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12月4日,中国3D打印代表团一行18人带着好奇之心,应邀访问欧洲,就深化中欧在 3D 打印领域的对话合作交换意见,这是首次以中国3D打印代表团的名义与欧洲同行对话,也是首次深入了解欧洲3D打印发展的一次难得机会。
考察团一行先后参观考察了比利时 Materialise公司、鲁汶大学、德国 EOS公司、Ex on公司、英国Renishaw公司,出席了2013年欧洲模具展,举行了2014年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新闻发布会,分别与 Materialis公司、EOS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武汉滨湖机电、成都航利、南充元顺、潍坊 3D打印服务中心等会员企业和青岛市、珠海市相关政府官员参加了本次考察。
我国3D打印与欧洲不在同一水平
过去我们没有走出去,对国外同行的情况不太清楚,只是在新闻里或一些会议上了解信息,很多专家对国内3D打印发展一直比较乐观,他们的基本判断依据是:目前全球3D打印技术都不成熟,都还处于起步期,或者处于概念阶段,差距都不大,因此中国3D打印总体与国际同步。而且,还有不少专家更为乐观的是:中国3D打印技术是唯一能够与国外处于同一水平的先进技术。
果真如此吗?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的确是这样。你说欧洲技术先进,为什么欧洲也没有大规模地推广应用?欧洲不也是“小而散”吗?欧洲的技术能够做砂模,我们也能够做;欧洲能够做金属3D打印机,我们也能够做;总之,欧洲有的技术,我们也有……
从表面上看,专家们的乐观判断是正确的,也有数据给予支撑。2013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大概接近40亿美金,在2012年基础上增长了大概一倍。但是,仅仅40亿美金的市场规模,还不如一家大型企业一年的产值;国内大概3亿美金,欧洲大概10亿美金,美国大概15亿美金。总体来看这些数据还是显得微不足道。既然大家都没有做起来,就谈不上到底谁好谁坏,谁优谁劣。
但是,通过本次考察,使我们对欧洲3D 打印发展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发现我们的乐观判断过于盲目,过于草率。现在3D打印的应用市场还没有启动起来,但是一旦启动起来,我们可能就面临灭顶之灾。这不是危言耸听,现状其实就是最好的说明。
归纳起来,我认为有几个要点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第一,欧洲3D打印行业从技术本身的角度来看,的确比我们成熟很多,尤其是工艺技术、研发投入、人才基础、产业形态、材料等领域都比我们强。这个观点,国内同行也是高度认可的,毕竟欧洲的工业化比我们早,工业基础比我们扎实,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明显,在3D打印领域的研发也比我们早一些。
第二,欧洲打印企业规模普遍比国内同行大,一般企业销售收入都在10 亿人民币左右,而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收入过亿,甚至超过5000万的企业都没有几家。大多数企业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销售收入才保持在两三千万的水平。不要小看两三千万与10亿的差距,欧洲企业从10亿再上一个台阶,很快就可以做到50亿,100亿,200亿;而国内企业要从两三千万做到一个亿,可能还需要两年三年,再从一个亿做到10个亿,可能需要五年十年。可是五年、十年以后,我们做到10个亿,欧洲同行已经做到200个亿,我们是同一个水平吗?我们还能够竞争吗?200亿的企业拿10%投入搞科研,就是20个亿。我们呢?10亿里面拿10%投入搞科研才1个亿。差距越拉越大。
严重的是,我们国内还没有哪一家3D打印企业走出国门,开始国际化。但是,欧洲几家大企业不仅完成了在欧洲的布局,还通过代理商完成了在国内各个主要城市的战略布局。一旦国内市场启动起来,单凭国内市场我们就可能被远远地抛在他们身后。
第三,欧洲整个3D 打印行业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整体战斗力, 缺乏一个行业组织的引领和整合;这个现状与过去国内的状况是一样的。
第四,欧洲 3D打印行业也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完全打开应用市场;从他们宣传和推广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其实也陷入了迷茫:3D打印究竟能够做什么?这是我非常关注的问题。
5月29日,在首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上,我就这个问题咨询过美国的、欧洲的许多同行。他们也不知道。否则,他们不会炫耀,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一把吉他,打印一支电子琴,打印一个台灯,或者打印一把手枪……
如果传统制造业能够做出来的东西,3D打印技术也可以做出来,这不应该是新闻。正如,有个例子: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一定是新闻。道理一样的。传统制造业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非常完善和成熟,无论是工艺特点,还是成本因素、时间因素,3D打印技术都是无法比拟的。
那么,究竟该如何来推广3D打印技术呢?
