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已具备批量生产圆珠笔笔头“笔尖钢”的能力,并且有望在接下来的两年占据国内市场,替代圆珠笔笔头需要大量进口的局面。受此事件的驱动,太钢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太钢不锈的股价在过去两个交易日内涨幅达15%。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公认的圆珠笔制造大国,拥有3000余家制笔企业,20多万从业人员,年产圆珠笔数量超出400亿。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多亿支圆珠笔中的“圆珠”,却全部要高度依赖进口。圆珠笔笔头的生产工艺,一直都是日本、德国等海外企业的核心机密,处于长期垄断地位。而中国则由于技术的缺乏以及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难以达到标准。
因此,中国在圆珠笔头技术及生产方面取得的进步有助于打破国外企业在这一行业的垄断局面,也显示了我国技术的进步,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圆珠笔的市场需求正逐年缩减,这一技术也不再是“高精尖”,因此笔头生产的技术很可能沦为“鸡肋”。而且,对圆珠笔行业的大力投入对于许多新兴科技领域来说,或许显得有些不公。
此次太钢集团取得的进步值得肯定,当然,这也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持。2011年,国家有关部门启动了“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拨款近6000万。这一项目于2015年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并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验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制笔行业“进口依赖”的困局。
并且,自主研发圆珠笔笔头的成功,有助于打破国外垄断,让中国将制笔这一“夕阳产业”的价格再度拉低,降低国外厂商利润,再次验证了中国“发达国家粉碎机”的称号。没错,圆珠笔笔头技术不再是高精尖,甚至已成夕阳产业。
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有人用圆珠笔了,就连学校规定的标准考试用笔都是中性笔。数以亿计的圆珠笔一年也用不完里面的油墨,全球圆珠笔的使用数量刚好能养活现在日本和瑞典那两条圆珠笔生产线。
为什么说圆珠笔笔尖技术已经不是“高精尖”?实际上,圆珠笔里的钢珠就相当于一个缩小的轴承,中国是能造出好的轴承的,那么也一定能造出好的钢珠。当然,在特殊环境下,效果和使用寿命会有差别,但圆珠笔多数的使用情况都是在常规环境中。
而且,现在的圆珠笔笔尖材质严格来说不是钢珠,钢珠已经过时,被碳化钨球珠取代。恰巧,中国是碳化钨生产大国。之后,碳化钨球珠现在被陶瓷球珠取代,并呈现普及趋势,而中国又恰巧是高性能陶瓷球珠的制造大国。
因此从实质上来看,材料和技术都不是圆珠笔笔尖制造的门槛,而是在市场经济调控之下,没有必要再去造一条圆珠笔笔尖的生产线了。
从行业角度来看,圆珠笔行业早在几年前就由于韩国、法国等国厂商的介入而进入了价格战时期。另外,水性笔以及中性笔成为了后起之秀,它们对笔尖和笔座的工艺要求远低于传统的油性圆珠笔,某些水性笔的笔尖采用普通的杆形钢芯即可,对光滑度要求也很低,许多厂商甚至不用钢材都能做出水性笔的笔尖了。
如今,除了日本、土耳其等保守国家还在大量使用圆珠笔之外,早已是改良水性笔和中性笔的时代,圆珠笔已成为夕阳产业。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圆珠笔头技术研制成功,除了打破行业垄断之外,基本是没什么意义的。圆珠笔笔头的技术门槛和技术含量都已经不高,成为了“鸡肋”。
此外,圆珠笔技术不涉及到国家经济命脉,中国对此技术需求并不紧迫,市场小,加之日本等国在此项技术中已成熟,因而盈利空间不大。
就当前的市场环境而言,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圆珠笔尖的研制中意义甚微。对于中国来说,掌握了圆珠笔头的制造技术并不会给工业和科技带来质变,甚至可能不会带来量变。
圆珠笔笔头能够自主制造了,这对科技和工业进步有战略意义吗?同国外相比有优势吗?诚然,在技术被垄断的情况下,国家有能力逆向研发新材料并取得成功,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然而,圆珠笔的制造技术应该是在一个国家整体的工业和科技实力上升到较为发达的阶段后用来锦上添花的,而不应该作为态势紧迫的任务去研发。
这不禁让人思考,这笔投入到圆珠笔笔头研发中的资金,如果投入到人工智能、射频芯片、半导体制程等领域的话,是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和获得更大的回报呢?即使圆珠笔产业真像行业协会对外公布的那样有600亿人民币的产值,那也赶不上IT行业中细分类别的零头,更别说被水性笔和中性笔占据市场,整个圆珠笔行业早成了夕阳产业了。
自主创新没有错,在科研领域拼资源争第一也无可厚非。但正如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一个国家的资源和精力也都是有限的。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才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中开始对工业和科技领域发力,中间还在政治和经济上走过弯路,因此底子较薄。
所以,我们更应该将有限的精力集中,按资源的优先次序攻关,去深耕主导未来经济的新兴产业。对研发圆珠笔笔尖技术进行大力投入,多少有些舍本逐末的意味,在熟透了的传统产业拼命,取得的效果往往只会事倍功半。
欢迎光临 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www.szfco.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