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标题: 机械专业的教学困境,中国的大学真坑人啊 [打印本页]

作者: 长路漫漫1989    时间: 2013-8-28 15:53
标题: 机械专业的教学困境,中国的大学真坑人啊
出来工作后发现大学的专业课学习的东西其实在工作中都很有用,但是中国的大学真坑人啊,四年的时光就是在学校学习课本知识,很
枯燥无趣,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你没见过,没摸过(可能老师也没见过,哈哈,悲催啊),这真的很盲目啊,而且学习的内容有很多,找
不到方向感,这也是现在大学生堕落的一部分原因吧!很难放心思放进去有没有人工作后,个人努力使一部分原因,但是感觉没有不好的
学生,重要的是教学的制度和模式是否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以前看过一个帖子说一般中国的机械大学生毕业生连这个专业的门都没看到,
国外的大学毕业生基本上到公司既可以干活,差距这么大吗?

毕业后发现学校学的都对工作很有用,有点后悔在大学时的无方向感,继而堕落(知道有个人原因)。最近有弟弟妹妹向我请教在大学的生活
怎么过,惭愧啊!

想请教请教各位大侠,你们的大学都是怎么过的?
另外希望大侠们描叙下将来好的教育模式是怎么的,比如介绍下国外的教育。

最后问问有没有人工作后重新把大学的课程自学一次,貌似这工程浩大啊!想找个榜样



补充内容 (2013-8-28 21:16):
刚刚看了大家回复,一些前辈的负面评论给我当头一棒,其他的也不想说。认真的思考了下,有时人真的是犯贱的东西,真的需要有人来鞭策你,现在大学生是这样的,大环境我们也管不了,自己懒散,无压力只能是你堕落的唯一原因,其他的不要多想。希望该帖给那些还在迷茫中的人以警醒,而不是你们继续堕落的原因,大家一起共勉把,命运在自己手里!

补充内容 (2013-8-28 21:31):
前辈的批评真的是一针见血,没一句废话。大家扪心自问,你现在的状况是不是你自己造成的。想起一句话:你现在状况,其实就是你内心真实想要的。
让批评更猛烈些吧。
作者: fifochl    时间: 2013-8-28 15:54
哎,同楼主一个感觉,大学没好好学,工作之后发现大学学的真的很有用的
作者: qdtruck    时间: 2013-8-28 15:59
校企联合,找实习基地!
作者: 不爱韩雪的歌    时间: 2013-8-28 16:05
是的  我们大四了才正式接触机电专业相关知识 你说这填鸭式教育能有什么效果
作者: 891154223    时间: 2013-8-28 16:07
本帖最后由 891154223 于 2013-8-28 16:09 编辑

一样,去年毕业的,大学里面只见过一些轴承齿轮键螺钉之类的标准件。而且很多标准件,例如联轴器,弹垫,气缸,油缸这些都没见过,只知道画油路原理图该怎么表示。
大学的时候,真心不知道学这个以后是做什么的,只知道车铣刨磨研。一点学习的方向感都找不到。所以一般都是老师说什么是重点,把弄会了,应付考试就行了。
最可笑、恶心的是,大三有车床方面的课程设计,从没见过里面的结构,车床也就大一暑假的时候用过半个星期。

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学完之后,学的时候感觉挺好,考完就还给老师了。工作的时候,基本上就傻眼了
作者: 2266998    时间: 2013-8-28 16:32
以前上大学是天天念书,知道自己的不足,不很懂现在怎么了,

你念大学的时候,大人肯定告诉过你要拼命念书,你当时没信,也没有理会,信了人家说念不念都一样的论断,哈哈

俺是当年听人家讲,假如与米国佬坐一起画图,得急得嚎啕大哭,俺信了,就念书,哈哈,
作者: zyk566515    时间: 2013-8-28 16:37
的确是,机械专业大学的授课太理论化,实际接触太少,老师也大多没进过工厂,进厂实习也只是参观而已。现在只记得大学是疯狂的考证、学英语,升学考试等,专业课都安排在大三大四,那时都快毕业了,同学们大都忙着参加招聘会和考研复习,上课的人少的可怜。。。现在同学里从事机械专业的估计有四分之一就不错了。。。
作者: 洋洋_Lee    时间: 2013-8-28 16:50
蹉跎了4年,工作2个月啦,计划把高数和专业课在学一遍的,我们是做起重机的,第一个月没什么具体事情,每天去车间看,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将材料力学看了一遍,里面的例题也都算了算,对起重机的设计挺有用的,上个星期看起重机设计手册,里面有关于零件疲劳强度的计算,发现大学的机械设计讲的很详细啊,又捡起看了看。如果这些在上学的时候都已掌握,那现在的我们又是一个什么层次呢?为什么高中的我们可以那么勤奋?大学时的我们都堕落了呢?
作者: 一重科技    时间: 2013-8-28 17:19
中国的教育就是很坑爹的,我上大学的时候,好多教材是80年代末 90年代的教材,怎么可能跟上时代的!
作者: 949457130    时间: 2013-8-28 17:36
貌似毕了业都后悔了
作者: 涵2012    时间: 2013-8-28 17:37
楼主所言正解了  
作者: 昨日明月    时间: 2013-8-28 18:42
我正在重新自学大学的课程,目前还在看高数和电工学。。。
作者: 闲潭梦落    时间: 2013-8-28 18:45
同楼主的想法一样
作者: 机械用    时间: 2013-8-28 18:56
本帖最后由 机械用 于 2013-8-28 18:58 编辑