3D打印技术的真正奥秘所在,不是什么都能做,而应该是传统制造业不能做,或很难做的领域,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轻松实现。就是说,我们宣传和推广3D打印技术,要找到3D打印的比较优势。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制造与新产品开发利用,传统制造业的优势更为明显。在不具备优势的领域,对于3D打印技术来讲,就成为劣势,3D打印技术几乎就没有用武之地。
第五,欧洲 3D 打印行业采取设备销售与加工服务相结合的商业运作模式,有利于拓展市场,也有利于技术的进一步完善。而国内同行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制造业模式,生产设备卖设备,只有北京隆源自动成型系统公司、武汉滨湖机电科技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在推行与加工服务相结合的模式。
国内资本界对3D打印特别谨慎,与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的股票市场形成强烈反差,但是,投资商们都有一个共同观点:目前,3D打印还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
虽然欧洲同行注重生产设备与加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是推进3D打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形式,但是,这也不可能是长远之计。设备生产商的主业就是研发设备、生产设备,实现产业化,不可能将加工服务作为主业来推进。但是,当前,如果我们3D打印行业在市场没有完全打开的情况下,自己不去主动与市场结合,还有谁去帮我们打开市场呢?
第六,与欧洲同行比较,国内 3D 打印行业危机四伏, 虽然都处于起步阶段,都处于“小而散”的状态,但是,无论从企业规模、研发投入、产品成熟度、市场开发、材料开发等多个角度来看,欧洲同行都远远超过我们。而且,欧洲同行在国内的网络布局已经基本完成,一旦国内市场全面启动,他们的准备工作已经早就做好了,可是我们基本上什么都还没有开始。
我国3D打印产业如何突围
我国从事3D打印技术研究的资源主要在学校,被称为“学院派”,最早开始于9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颜永年教授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著名材料学专家黄树槐教授,还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团队。据说,当时推选院士,颜永年教授是最有希望的,但是,后来一些教授联名状告颜永年教授的总总不是。
落选之后,颜永年教授发誓永不再参加院士评选。原因是,太复杂了,尔虞我诈,这个环境适应不了。
2013年初,在我与颜永年教授的一番交流中,他告诉我,过去年轻气盛,得罪了一些人,斤斤计较太多,现在想起来完全没有必要。有圈内人士也印证了这个看法:颜永年教授其实是国内3D打印这个圈子里面最有实力的,但是,老先生脾气太大,得罪人太多,有时候和自己的学生关系搞的都很紧张。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自2012年10月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参与我们的活动,总是毫不保留地分享他的观点。他在3D打印技术领域的研究,从工业层面到生物医学层面,造诣颇深。因此,被联盟成员推举为首席顾问。虽然已经年届76岁高龄,仍然孜孜不倦地在昆山创业,并活跃在相关讲坛。
黄树槐教授于2007年病逝,他的学生史玉升教授继承了他的优良传统,在材料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成就,先后荣获国家发明技术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殊荣。史玉升教授留给人的印象是低调、朴实、严谨。其实,他是一个明白人,过去20多年来这个圈子里的明争暗斗、打打杀杀,起起伏伏,他从中领略到不少。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办法给史玉升教授,外人来看,有些委屈。本来最初都是一等奖的获得对象,但是,同行一些教授总是不服气,状告信让他屈居第二。后来,参加评选院士,也被刷了下来。在一次交谈中,我发现,他心里很明白,是谁告的,为什么告。可是,他不计较这些,在背地里也从来不说别人的坏话,仍然是笑嘻嘻地与人相处。在这个圈子里,真是非常难得。
过去,我做记者10年,后来发起成立亚洲制造业协会和亚洲制造业必威APP精装版下载,从事的工作相对来讲接触面要宽广许多,和大学教授打交道一点经验都没有。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筹备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后,我才领略了大学教授的另外一面。表面上彬彬有礼,非常客气。但是,在利益面前,他们可以马上拉下脸来,指责对方,而且毫不客气,捍卫自己的利益。还有一些教授背地里对同行基本上是不屑一顾,动则就是“他那个技术小儿科,不行”之类。开始,很不习惯。我一向非常尊敬这些老师,后来,我发现这不是某一个两个教授的习惯,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他们的圈子太窄,接触面有限;而且文人相轻,自古以来就有的,不是今天才有。
作为学院派,要想将3D打印技术发扬光大,切实实现产业化,基本上还是很难的,整个国内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产业化公司,一头连着学校科研资源,一头连着市场用户。
按道理讲,这样的架构是合理的。问题就出在学院派的公司一般是学校老师当法人代表,学生做技术和研发,大的事情还要由老师来决定。而老师是专家,不是企业家,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老师不懂市场,真正既懂市场,又懂技术的老师毕竟只是极少数,在全世界成功的案例也没有几个。
学院派企业的老板,一般更关注科研经费和课题经费的多少,而不是公司销售多少。科研经费是每年部委机关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分发下来的免费午餐,只需要填写一大堆申请资料,编写几个项目则已,而次年的考核也主要看发表了多少论文,获得了哪些成果。相对来讲,科研经费的申请工作要容易很多,没有什么风险,老师们对这项工作简直是轻车熟路,不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就能够拿到这些白花花的银子。有些老师每年申请的科研经费两三千万,远远超过公司的收入。而做公司则没有这么幸运,市场总是充满各种风险和困难。
