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标题: 新产品结构组成,总结,原创 [打印本页]

作者: 壹佰米海洋    时间: 2013-12-30 15:52
标题: 新产品结构组成,总结,原创
之前发帖总结了一款新产品的开发文件,目前关于该产品的相关工作已经完成,本人也开始参与到另外一款产品的工作中。随着2014年的到来,准备把之前参与的产品进行一下总结。
5 Z8 _5 O4 m' s0 D

. d1 P1 ]! S$ q- F, p8 F, }
该产品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数控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床身、床头、尾台、床鞍(包含X轴进给)、Z轴进给系统、卡盘系统、冷却系统、主电机部件、润滑系统、刀架部件、胶管部件、排屑箱、液卡液压站、喷包。
8 x( V5 C" w" I$ K! t
! t: l' q2 c+ Y/ g- b" X" c( S
床身部分主要包括床身底座和床身,床身底座HT150,约450kg,加工余量8mm;床身HT300,273KG, 加工余量8mm。该类铸件采用框式加强筋结构,经有限元分析据说刚性较高(手头没有数据),铸件壁厚和筋板厚度均为16mm。目前,整个产品的大件只有这两个是在厂内加工,加工设备虽早就老旧了,但还是未影响生产。其余的零件不是买来的总成品就是外协了,厂内主要负责整机的组装。
) E) v3 Q3 I) \8 T8 K

9 a7 f" A0 p# `& v+ P4 O3 b床头在新产品试制的时候还是自己厂内部装,批量以后已经开始用主轴单元总成了,该产品的主轴单元总成是国内的供应商提供的,精度比自己原来厂内部装的要高,主轴箱HT200,68KG,加工余量5mm,这个件是外协加工了。主轴轴承都是国产的,现在经济型数控车床基本都使用国产主轴轴承了,成本降低了性能不知道是否令人满意(未收集到足够反馈信息)。精度再高一些的车床产品主轴单元是买的台湾的,价格会比国内厂家的要高。

# u: C8 I- Y: O( a. E
! `. d1 m: I# e
尾台分为手动尾台和液压尾台,是在部装车间完成再转到总装的,采用凸轮轴和压板夹紧,夹紧力和刚性还是可以保证的。

( E, k: y% T: w: j* u& V0 |6 w- Q! V  Q
床鞍是厂内车间加工完成的,由于车床导轨使用的是山形导轨+平导轨,床鞍对应的导轨面也需要提前加工到位,这些加工面是需要提前粘好贴塑板,后加工成型后还需要铣出油沟槽。

2 a4 Z" f* B: E! \" E7 G' A9 P
X\Z轴丝杠是用的国产的,南京的一家企业,较高配置的机床会采用台湾或日本的丝杠。
卡盘主要是呼和浩特的和台湾的。数控系统配的是西门子808D。刀架有本厂事业部生产的,还有外购的常州一家企业的。润滑、液压部件多采用日本的产品。

" X, n8 U* \7 f' X7 }; M: |; b# X, d. m' a
纵观整个车床产品,核心的零部件如数控系统、电机、丝杠、液压站、卡盘、刀架等基本都是外购的,自己做的只是一些铸件的加工,再就是装配。像这样一个大的装配厂要想盈利,就得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降低成本,一是开拓市场,这其中又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9 x$ I* f: q$ L/ L/ w; v, L9 x9 l5 }) H0 u- [4 R5 Z
1.  零部件采购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再降了,所以现在很多进口部件都以国产的替代,然而性能和可靠性能否保证?如果卖出去的产品问题不断,就很难赢得客户信赖了。

- f/ Y& S2 T- w# R: W% W4 k" v4 X7 Y. h2 S# @
2.  还是成本,采购成本即使降了一些,以大型国企而言,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加工装配人员精神不够饱满,旁边再需要一系列领导进行监督管理,你的管理成本能够降吗?身边一些小领导的日常工作就是跟各个供应商砍价降成本,不知道其效率效果真是如何。
" D$ ^; X' Y+ H- @
: N, A) G$ z* J+ f
3.  目前集团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销售公司进行产品销售,不再允许生产厂自己卖,销售公司根据市场行情进行定价,比如一个车床要卖八万块,那首先要把自己的利润保证了,然后再定一个价给生产厂。这样生产厂的成本降不下去,又不能直接把产品销售到市场,就会怎样呢?那就降工资好了,能省点是点,然后就是没人爱干活,质量还能有保证吗?没事不用担心,反正是国家支柱产业,倒不了的。

  }8 }- @( m. i; p
8 `' v  B1 _. T1 @4.  经济型数控车床,这种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的产品,或者本身就是很同质化的产品,据说江浙一带很多小企业都在做,价格也便宜的多,如何在这种同质化的竞争中胜出,显然是值得深思的。& r+ X6 u+ M) W4 W- C
# H$ {8 o! n/ J+ w, l
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市场,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产品在这片市场中经久不衰?每年都会从重点高校招来很多的硕士、博士,来了无非是改结构、画图、发通知单。。。有的甚至一年多过去了还在车间实习,这些辛苦读书二十载,本来饱满热情的年轻人,最终都参与到了这些同质化的竞争中,慢慢的思路会不会钝化?生产率如何提高?总是听说美国、德国一个人的生产力是中国的几倍几倍,这种差距,如何才能赶上?
6 _, Z' W& f$ O* Z- T8 z; t