我在大学里面有幸参加了一个一年多的项目,能动手制作,运用书上的知识,所以工作以后感觉还好,上手比较快。现在在学有限元,正在看数学分析下册。过后准备把弹性力学也学了,以前没学过。
作者: 04102    时间: 2013-8-28 19:26
本帖最后由 04102 于 2013-8-28 19:27 编辑

俺以前上学的时候,新校区学校教学楼一楼就是工程实训中心,里面的设备有些亲手玩了,总共时间算起来有一个月,没玩过的也去细看了,比如压铸和注塑设备的细致结构,剪板机、折弯机等。
后来搬去老校区上学的时候,教学楼一楼有超精密和特种加工实验室、校办的机加车间,长了不少见识,知道自己的渺小。

老师也很尽心,俺有次提出说想知道国外的三坐标测头是怎么做的,就约了时间一起进超净间去,拆了雷尼绍的测头给俺看。
毕业后有一次回去拜访俺以前的老师,取回了一些毕业的时候留在那儿结果没有学弟接着玩的东西,老师也还是非常热情,留俺聊了很久技术,越聊越觉惭愧,觉得成长缓慢。

在校的时间也就那么点,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只能说活到老学到老,得坚持下去。
作者: woshiwsm    时间: 2013-8-28 19:30
多看书多实践
作者: 佳霖    时间: 2013-8-28 19:35
      我认为大学里面主要学习的是方法和思路,虽然当时没有意识到所学课程的重要性,但是至少知道知识不够用的时候需要去补充哪些东西,可以有一个方向,比如工作时需要分析一些强度问题,虽然忘记怎么回事了,但是最起码我们知道找找材料力学和工程材料方面的知识,这就是大学教给我们的,如何高效的弄明白类似的问题,也是大学里面学到的,就像要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加紧复习一样。我觉得大学里面教会了我们很多我们自己目前还没意识到的东西。
    至于实践方面,大学里面有很多实践活动,例如金工实习,只不过很多人不把这些当回事,草草而过了。还有很多专业方面的比赛,结构设计、产品设计、建模比赛等等,那么多实践的机会,这些都是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
    其实没那么多抱怨的,大学还没抱怨我们不怎么出色呢,加油吧,同学们!
作者: xiao_9802    时间: 2013-8-28 20:01
大学的东西能用上的很少,工作中要不断的学习才有体会。
作者: 去,你的旅行    时间: 2013-8-28 20:30
我在学拆机器,因为老师说中国现在就是模仿,要拿外国产品拆了绘图后仿制
作者: 磨床工    时间: 2013-8-28 20:42
qdtruck 发表于 2013-8-28 15:59
校企联合,找实习基地!

我一哥们实习,工资2500,学校拿1500,学生拿1000.

作者: 长路漫漫1989    时间: 2013-8-28 21:15
刚刚看了大家回复,一些前辈的负面评论给我当头一棒,其他的也不想说。认真的思考了下,有时人真的是犯贱的东西,真的需要有人来鞭策你,现在大学生是这样的,大环境我们也管不了,自己懒散,无压力只能是你堕落的唯一原因,其他的不要多想。希望该帖给那些还在迷茫中的人以警醒,而不是你们继续堕落的原因,大家一起共勉把,命运在自己手里!
作者: YIF    时间: 2013-8-28 21:48
其实想楼主的人少么。。。大家都以为自己是大学生就多牛多牛,然后出来以后发现自己不牛,然后就说自己学校怎样怎样,或者教育怎样怎样。为啥不问自己有没有真正看过书里面的东西,然后认真地想过里面的东西呢?
少说话,多干事。少抱怨,多干活。
作者: piupiu    时间: 2013-8-28 22:12
真心觉得大学学的是有用的   学不学 在于自己而已     
学完了 还给老师了   那是没学懂  

作者: 国运昌久    时间: 2013-8-28 22:36
我是大专毕业,后来自学是因为报了自考本科。可是平时我也买机械方面的书籍看。几乎天天看。写。而且去年开始自学机械英语。学无止境啊。有一篇文章叫欧美工科教育的,大家可以搜搜
作者: hduzj    时间: 2013-8-28 22:38
专科学校实习机会比本科多呀。我们本科学校就那几十台上世纪70年代左右工厂淘汰的破机床,好机床也有,加工中心也有,但这些先进点的新设备都锁在教授实验室,御用,学生娃想都别想,更别说去操作了。我一个读专科的同学说他们学校每学期都有一个月的实习实践时间,或在学校或在工厂,而且专科学校本身自己就定位很直接,就是促进学生就业。车床基本上都是新买的,起码比本科学校金工实习中心的普通车床新。
作者: 天水蓝    时间: 2013-8-28 22:52
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这么回事:

上学的时候,你就努力认真学,不懂也要学,不懂就装懂,总比不学强,即使你没信心能记住多少,没关系,但是要努力认真,至少有个印象。
然后,即使你从来都没实习过,没关系,当你有一天进了工厂了,突然看到了你曾经课堂上听到的那东西,即使当时没搞太明白,你就恍然大悟了,就升华了,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时候,你就与 那些根本没学过理论的工人,和只学过理论没见过实物的大学生,有了本质的区别。

