饼”进行营销。而如果对专利进行重组包装,一定是需要非常专业、懂行的专利经纪人才能完成的。
近几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专利经纪人人才队伍的培养上做了一些培训工作,但结果却不容乐观,现在几乎所有展示交易中心都面临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缺乏的问题。人才培养非一日之功,而且“市场成熟”和“高素质人才”似乎总要面临“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怪圈难题。但随着我国专利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知识产权运营市场开启,特别是涉外知识产权运营案例出现,可以判断出,似乎这一回是“市场日渐成熟”走在了前面。(经济日报 作者 梁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