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标题: 除了圆柱笔头,中国这些东西也不能自己生产 [打印本页]

作者: OPP1199    时间: 2016-1-28 12:46
标题: 除了圆柱笔头,中国这些东西也不能自己生产

今年1月初,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他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什么?中国竟然生产不了圆珠笔的圆珠!!1895年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了,高铁、大飞机都造得出来,圆珠笔珠竟然还不能生产!如果不是总理李克强说出来,估计好多人真不知道。还有这些东西中国也生产不了:
手机系统(安卓、iOS)、工业制造(数控机床)、医疗设备(CT)、汽车(发动机、电喷系统)
下面说下大家经常使用的   汽车发动机:
提到发动机,人们都会提127k,6.2LOJVV8,1.0Dohc,Fuei ceii,Dohc L4……等等世界顶级发动机名字,造一台好的发动机真的那么难吗?中国火箭都上天了,拥有世界超一流的一些新技术工艺了,为什么还是造不出一台质量像样点的发动机?…………。要知道隔壁某小国的海外is35都拥有世界顶级发动机,难道真的是日本人韩国人比中国人更聪明?连号称中国国有一汽集团都造不出来?连山寨版的好点的都搞不定吗?作为一个工程人员,这要从头说起了。
当年钱老回国只搞火箭不搞飞机就是因为我国的工业基础太差。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钱老已经不在了,我们的工业基础还是寸步难行。
建国初那些年使得我国的工业基础严重受挫,元气大伤。工业要发展,炼钢要为先。
因为我们的工业起步晚,基础弱,又加上近现代中的一些现象使得我们的工业底子消耗殆尽,积重难返。现在的基础产业也是漏洞百出,重负连连。单从有机化工业和炼钢工业就可以看出来巨大的差距。作为工程人员,我们从心里有这样的体会:工业革命那 100 多年国外不是白走的,他们的每一道工艺,每一项配料,每一个细节都是需要一点一点从心里挖出来、从失败中走出来的。这些是十几年的高等教育教育不来的,是多少钱砸不出来的。必须经过那么多次失败才会有今天的成功,要想真正有自己的技术,没有捷径,要接受对无数次的失败,而且要心甘情愿的接受。
我们要想真正造出一个 100%的汽车发动机,是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的。我们正在努力追赶了。我们不缺设计师,我们缺的是底层的工人师傅。缺的是国外那 100 多年不浮躁的经验和教训。
再好好补充下关于发动机的技术部分:首先要区别两个概念:science(科学)和 engineering(工程学)。科学是共享的、透明公开的,但是工程学却是保密的、私有的。发动机的原理可以说是及其简单,而且这个原理在内燃机存在的 200 多年里从来没变过:燃料燃烧致气体膨胀推动活塞做功。但是 science 说起来容易,如何用这些人类都知道的白开水一般的理论做出按人类意志行为的 engineering 却完全是另一回事:如何把功率提上来,重量减下去,寿命延长,效率提高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漫漫长征。科学我们都可以学得懂,我相信我们高等科学教育非常成功,但是传统工业的工程学教育可以说是一塌糊涂,生产技术和理论严重脱节。
再一个,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之前,西方国家有一段特殊的时期,这段时期是机械工业飞速发展的一段时期,被誉为“大蒸汽时代”。有兴趣的可以搜一搜这一时期内的作品,几乎所有能动的东西都是齿轮机械,其繁荣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由于我国没有接受这一时期的洗礼,少部分民族资产后来也被帝国主义压迫致残,再后来又被社会主义充了公,所以基本上没有任何技术积累。对于发动机具体的一些技术瓶颈,下面我逐条列举,及时更新:
1. 金属铸造发动机气缸主体和其他简单结构件一般使用金属浇铸成形,具体过程又分高压铸造和低压铸造。金属融化成液体倒入模具,此过程难点在于降温凝固过程中残余应力、排气、脱模剂喷淋等导致缺陷的发生,缺陷降低了成品率,而且严重影响寿命,因为金属疲劳最怕缺陷。其次,金属材料自身的品质要求亦极高,一般是铸铁或铸铝,高品质的浇铸原材料我们不行,需从国外进口,但最近国家加强了对高品质铸铝原材料的研发,以满足航天航空的需求,将来可能会给汽车产业带来福利。金属铸造问题是个天大的问题,毫不客气的说是中国从古至今的问题,从宝剑对抗圆月弯刀,到现在的发动机制造,都是这个问题。这套技术是典型的蒸汽时代的产物,是所有现代工业的底子,现在他们已经配合上了电气产业和计算机信息产业,更是如虎添翼。
2. 机械加工要有上好的车床,车刀,车工。车床和车刀起码还能高价从德国买到,但是车工就是个问题了。同样一个零件,选择不同的方向和走线切出来,寿命却明显不同。这些技艺,怎么办。发动机的活塞要在缸孔中千万次的来回运动,其误差要求极高,其壁表面加工要求一种工艺,叫做珩磨,保证缸孔表面耐磨而且还能附着一层油膜保证密封性能。这时珩磨的材料,工艺,方向又来了。此过程走不好,缸孔哪怕弯那么一点点,活塞千万次的运动便会加速发动机的老化。曲轴孔是多档的间断长孔,尺寸精度、圆度、同轴度、表面粗糙度每一项要求都非常严格。