作者: jblzky    时间: 2013-8-28 22:56
大学就读中。。。。。。。。。。。。

作者: 1032220424    时间: 2013-8-28 23:08
教学模式的转换需要实验品,不幸,试验品落到头上就认命了

作者: 缠绕指间的烟    时间: 2013-8-28 23:13
是啊   真的很想重新来一遍
作者: 拉普拉斯    时间: 2013-8-28 23:15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好学生都读研读博,去中科院了
所以到工厂上班的都是学习差的,
作者: zerowing    时间: 2013-8-29 02:26
呵呵,大侠,如果我国也搞国外那套,俺可以付责任的告诉你,现在至少50%的大学生都坚持不过第二年,至少70%的大学生都不能毕业。哈哈,大侠真想试试?国外的大学注重理实结合,但相应的负担也很重。按照国内学生们现在“上大学,混研究生,学博士”的状态,是根本玩不下去的。哈哈。
其实,俺告诉你,老外也不一定比国内多讲多少。只是人家的学生是正儿八经学过的,俺们是加权平均混过的,人家是理论结合实践实习出来的,俺们是答几张考卷,画几张图毕业的。哈哈,不能比的。
而且俺也可以这么说。去掉加工实践,你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东西90%都能在你大学的书里找到。特别是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无论机还是电还是液,你绝对都找的到。问题只是你当时认真学了没有,只是你是不是还记得!
作者: 天天他爸    时间: 2013-8-29 07:21
好在楼主的心态还好
作者: 咪嗪    时间: 2013-8-29 08:13
其实很多老师也都是书本先生。。不过我希望当时的数学学好,数学建模用处很大。。
作者: valnut1992    时间: 2013-8-29 09: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狂欢的太阳    时间: 2013-8-29 09:26
我觉得楼主比一般大学生强了 加油  
作者: 科比布莱恩才    时间: 2013-8-29 10:03
学的时候不能学以致用,所以不知道学这有什么用,自然学的不踏实,能略则略,应付考试。
作者: plasser    时间: 2013-8-29 10:12
       看了半天,不知道楼主到底是不满意好的大学教育制度?还是希望大学学习中有人鞭策你?还是读大学之前就有过来人给你指点一番?估计上述皆而有之吧?
       目前机械行业的窘境不是一点两点,而是如同夏日繁星点点点点;机械专业大学学的东西都是有用的,但是苦于机械行业涉及面过大、过于分散,所以很多学过的书本知识用不上,就拿一个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来说吧,学了凸轮、齿轮、轮系、动平衡、轴、轴承、弹簧====;后来还开设了液压、气动、机床====是吧?可是出来工作大部分是接触不上、用不上的;举个例子:你毕业后到齿轮厂干齿轮技术,那么基本上其他的都接触不上了,渐渐地你就忘了;等有朝一日由于工作调动或者跳槽的原因你有去干了生产线非标,基本上不用齿轮了,又必须用到气动、机构、凸轮==了,你会发现:啊?我都忘记了?如果你是个有理想的人,你会自责:哎呀呀,我是个学机械的,我怎么连凸轮液压气动机构这些都说不出的一二三来?
       这个就是机械行业自身的特点所在,涉及面过于广泛,不集中;更加上本身要学好就很难,需要理论的、实践的、经验的;况且出来干机械大部分待遇不好、成长周期长,所以搞得人昏天暗地的不在少数。
       所以,楼主既然已经认识到这些了,也不必过于苦恼或者自责,也不用工作之后再去重看那些大学的教程,没有用的,所谓:术业有专攻,当你是职业学生的时候,你的任务主要就是学习及学习型实践活动;当你走向社会、不仅仅是工作,更要对社会、对家庭负责人;学习只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是闲的发慌的时候才会系统性进行;不然的话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学起来是学不下去的,不信可以试一试,呵呵...
        欢迎指正和讨论。
作者: 牙刷刷牙刷    时间: 2013-8-29 10:33
都一个样,毕业了就后悔没好好学。我觉得大学主要靠的是自己,与学校关系不大
作者: ldf9766    时间: 2013-8-29 12:24
学习期间缺少感性认识
作者: 意可机电    时间: 2013-8-29 13:08
毕业时还是挑了几本专业书籍,不敢丢!
作者: 鈈莋贁chien    时间: 2013-8-29 13:08
是啊。大环境就是这,理论确实是基础,接触不到实践的话,有时候也是白搭。我是12届大学毕业的。现在工作了一直在看大学专业方面的书。多多 弥补了。
作者: s11111jf    时间: 2013-8-29 13:33
希望什么时候回校买些专业书,外面专业书难买,以前上学是迷茫,现在终于知道要学什么了。学吧,总还不晚的。
作者: 海阔天空007    时间: 2013-8-29 14:18
一声叹息
作者: lpc程    时间: 2013-8-29 14:31
大学最后一年,签工作迷茫!
作者: 天蓝蓝海阔阔    时间: 2013-8-29 14:50
大学的教育模式有问题,脱离实践的教学根本就不可能培养出来合格的人才,毕业进入社会,还需要再读个社会大学本科才行。
作者: 第15军军长    时间: 2013-8-29 16:11
我们学校也一样,我们机械院的金工实习2个星期,非机械的1个星期。大一就是老师讲的,要考的学了一下。大二自己有认真的看了学了,可是,成绩没有那些突击背习题的人高。大三上也算认真,把课后题都做了一遍,也只考了70几分,中等水平。下因为事情多,没咋学,最后背答案突击,结果名次和上学期一样。认真学了和不学突击的结果是一样的。哎,伤到我了。我也参加过比赛,今年是参加学校的科研训练计划,可是,大家的热情都不高,找了2个人,积极性不高,他们只是为了拿个奖,所以比较被动,进度慢,感觉很累。都有点后悔参加这个项目了,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啊,基本就是我一个人在搞。哎~
作者: 小小MG    时间: 2013-8-29 18:05
正在大三,开始接触专业课。
作者: 昙花_一现    时间: 2013-8-29 20:40
我是工作过大半年才回学校的,所以我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了解就行 其实大学认真学还是很有意思的  或许我提前比你知道了,但是你工作一段时间也会有所感悟,感觉自己哪些不足在将书捡起来也不迟
作者: 什么都不懂1    时间: 2013-8-29 20:54
只要沉下心就行,主要还是看自己的

