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头儿交待了任务,一批机械系本科生来公司参观实习。 第一站给他们安排了历史最悠久的机加工车间,指望着来一次工业领域的爱国教育。 还沉浸在给孩子们讲述这台78年进口、国内首台引进的具备数显功能、一旦发生故障需24小时内上报的日本三菱产T135落地镗铣床的身世以及它在那些年的突出贡献时,没成想被90后尾巴们教育了。 “王工,那个大镗床怎么还在用呢?现在都是5轴加工中心了” “这设备都这么旧啦,怎么还没淘汰?” 听到这话,真是膈应啊!当真是老了!人老机器也老,你再能折腾,只要不刷绿漆,哪怕沾点锈,就是个丝瓜瓤子!注定不如新鲜黄瓜受欢迎。 现在这个连拉粑粑都纳入碎片时间补充知识的时代,喊出“普车已死,数控当先”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条红烧鱼在华人眼里哪都可以下筷,一份牛排却不得不双手擎叉。金庸老先生的武侠世界里,神兵现世,江湖必乱;吃瓜群众往往盯着神兵在谁手,不甚去问问高手在哪里。 一个零件在内行人眼里可以马上构想出三视图,空间概念就是内功,毕竟加工图上不可能标注机床类别。能不能把二维演示变成三维实体,得看操刀人的本事,与自动化无关。 机床说到底还是人的工具,人始终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直接桥梁。以敬畏之心从业方为匠;以糊口之意从业方为工;以玩乐之心从业方为徒;以炫技之目的做事,怎么说呢,只能称为“糟蹋”了。 干了一辈子普车的老师傅,每一次进刀带来的都是一个不可再复制的工件。装夹之后的坯料,唯有经过一次次的粗车、检验、半精车、再检验、精车、抛光而后如璞玉雕琢般熠熠闪光。 数控机床是在普通机床基础上发展,弥补了人力加工平稳性、稳定性、长效性的不足。但终归是加工的方法而不是方法的变革,人的经验仍然是机加工必备的基础环。 机器的自动化程度仍然是人的意志的延伸。坐在操作间里看着主轴旋转,铁屑横飞,左手搓右手,这加工还有我什么事,我又是人还是机器? 当然,神兵在手总归比拿菜刀革命要牢靠的多,只是现在机加工需求的弱化和对数控的神话,一点点的影响了社会对普通机床的认识。 我们无数次幻想着机器代替人力劳动,也无数次想着自动化能发展到吼一嗓子,自动进刀。
$ \$ B& I/ F& G5 P
真要这样了,为什么还要谈恋爱? 9 b. H; C; z6 ~) l" H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