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标题: 气体流量的计算---请教 [打印本页]

作者: 永无止境    时间: 2008-7-28 13:24
标题: 气体流量的计算---请教
气体流量应该怎样计算呢?比如说气管的外径为8内径为5,气源压力为0.5MPa,如何计算它单位时间的流量呢?我在书上也找的到公式,请各位仁兄帮帮忙。谢谢了。
作者: 红瓤地瓜    时间: 2008-8-3 15:49
流速乘截面积等于流量,根据经济流量选择管径,还有流阻。

[ 本帖最后由 红瓤地瓜 于 2008-8-3 15:59 编辑 ]
作者: 如履薄冰    时间: 2008-8-3 16:24
与压力没有关系!
试想末端不用气,你的气压再高有何用?
流量取决于流速!
作者: 如履薄冰    时间: 2008-8-3 16:26
与压力没有关系!
试想末端不用气,你的气压再高有何用?
流量取决于流速!
作者: 红瓤地瓜    时间: 2008-8-3 18:09
如果没有压力差如何产生流速?压力差越大流速会越快,怎么会没有关系呢?
作者: 饮烟听雨    时间: 2008-8-5 10:51
这个问题我也在想呢,前几天还在算呢,一般气压的流速在8~10m/s,算出面积代入公式,看结果怎么样?
作者: 饮烟听雨    时间: 2008-8-5 10:53
而且我想也要考虑一下温度,湿度这方面的,请大家继续讨论。。。
作者: 黑色经典    时间: 2009-5-24 13:08
这个问题好象一直都有很多争论,我也想知道楼主想找的公式(或都它们间的关系)。因为工作中大多时候我们都是知道气压、气管的管径这两个数。而流量、流速通常很少配表去测量。
所以如果有公式能在只知道气压及管径,就可以算出流量或者流速,那是很方便的,会有吗?
作者: foolwaf    时间: 2009-5-25 18:51
流量相关产品的标准里,有压缩因子的计算,在压差和温度较大的情况下使用。可以参考
作者: virgilhoo    时间: 2009-10-16 13:41
我认为压差跟工作末端的负载运动应该也有联系,比如一个负载 1 吨的竖直向上的气缸,压缩空气进口气压1MPa,当空气刚进入缸体建立压力瞬间压力应该较低,因为气体进入时由于膨胀压力降低,随着气源的补充,压缩量增加,气压开始增加,活塞推动负载开始向上移动,而且上升的加速度跟气压、自重、摩擦等因素相关。如何去建立一个 V负载(负载运动速度)=f(δP、V气流、S截面)  和  δP=f'(Pin、V气流……)之间的函数关系,这样就可以从理论上算出所有我们需要求的值,再加以系数修正就有参考价值了。

我一直没能搞出来,请哪位帮忙解读一下。
作者: uuk    时间: 2009-10-16 21:58
关注中,我也想知道!!
作者: leftwall    时间: 2009-10-16 23:45
出口压力呢?
压强是气体的重要状态参数之一
有进口没出口神仙也算不出来
气源也有供气量啊
作者: virgilhoo    时间: 2009-11-19 10:38
压力也正是我们要求的一个量,负载的重量是已知的,气路的容积也是定值,现在主要是想用微积分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出来。当然这样建立起来的模型准确度、可参考性还有待讨论
作者: asdcp    时间: 2009-11-19 11:09
有简单的经验公式推测就好了
作者: 霜桥    时间: 2009-11-19 11:16
希望能有点帮助
作者: shengshizhi    时间: 2010-5-19 21:32
期待有高手提供简单经验公式
作者: skydcp001    时间: 2010-5-19 22:24
书上是q=V*A好像和和压力没关系
作者: fsq361    时间: 2010-5-20 09:19
期待有高手提供简单经验公式
作者: 赵天降    时间: 2010-5-20 09:59
需要考虑压力,应为气体是可压缩的。只能在特定管路段,实测输入流速,输入压力,管路截面积,建立数学模型,即可算得
作者: xuxinliang    时间: 2010-10-21 20:36
这个居然要威望!!真是很郁闷。。
作者: 王走召    时间: 2010-12-25 09:44
关注中,我也想知道!!
作者: 王走召    时间: 2010-12-25 14:23
流速Q=流量F/截面面积A
作者: fmdd    时间: 2010-12-25 15:34
如果你只是让气管吹出来,流量就是等于A.P

如果你是供给执行元件动作,需要算出工作容积、频率、气缸运行速度,才能算出某一时间段内耗气量是多少,和气管直径联系不大,只要气管能保证充足的供气即可




欢迎光临 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www.szfc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