作者: 蝈蝈gpj    时间: 2013-8-29 22:00
不抱怨不埋怨,摆好心态
作者: 大唐才子    时间: 2013-8-29 22:15
理论与实践结合才是出路,现在的大学模式不行。
作者: /fw/错了节拍    时间: 2013-8-29 22:15
我也有点后悔了。
作者: hzband    时间: 2013-8-29 22:41
本帖最后由 hzband 于 2013-8-29 22:57 编辑

机械专业实践的确重要,但书本基础更重要,不要好高骛远,现在到回头来看,机械结构没太大的变化。
不像我们学电子和计算机的,已换了好几代了,以前学的Z80CPU或是DOS操作系统,现早已不见踪影,说出来很多人也不知是何物。但现在回过头来开发数控系统,原来还是拿回以前的原理数字电路,基础的东西不能丢。

只是个人理解问题,现在的事务变化快,我合作的一职业学校,为让学生能操作新型的数控机床,学校买进了西门子数控机床给学生实操,但去到工厂傻了,原来工厂用的更先进的设备,还是不会用,再培训,但还好培训后很快上手,原来课本上的基础帮了忙,枯燥无味的标准G代码和图形等。
作者: dayinkey8006    时间: 2013-8-30 00:11
制度化让大学死了,没有学术氛围
作者: 天使手中的刀    时间: 2013-8-30 09:02
我高中毕业,做机械设计四年了,觉得自己好多知识要学呀,学习想来有些吃力。
作者: 253129071    时间: 2013-8-30 10:14
还是要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当你知道外面需要什么东西之后,学习起来会有动力和方向很多


作者: 、若风    时间: 2013-8-30 11:28
我就是学机械的大学生。
个人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都会联系实际去教学,好多时候都能让学生明白教的和以后实际应用的是关系很大的。而且大多科目是有一些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的。
不过有时候还是会感觉摸不到机械的门槛,个人分析觉得是没有真正地去工厂见识过。这个应该是个人问题,学校会安排学生实习,但是基本都是快要到毕业的时候。
现在想起来,觉得在读大学前看到的一句话很正确:利用大学前的暑假去你学的专业的工厂或公司实习或者了解见识才能明白在大学要学的是什么。
作者: 任可道    时间: 2013-8-30 16:38
2266998 发表于 2013-8-28 16:32
以前上大学是天天念书,知道自己的不足,不很懂现在怎么了,

你念大学的时候,大人肯定告诉过你要拼命念 ...

和小日本坐一起画图也得急的哭鼻子!!!

作者: 马基亚弗利    时间: 2013-8-30 18:26
毕业刚工作后,我给学校提了个意见,在大三上学期就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下,让学生在公司意识到还有很多东西专业知识要学,刺激下学生
作者: 菲蘩    时间: 2013-8-30 21:59
上学的时候还是要好好学呀,厚积薄发
作者: 菜鸟的成长    时间: 2013-8-30 22:56
教育还是不要谈了,而且那也是既定事实
中国教育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下结论的
我们因从实际出发,做好自己,完善自己
作者: 涵2012    时间: 2013-8-31 10:38
  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
作者: 四季飘雪    时间: 2013-8-31 10:49
毕业四年多了,刚毕业时也有你这个问题,大学四年是比较能混的人,毕业后发觉需要学的太多了,就把大学机械专业的课程比如力学、机械设计、材料等又重新学了一遍,很过瘾,没事又把成大先的手册翻了一遍,自己感觉还是比较有用的,前三年在学做机械设计,现在在帮老板管理一个厂子。
作者: hgy654    时间: 2013-8-31 13:44
要是大学生活能重来...
作者: 狂奔的小龟龟    时间: 2013-8-31 14:53
现在听说我们学校把专业课都给提前到大三学了。这个多好。大四该实习的实习该考研的考验。

毕业时,焊接结构实验老师说,你大学什么书都可以卖掉。扔掉,把你的专业课书,电工,力学书带回家好好地学习一遍
作者: mzzq    时间: 2013-8-31 22:33
洋洋_Lee 发表于 2013-8-28 16:50
蹉跎了4年,工作2个月啦,计划把高数和专业课在学一遍的,我们是做起重机的,第一个月没什么具体事情,每天 ...