3. 装配工艺看了《速度与激情》就觉得汽车是几个人在 garage 里面拧拧螺丝、吊台发动机就可以造车的。那些是修车,发动机里面的装配可不是单用手就可以,而是专业的装配工具。这些需要经验,需要技术,更需要时间。有些零件需要特定的机器进行安装,甚至螺丝的安装顺序,拧紧的力道都需要经验和仪器。活塞隙如果混入了细小的硬物颗粒,千万次的研磨又会造成多大的损坏。所以装配环境、工艺、设备、技术要求非常高。更要命的是,如果前两步走不好,我们连装配的机会都没得练。
4. 橡胶在第 3 步里面,装配过程中需要用到有机材料。有人说发动机就是钢铁和橡胶的共鸣,不错。说橡胶是内燃机的核心材料毫不为过,无论是气缸的密闭性还是油箱、水箱的密闭性,橡胶都是决定性作用。Youtube 上面有很多国外汽车大厂的发动机组装视频,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搜索关键词是:Car Engine Assembly),看完你就会发现,连拧螺丝的都是帅哥,他们的学历绝不比我们低。对于汽车发动机橡胶,我不了解,但是我知道电力工业中的有机材料现状。橡胶我们国产的不行。
5. 主要机械零部件凸轮,曲柄连杆,齿轮组,轴承,链条,液压件,能做出来是一回事,能长时间稳定的使用算是另一个概念。归根到底还是两个问题:金属材料,机械加工。
6. 技术封锁前面说的是技术问题,这个是个政治问题,但是却无法回避。当今社会已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社会化大分工已经使得各行各业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性产品都不可能自己生产所有的零件。Google不可能为提高计算速度自己生产所有的处理器,GE不会为航空发动机研制更纯净的燃油,米其林轮胎不可能自己种橡胶树。因为社会要分工,只有分工才能更专注。那么要想组织这么分散的资源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组织本身就成了一种能力,所以现代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够统治,不是因为垄断了生产资料,而是垄断了组织生产的能力。企业也一样,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都是自己具有某一部分的核心技术,然后将其他非核心组件外包,形成共赢的盈利形势。全球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供货链条,全球化大范围的分工与合作已经是常态,但是唯独对中国,这些关系链条像着了魔似的纷纷瓦解。为什么,想必都知道。比如上面提到的铸造模具,日德压铸模具只卖本国企业,其他国家想买都买不到。但是我们不能那这个问题当挡箭牌,唯有自己拥有核心科技,别人才会看得起我们,才存在合作的价值;否则别人看的上我们的永远只是人力而已。
7. “市场换技术”的战略错误“市场换技术”是指80年代后期到2001年中国入世之间,中国政府允许外资入华修建汽车合资工厂的战略决策,前商务部长的吕福源这样解释:
“中国必须有自己的骨干企业,合资必须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按中国的长远利益搞。我们让出巨大的市场,我们就有资格要技术、要利润。”也就是说,我们开放市场,为的是换取技术。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幼稚的、停留在宏观上的理论性假设。首先,中国开放市场,是大趋势,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不论什么目的,市场都会开放。960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的疆域里总共只有20万辆汽车,平均48平方公里一辆,这是怎样的场景?全国人民都骑自行车总不是办法。其二,大大低估了科技的价值,换技术是一厢情愿。那些重要技术的价值之大恐怕会吓到所有人,远不是卖几百万辆汽车的钱能买到的。核心技术的进步永远不要期望别人会给我们;还是我上面说的那句话,没有捷径。把技术进步寄托在别人身上真的太幼稚了。正是这种“市场换技术”的借口,扼杀了自主研发的动力。所以我觉得,“换技术”这事别再想了,死了心吧,“偷”都偷不来。
毕竟民族工业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庆幸的是,现在工业的发展已经基本步入正轨了,中国自主的汽车品牌也慢慢形成:比亚迪、奇瑞、长城、吉利。期待有一天,Top Gear榜上也能看到来自中国的速度。这是真的。