作者: 壹佰米海洋    时间: 2013-12-30 16:51
感谢鹰大帮忙修改标题和推荐 感谢鹰大一次又一次的支持和鼓励
作者: 零件工程师    时间: 2013-12-30 20:03
先顶再看!
作者: 零件工程师    时间: 2013-12-30 22:22
以前挺担心国家的工业竞争不过外国会如何如何,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做也许会有改善。现在想想,凡事有因必有果。本身就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还是自己努力吧!多学习多办事,多挣钱。工资多了上的税就多了,好让领导多点俩妹子。
3 M! M" i3 z  @: ]4 P
作者: 迷茫的维修    时间: 2013-12-30 22:26
我们发动机制造行业非常牛的一家公司,现在都乱了,都是承包制了。9 n8 Q) k0 m7 e- a8 q* ?
还有大连的小机,设计是外委给大连机床厂的一个设计组,主轴单元是日本的,加工是外协的,装配和售后,营销是自己的
作者: 黄亨瑞    时间: 2013-12-31 10:53
谈谈我的看法。
" [9 V' J0 J1 h) z& `: J, X2 W& k如果做经济型通用设备,
2 J) f) h5 L* r3 r& Z6 A4 M要在批量、规模上着手,
+ y. y. V$ w+ W2 g5 v2 Y6 K) X要提高自制比率,1 z- c4 j) f9 n
这样才能控制好成本和质量,
, I3 G7 h4 t7 }1 L3 z才有竞争力。
+ _9 o+ l4 m) e8 w6 H/ W若如楼主介绍的生产模式,
( B% w- ]) H- a, ?6 x. j: x那么核心竞争力是产品设计和集成,8 \$ }0 R/ c, K  X! v2 ^% p
产品要走专用化、多功能的路,
, t8 ~3 x% ?7 \开辟细分市场。8 s4 B# p$ [6 n+ o4 W( F0 C

作者: 黄亨瑞    时间: 2013-12-31 13:11
随着综合成本的上升,2 p9 K, ~9 n8 J0 \; I1 [
外购的优势越来越少。
) O3 a( _' _/ z: N; f( a3 W现在应该把数量多、价值大的外购件做好自制,
- ?$ }9 r' \: N' u3 X有利于质量、效率和成本的优化提升。
) \4 n% w/ j( O" ~& V
作者: huishangyinhang    时间: 2014-1-1 02:19
工艺!
作者: rogerxqz    时间: 2014-1-2 16:27
我有个同学就是上海机床厂的 有次我问他上银的东西怎么样; Q' I* X( Z# W4 i% K
他说:太差 我们不用
* i4 ~& C" b$ K# N5 C我寻思着台湾货质量可以啊 好歹算半个国产吧 能支持就支持下
, d7 x  q  A9 i他:便宜货 精度太低& |" d% q7 j) V+ P
我不服 追问之
8 B( o+ k* }8 q% [他又说:我们厂特邀技术员就是日本人 他喜欢用THK!
5 X! P2 ]/ R, Y) }4 ]9 y* Z我还能说啥呢。。
作者: 东方以东    时间: 2014-1-2 18:41
我觉结构越简单越好
作者: 六角车    时间: 2014-1-4 10:28
在国营企业干了几十年,总的体会是,企业体制是僵而不死,员工素质是专而不广,生产方式是积习难改。
7 u! J  Z, o! g曾在宁波一个较大的公司搞过铜阀工艺设计,那时浙东是一窝蜂的仪表车设备。所以,现在你那个厂的处境很清楚,大众化产品,只产不管销。精密部件外购,基础件自制。# i1 p, D4 O' ]# n$ K
保证质量,降低成本,就得对现有工艺进行改进(先期投入可能不小,企业是否能或愿意承受);发挥本企业技术和设备潜力,尽可能减少外购零部件采购。至于其它,三言两语的也说不清,一厂一习俗,外人说不清,就不说了。
作者: 壹佰米海洋    时间: 2014-1-4 10:51
六角车 发表于 2014-1-4 10:28
/ {* m; v9 L- i1 Z1 `3 ~6 H在国营企业干了几十年,总的体会是,企业体制是僵而不死,员工素质是专而不广,生产方式是积习难改。
3 L) T8 J/ F; u1 I8 A# o: Z曾在 ...

. J, G/ n! L: Q/ T' D( @+ C/ r嗯 六角车大侠总结的很到位 让我深有感触 不过以企业现状 大的设备或工艺方面的改进肯定是不会的 没有那个资金 企业现在的改革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由设备提供商向工业服务商转型 旨在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二是在保证价格竞争力的情况下 提供最优的服务 比如现在推出的机床产品增加了三年质保 三是现在在向市场推新的数控系统 以取代西门子发那科等垄断的现状
5 F# h9 C. S6 g- z. _% r2 C我觉得大的方向还是好的 但还是会有一些说不清楚的困惑 或许是工作时间段了解的东西太少了吧 再次感谢大侠指点
0 o" l  E2 k, `
作者: 北方lck    时间: 2014-1-5 17:10
最近的机床行业普遍这样,同质化竞争很严重,大家都竞相降低成本,往低了去发展,不知道后续如何,把中高档的地方都腾出来给洋人,自己在下面拼死?  P  q! u9 |- ]

作者: 小王WYJ    时间: 2014-1-6 11:12
想问一下楼主这样一个新品设计化了多长时间,还有楼主一年要设计多少个新品?




欢迎光临 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www.szfc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