哪种起重机

作者: 傲骨寒霜    时间: 2013-9-1 00:07
自己在学一遍吧,加油,祝福做机械的人愿中国的机械提高
作者: 梦相随hh    时间: 2013-9-1 00:49
走上工作岗位才发现,面对的东西似曾相识,却不能明白的道出123来,悲催。。。现在还是抱着大学课本不敢仍,天天翻。。。
作者: woyaoxuexi    时间: 2013-9-1 10:23
实际情况啊
作者: 机械chen    时间: 2013-9-1 11:09
我和楼主一样,今年刚从大学出来,发现大学课程都很有用,只怪当初还好好学,我觉得现在的大学教学模式问题很大,但是想要改善难度也非常大。大学那会学的课程很大很杂,自己很是迷茫不知道毕业后自己到底是干嘛的,总感觉这门课没有,那门课没有,自己给堕落找借口,而且呢,学的知识理解起来很吃力,因为接触实物很少,现在在公司做设计,一边做一边学,查质料看书,很多东西立即就生动很多了
作者: 机械chen    时间: 2013-9-1 11:23
天水蓝 发表于 2013-8-28 22:52
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这么回事:

上学的时候,你就努力认真学,不懂也要学,不懂就装懂,总比不学强 ...

说得太好了

作者: 机械chen    时间: 2013-9-1 11:30
plasser 发表于 2013-8-29 10:12
看了半天,不知道楼主到底是不满意好的大学教育制度?还是希望大学学习中有人鞭策你?还是读大学之前 ...

就是这个节奏

作者: 暗夜如风    时间: 2013-9-1 11:48
毕业之后,工作时,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现在开始回顾学习也不迟。虽然有点抱怨自己学生时代的不成熟,不努力,现在想来,大多数原因还是在于自己,自嘲吧。。。。生活的压力,催人成熟
作者: dfy99    时间: 2013-9-1 21:20
其实不是没有办法,比如跟着一些有实力的导师做项目,大学里的项目很多是研发性质的,这对基础理论的锻炼很有帮助,只不过能提供的机会比较有限。
学习这个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你要热爱,至少对这个行业有兴趣,学起来才不会懈怠,分享一下我给自己未来一年半做的规划,与楼主共勉吧:
1.机械原理;
2.理论力学;
3.自动化机构图例;
4.机械设计实用机构与装置图册
5.机械设计;
6.材料力学
7.机械制造工艺;
8.车刀绝技;
9.机床设计图册;
10.钣金冲压工艺窍门与钣金件设计制造技术方法及图集典范实用手册。
11.工程材料
12.热处理工实用技术手册
13.液压与气压传动
14.SMC产品手册。
15.机电传动与控制.
16.齿轮啮合原理
17.非圆齿轮及非匀速比传动
18.弹性力学;
19.张量分析。
20.工程数学
21.数值分析
22.UG高级仿真教程。
其中红色的是要精读的,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想看看Comsol(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作者: leike风    时间: 2013-9-1 21:32
在大四之前,我们刚刚去了洛阳的一拖厂,算是了解了一些机械行业,看到了一些机械产品和各种各样的工作方式
作者: Hu媛媛    时间: 2013-9-1 22:25
很同意楼主观点啊,工作后真的很后悔大学没好好学,
作者: 凌云志323    时间: 2013-9-2 10:03
刚毕业的一个大学生,悲哀的发现走出校门之后什么都不会,大学自己的成绩也不差,可是出来之后什么都不懂,连学校学的理论知识都基本忘记,可悲可叹,大学教育的悲哀!
作者: 小贱先森    时间: 2013-9-2 16:38
不爱韩雪的歌 发表于 2013-8-28 16:05
是的  我们大四了才正式接触机电专业相关知识 你说这填鸭式教育能有什么效果

同意啊!大四基本忙着找工作,哪来的心思学习了啊

作者: 陈火东    时间: 2013-9-2 18:58
大学还是不错的
作者: xingke0517    时间: 2013-9-3 11:35
不得不说学校的教学很欠缺,学校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教育,而是盈利,谋取更大的利润。
想想当时在学校的课程,讲通止规,连通止规都不给我们看看,直到工作了才看到长啥样;同样的大学缺乏实践教育,或者说都是瞎忽悠。
另一方面呢,学校的理论知识还是很有用处的,特别是一些分析方面的东西,纯机械的东西现在学还好点,但是分析方面的东西,力学分析什么的,真的很难学了
作者: houyongfeng    时间: 2013-9-3 13:32
哈哈,混呗!
作者: 王劭阳    时间: 2013-9-3 15:51
鄙人深知大学教育的短板以及自我学习方法的不足,现在准备将学过的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拿来重新学。
作者: 王劭阳    时间: 2013-9-3 16:12
国运昌久 发表于 2013-8-28 22:36
我是大专毕业,后来自学是因为报了自考本科。可是平时我也买机械方面的书籍看。几乎天天看。写。而且去年开 ...

兄台,你好。你提到的欧美工科教育的文章我在百度搜了下,但是没有找到。如果阁下有空的话,请惠赠小弟一份。谢谢嘞。
作者: 王劭阳    时间: 2013-9-3 16:14
任可道 发表于 2013-8-30 16:38
和小日本坐一起画图也得急的哭鼻子!!!