为什么学院派企业总是做不大?总结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绝大多数老师并不懂市场,不熟悉市场,公司的运行并没有严格遵守市场规则,导致公司不象公司,科研单位不象科研单位;第二是大多数老师习惯于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插手,并不愿意放权,公司的经营执行层积极性难以发挥;三是在公司和科研方面,老师更愿意搞科研,而不是当公司的董事长,对公司运行的实际付出并不多,却不愿意放弃对公司的实际控制;在他们眼中,科研经费是实实在在的可以拿在手上,而公司业绩预期总是看不见摸不着;四是实验室做出来的产品与市场总是有不少的差距,和用户的需求总是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老师们却很少去认真倾听。
学院派的公司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市场与科研两个轮子一起转,产生正能量?我想,首先应该将科研团队在公司中的贡献给予具体量化,从一开始就彻底解决产权问题,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第二,管理层与经营层要严格区分,规范运作,充分调动经营班子的积极性;第三,研发也要有市场意识,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了解用户需求;第四,科研单位申请的科研经费的考核标准应该有所调整,将资金和政策向更多具有原创性的研究领域倾斜。可以考虑将国家财政扶持的部分科研经费转化为风险投资基金的形式,对3D打印等新兴技术的扶持。
不管怎么说,学院派是国内目前3D打印领域最主要的参与者,市场派的企业一方面是由国外的科研人员回来自己找合作伙伴投资建厂的,以湖南华曙高科有限公司、北京隆源自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为代表;另外方面则是与国外同行合作建厂的,如南京紫金立德电子有限公司、无锡飞而康快速制造有限公司。还有一种类型是从代理商转变成投资商的,如杭州先临三维科技有限公司,过去是代理销售国外3D打印机的,通过对市场的熟悉和摸索以后,自己组建团队开始研发并生产3D打印机。
和学院派比较起来,市场派3D打印企业的优势目前并不明显,研发资源和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学院派。唯一的最大优势就是机制领先,产权清晰,权责明晰,责任到位。
2013年3D打印持续火爆,市场派和学院派企业都不同程度拿到了地方政府给予的各种扶持资金和相关政策。
2014年,可能是学院派与市场派的“分水岭”。我们认为,3D打印市场将进一步升温,市场派企业的市场领地将进一步扩大,营销手段更为灵活,部分企业将寻求与国外同行合作建设研发中心、开发新产品,也会有个别企业的产品在国外设代理商或合资企业。学院派企业最大的挑战在于何时真正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5月29-31日,我们在北京成功举办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以后,国外3D打印行业的大大小小企业、科研单位都加大了对中国3D打印行业的重视程度。中国政府出台了哪些扶持政策,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的3D打印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情况如何,哪些企业发布了新产品……
过去是国外几家大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现在几乎连一些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企业都开始通过各种手段涌进国内市场。有人问我,是好事还是坏事?明明我们的技术上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市场还没有起来,一下子涌进这么多国外的企业来竞争,是不是要彻底摧毁国内3D打印企业?
中国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欧洲市场、美国市场也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我们可以进入欧洲,进入美国,为什么就不能让欧洲和美国的企业进入中国呢?鼓励公平竞争,有利于我们跑的更快,封闭保守,只会怠务先机。我们没有进入欧洲、进入美国,并不是他们不让我们进入,而是我们自身实力不够,还没有能力进入。3D打印行业,一样遵循不进则退的自然法则。如果我们在国内都竞争不嬴,又何谈参与国际竞争呢?
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才会拼杀出一批精英企业出来,才可能走出国门,成为一家优秀的国际企业。如果,我们的学院派企业不能勇于走出校门,不更多地遵循市场化规则,淘汰将是难免的。
不过,利好的消息不断传播:华中科技大学已经同意将武汉滨湖机电科技公司重新改制,民营企业当大股东;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已同意将企业全面改制,推向市场。
针对当前国内3D打印行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几个方面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一是要加大科研投入,引导科研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相结合;二是加强与国际同行间的对话,及时跟踪和了解国际同行的先进技术和发展方向,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三是要抱团发展,避免单打独斗,充分利用联盟的平台和资源优势,集中打开应用市场。加强行业资源整合,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强强联合,增强抗风险能力;四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点评:
以国人互相拆台的尿性,想战胜洋人,呵呵。
欢迎光临 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www.szfco.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