车用发动机,技术难度高(涉及流体力学 燃烧学 振动学等学科),投入大,获利周期长。既然现在有外国的用,没人愿意花钱自己做研发。更何况就算研发出来,国内的材料水平以及制造水平也跟不上。不过发动机这东西毕竟发展了很多年了,很多结构和部件定型了之后很难做出改变。目前国内厂家(潍柴、玉柴等)都是在做原型基础上做些不痛不痒的修改。国内整个行业的人都是急功近利,没人愿意搞研究。就说缸内气体燃烧这一项国内搞这个的人寥寥无几,有也只是纯理论层面的研究,想做个实验,整个中国都没有这个条件。
至于说汽车技术里面哪些是国产的,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几个哪几个不是国产的:1 汽油发动机(生产有 但核心技术不在我 低端有 差距大)
2 自动变速箱(国内空白 不过吉利收购了澳大利亚的 DSI )3 汽车电控方面(ABS,ASR,ESP 等 空白 基本被博世 德尔福垄断)
4 汽车造型设计(号称自主研发其实多为抄袭) 2011-07-02说到发动机,现在某汽集团即将把旧发动机全部切换成“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知识产权”的新发动机,这一系列新发动机研发全部是 GM 做,GM 和某汽的车子都会用,硬件和基础软件全部一样,只是标定数据会不同。
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因为旧的发动机油耗动力都不行,新开发的性能比不过市场主流,综合考虑,用 GM 的发动机是性价比最优的选择。更何况经济危机的时候,某汽花 5 亿 rmb 购入 GM 1%的股权,在破产边缘救了它一把,这个共享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实际就是当时的回报。当然某汽也在消化这些技术,这需要时间。
发动机这一块话不多说,楼下兄弟把硬件这一块讲的也很清楚。我们来聊聊混动系统:1. 混动系统控制器硬件和底层实际还是 Bosch 的,但是应用层自己开发的。应用层软件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这一块我们也累积了很多经验和能力,即使和 BOSCH、ZF、DENSO 等巨头合作也丝毫不虚。
2. 电机也是类似,但是电机有个好处是国内的电机制造水平似乎并不弱(得益於航空航天的巨大投入?)国产电机性能良好,控制也是自己做应用层控制,这一块我们能力亦有自信。3. 电池是用美国和韩国的,目前我们能力确实不足。
现实确实是这样,我们仍在追赶。BYD 做的不错,
某汽也不错,希望过几年再来看时能够改写这个答案。
作者:billwoods,这是一个产业链的问题。
中国的电控单元走的比机械结构的部分更远,在电控单元部分,基本已通过模仿国外发动机功能实现了国产。为什么说中国造不出发动机?因为发动机是一个系统工程。和航空、火箭等产品不同,发动机是一种量产产品,很少有公司可以做到完全的自主生产从发动机本体到电控的完整部分。我们没有一个合格的齿轮供应商,就找不到一个合格的机床供应商,没有合格的机床供应商,就没有精确的机械尺寸,没有精确的机械尺寸,就没有发动机。
能制作一台发动机和制造一种发动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一台发动机只是单体的问题,而一种发动机,却而要形成一条产业链。涉及的工艺,检测,标准化流程等等等等都是浩大的工程,每一步都要由巨大的投入和经验才能换来。或许我们可以花钱买到设计图,买到生产流程,买到标准;但是,整个供应链是买不到的。发动机的量产是个系统工程,说是一个国家工业发达程度的标志也毫不为过。在全中国都在搞电子的时候,机械的重要性被有意无意忽略了。殊不知机械如骨,电如肌。







作者: 李振龙    时间: 2016-1-28 12:49
记得,在知乎上看过。
作者: の小南灬    时间: 2016-1-28 13: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蓝天XC    时间: 2016-1-28 13:37
慢慢来~
作者: shootbomb1    时间: 2016-1-28 14:09
写这些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但无所谓,中国底层是个比烂的社会,只要你能找到比你更差更烂更蠢的,那就说明你不在最底层。

15年前我刚接触网络时也这样,用几十个身份吹各种不同的牛,今天发NASA面经,明天感叹身为环卫工人的辛苦,后天感叹创业者的心酸史,周末说知道王校长喜欢吃什么菜不。

说起来觉得可笑,但笑不出来,自己在现实里要烂到什么地步,才会可怜地沦落到只能在虚拟世界里找安慰。
作者: wjiafu72    时间: 2016-1-28 14:34
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
作者: 山芋头    时间: 2016-1-28 16:59
国产汽车品牌进入欧米,谁来生产?用国内农民工工资低福利生产品牌汽车?可能吗?提高工作增加福利?竞争力何在?


作者: 紫杉珊子    时间: 2016-1-28 17:00
什么情况没怎么搞明白




欢迎光临 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www.szfc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