请教,为什么会哭鼻子呢?谁优谁劣啊?
作者: masternum1    时间: 2013-9-3 19:23
嗯,大学里讲得都是基础,工作中用得这些基础很多,不做不知道
作者: masterzhuce    时间: 2013-9-3 20:22
我感觉中国大学很好,以后这样轻蔑的言论好是不要随便发了。。。
作者: 国运昌久    时间: 2013-9-3 22:52
王劭阳 发表于 2013-9-3 16:12
兄台,你好。你提到的欧美工科教育的文章我在百度搜了下,但是没有找到。如果阁下有空的话,请惠赠小弟一 ...

我得在下载过的文库里找一下:

创û造û未û来û向û前û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思想
□蔡克勇 张秀梅
蔡克勇 张秀梅ö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816)
  朱镕基总理于1999 年4 月14 日在麻
省理工学院发表演讲说: 麻省理工学院的办
学方针和你们所提出的那些口号, 对中国正
在实施的科教兴国的措施是很有借鉴意义
的。
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于1861 年, 它的办学
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一、“看事物需要有两个焦点”
——加强自然、人文科学的融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是麻省理工学院
从一所技术学院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
键时期。正如康普顿院长在1945 年年度报告
中所说:“在五年大战时间, 学院根据战时合
同的规定花的钱, 相当于过去80 年的正常办
学开支。”
战争结束之后, 学院决心运用在战争期
间所获得的非凡的生命力, 为自己创造发展
的机会。于是由副院长吉里安负责, 就新时期
的办学方针和发展规划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深
入研究。1948 年提出了一份在麻省理工学院
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报告。报告指出:
“技术的和社会的问题如此错综复杂地交织
在一起, 以致人文学和社会科学也成了人的
职业的组成部分”, 为此, 建议创办人文和社
会科学分院。
1948 年秋, 吉里安被任命为该院院长,
开始实施这个报告。在就职报告中, 吉里安从
分析科学和人文学的联系出发, 提出要培养
人们能从两个焦点看事物的办学思想。吉里
安说:“我们需要在科学与人文学之间有更好
的联系, 目的在于把两者融合成一种以科学
和人文学为基础又不削弱任何一方面的广泛
的人文主义。为了能从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
形成的障碍中找出一条通路, 我们看事物需
要有两个焦点。”
从此, 强调科学和人文学的联系, 培养学
生从两个焦点看问题的能力, 便成为指导麻
省理工学院办学的重要思想。其主要的措施
是: 创办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院、系和
专业, 创造文、理、工多种学科相互交融的学
术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成长。
加强理工科专业的人文(包括经济) 科学
课程, 其课程的比重由1951ö1 952 学年的
12. 4% 增加到1984ö1985 学年的15. 6%。学
校规定, 工科本科生必修不少于8 门人文、艺
术和社会科学的课程, 每学期1 门, 至少9 个
学分, 要求学生特别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
关系。同样, 人文专业的学生也必须学习必要
的自然科学课程。
开设文、理结合的课程。如该校开设的一
门很受欢迎的课程——《解决问题的模式》,
讲如何从数学的、物理的、伦理道德的原则来
分析问题, 作出决定。

二、“伟大之产生”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研究
  重视科学研究, 是麻省理工学院办学思
想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在麻省理工学院发展的历史中, 第二次
世界大战是它起飞的一个重要时期。起飞的
推动力, 是它紧密联系社会的实际需要——
在当时就是战争的需要。
美国曾有一句流行的话: 原子弹结果了
战争, 雷达赢得了战争。而研制雷达的主力就
是麻省理工学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麻省理工学院在为
研究雷达而建立的辐射实验室的基础之上,
建立了电子研究实验室等若干个跨系、跨学
科的实验室和实验中心。这是麻省理工学院
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刚刚出现的整体化趋
势的实际而开展科学研究的一大特点。这一
重大措施又大大地促进了麻省理工学院站在
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
量和学术水平。
麻省理工学院还很注意开展跨校跨国
的合作研究。在60 年代, 麻省理工学院同哈
佛大学达成一项协议, 制定了哈佛一麻省理
工学院保健科学与技术联合规划, 麻省理工
学院与医学院协作, 共同进行多种教学与科
研方面的活动。1970 年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
大学合办了保健科技研究所。这种跨校合作
研究, 导致1973 年癌症研究中心在麻省理工
学院建立, 主任是萨尔瓦多·路里亚, 由于他
在病毒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
奖。该中心研究人员之一、麻省理工学院
1961 年届毕业生戴绍·巴尔的摩, 鉴定出使
动物患癌症的某些病毒中的一种酶, 于1975
年获得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麻省理工学院
的研究人员还重视进行跨国研究。1974 年,
以丁肇中教授为首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小
组, 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利用交变磁场梯度
同步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粒子。丁肇中因此
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麻省理工学院还十分重视组织大学生参
加科学研究。认为这是与教师参加科研一样,
是“伟大之产生”的源泉。
1957 年, 发明偏振片照相机的埃德温·
兰德在学院举行阿密·利特尔纪念讲座, 题
目是《伟大之产生》。他认为, 标准的大学考试
和评分制度只能压制学生成为伟大人物的潜
力。学生不应当被看作不成熟的孩子, 他们应
当被教授们当作年轻的同事, 并且应给他们
以从事独立的、有激励性的科学研究的机会。
这次讲座对麻省理工学院办学思想有很大影
响。几年以后, 兰德设立了—项供学院使用的
托管基金, 这笔钱便被用来作为从事具有特
别重要意义的工作——大学生科学研究机会
规划。
这个规划于1969 年开始执行, 其目的在
于发现学生能在课外进行的科研选题。在精
力充沛的年轻的物理学教授玛格丽特·麦克
维加领导下, 这个规划不断发展, 直至半数的
大学生和半数的教师都在不同的学期报名参
加。而且, 学生还被请到一些公司或其他机构
从事科学研究。例如, 麻萨诸塞州总医院要一
名学生研究制造人造肺的材料, 而新奥尔良
一家公司则邀请一名学生试验和改进剔出蟹
肉的机器……
  三、“不让幻想衰竭”
——积极开展艺术活动
  “不让幻想衰竭”, 这是麻省理工学院70
年代以来大力提倡的一个教育口号。为了不
让幻想衰竭, 他们强调艺术的重要性。1971
年, 威斯纳院长宣布成立麻省理工学院艺术
委员会, 指出这个艺术委员会是“发展一个牢
固地建立在艺术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之上的
基础可靠、人员众多、范围广阔的规划的催化
剂”。他说:“我们希望最终把麻省理工学院改
造成一个大型的万能艺术中心。”威斯纳认
为:“作为人的精神的智力体现的幻想, 如不加以利用, 便会衰竭。我们还没有足以证明艺
术有实用价值的事实或办法, 但我的确感到
这是不难证明的。”
在麻省理工学院, 人们越来越认为, 所有
形式的艺术, 包括诗歌、音乐、舞蹈、戏剧、文
艺、装饰、电影、摄影等等, 都是生活的极其重
要的一部分,“一首十四行诗或一支奏鸣曲可
以像一道薛定谔方程一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不让幻想衰竭”, 麻省理工学院还
大力美化校园, 种花、种树、种草, 把校园建成
“美丽与宁静的绿洲”。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
长,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锻炼学生的创造能
力, 丰富学生的想象, 该学院的校历除分秋季
学期(9 月初~ 12 月中) 和春季学期(2 月初
~ 5 月底) 外, 还把一月份作为独立活动时
期。学生在这个独立活动时期内, 可以在校
内, 也可以在校外, 自由参加个人所爱好的项
目。学院为学生提供大约600 种不同的活动
项目, 包括小型课程、专题讨论会、问题研习
会、短期进修和电影。还有许多校外活动机
会, 包括实地考察旅行和出国搞科研。六、七、
八月份是暑假, 学生可以用来进行科学研究
和某些常规课程, 以及为工业、政府部门或其
他领导的专业人员而安排的为期一周或两周
的短训班。
在平常, 学院为学生建立了120 多个得
到承认的组织和更多的非正式组织, 以满足
他们广泛的爱好。他们还参加其他政治、公众
利益、社会服务和技术性组织, 在学生会和校
内宣传部门中, 学生也积极参加活动。他们还
担任教授常设委员会委员。参加教育方针、学
习成绩、课程和学习环境等问题的讨论。所有
这些活动的目的, 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
才能。
  四、“工程集成教学”
——掌握集成知识和系统方法
麻省理工学院办学思想的改革和发展历
程, 是同美国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
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息息相关的。
麻省理工学院在建校以来的130 多年的
发展历程中, 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技
术学院阶段(建校至20 世纪30 年代末)。第
二阶段为注重工程科学阶段(40 年代至80
年代)。第三阶段为回归工程实践阶段(80 年
代末至现在)。其背景是, 美国获诺贝尔奖者
增多, 但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则下降;
加上80 年代中期以来, 冷战结束, 国内经济
和产业结构的转变, 工业界在录用人员的专
业和面向的变化, 使工程教育面临严峻的挑
战。工业界对麻省理工学院的批评是: 在研究
生工程教育中, 重视科学研究但开发能力比
较差, 知识的领域比较窄, 毕业生适于当教授
和研究人员等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麻省理
工学院在80 年代中期, 成立了由16 位不同
背景的著名教授组成的委员会, 选择8 个行
业和产品, 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 调研美国这
些行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研究
美国工程教育需要作出的改革。1989 年出版
了研究报告《夺回美国产品的市场》, 指出: 麻
省理工学院应当拓宽它在科学、技术和人文
学科方面的教学, 使学生对生产、对实际问
题、对合作精神、对文化习俗、对美国与他国
的商务实践等更敏感。因此, 应实行“工程集
成教学”, 把教学的重点引导到大规模复杂系
统的分析和管理上, 以培养学生在保持较宽
的科学基础的前提下, 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
知识, 具有开发和创造市场的能力, 掌握设计
和开发有竞争力的产品的集成知识和方法,
包括设计、制造、管理、环境、市场、伦理等。
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思想是在不断发展
的, 表现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其核心是要
把麻省理工学院办成一所“创造未来向前看”
的大学。


作者: 国运昌久    时间: 2013-9-3 23:14
国运昌久 发表于 2013-9-3 22:52
我得在下载过的文库里找一下:

创û造û未û来û向û前û看

上传不了附件。很抱歉
课程重建:欧洲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
陈 乐 王沛民
【摘  要】 近十年来,欧洲工程教育相继实施了三项大型改革计划,即H3E 计划、E4 计划和TREE 计划。
本文介绍这些计划的背景与主题,重点阐述E4 计划中的创新课程体系主题,分析研究了其结果导向、课程创
新和自主选择的核心改革思想与举措,并就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 工程教育 课程重建 欧洲 H3E 计划 E4 计划 TREE 计划
【收稿日期】 2006 年8 月
【作者简介】 陈乐,中国计量学院科技处处长、教授,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王沛民,浙
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 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超过
2300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 %。其中普通
高等教育招生达504. 46 万人,工科类学生约占其
1/ 3。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平均
就业酬金呈逐年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
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与此同时,崛起
的中国企业与国际化浪潮下涌入的外资企业一
样,都急需大量工程技术人才,但人才市场供应却
难以满足需要。工科毕业生就业难与合格工程师
短缺并存的现实,考验和拷问着中国高等工程教
育界。
按苏联模式建立,本质上源于欧洲高等教育
模式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从80 年代开始引进美
国模式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但是本
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并没有突破传统模式,教学内
容缺乏有机整合,实验实践条件严重不足,工程师
培养与职业工程师资格之间没有合乎规律的关键
结合点。因此,研究欧洲一体化框架下欧洲工程
教育的改革创新成果,将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
展提供很好的借鉴。
一、欧洲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三部曲
1. H3E (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 Eu2
rope) 改革专题。
上世纪90 年代,辉煌一时的欧洲工程教育出
现了优秀学生报考和实际就学人数下降的严峻问
题。为发展欧洲一体化框架下的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和解决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欧洲的工科院
校和大学生联合会合作,于1996 年建立了第一个
欧洲高等工程教育(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 Europe) 专项研究联盟( Thematic Network Pro2
ject) ,简称H3E。H3E 专题主要提出并致力解决
欧洲高等工程教育系统所面临的六大主要问题和
挑战:
———高等工程教育学习者的动机和动力是什
么;
———高等工程教育的形式与核心课程应该是
什么;
———如何保证工程教育的质量并组织鉴定;
———国际化流动现实与面临的问题;
———教育方法与终身学习能力;
———继续工程教育。
H3E 研究的特点是从工程教育内部着眼,以
提升工程教育吸引力为目标,以研究学生动机为
主要内容。通过对1986~1996 十年间欧洲工程
教育的入学与毕业统计分析,以及相关的出生率
和教育财政投入等分析,全面思考“发生了什么变
化”和“出现了什么问题”。众说纷纭的讨论没有
对提出的问题和挑战形成有深度的应对性改革方
案。1999 年H3E 在结论报告中指出:“学习动力
与学生的个人动机、经历和生活价值取向有关,教
育应满足学生的愿望与需求。高等工程教育面临
的挑战是:既要满足多种需要,又要保持固有的内
容与水准”。
2. E4 ( Enhanc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Eu2
rope) 改革专题。
1999 年6 月,29 个欧洲国家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 。就欧洲高等教育文凭
“透明性”、二级学位(学士、硕士) 教育系统、累积
转移学分体系和学生、教师与研究人员流动等六
个方面达成联合行动纲领,旨在创建一致框架下
公开透明的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2
cation Area) 。同年,在H3E 研究基础上,欧洲工科
院校开始与工程领域的企业和专业团体合作,启
动了关于创新工程教育改革的第二个主题研究专
项———“推进欧洲高等工程教育”(Enhancing Engi2
neering Education in Europe) ,简称E4。E4 研究的
主要目的是按博洛尼亚进程时间表,力争到2010
年基本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内的高等工程教育改
革的“公开”、“透明”要求。E4 分五个专项活动
组,研究解决四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1) 增加兼容性,使原来各种不同类型的工
程教育能够互通———改革学位制度;
(2) 增强流动性,促进科技人力资源的综合
利用———建立鉴定制度;
(3) 促进实践性,形成与提升就业力相关的
改革思路———创新课程体系;
(4) 加强互动性,使工程教育界和职业界相
互沟通———构建交流平台。
E4 研究与H3E 的最大区别在于:从关注教育
系统内部需要转向关注教育系统外部要求;“回归
工程”的改革呼声,得到了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合
作者———企业界与专业工程师组织的热烈响应。
经过5 年的深入研究,E4 取得了大量实质性的成
果与进展。2004 年,E4 发布了其系列化研究报告
《联盟专题报告:推进欧洲工程教育》。该报告分
6 卷,由导论和5 个专题报告组成,其中第一活动
专题组的“就业力与创新课程”(Activity 1 : Employ2
ability through Innovative Curricula) ,以“关注雇主需
要,创新课程体系,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提出了
创新欧洲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方案《创新工
程教育课程》。该方案现已成为欧洲工程教育创
新改革的核心内容与重要基准。
3. TREE(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Engineering
in Europe) 改革专题。
为推进和落实E4 研究成果,第三个欧洲高等
工程教育专项“欧洲工程教育教学与研究”
(TREE) 于2004 年启动,预计到2008 年完成。该
专题形象地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比喻为一棵
成长中的大树,以根系、主干、枝叶和果实为研究
主线,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研究内容:
(1) 根系控制线———深入研究适应二级学位
体制的创新课程体系、质量评估和专业鉴定,以及
拓展累积转移学分体系等工程教育的基本问题;
(2) 主干生长线———重点研究工程教育教学
活动中的实践性研究设计内容,包括基于工程项
目的专项设计活动和推进博士学位教育改革;
(3) 枝叶吸引线———研究和关注工程教育对
青年学生、尤其是女性和外国学生的吸引策略,包
括特制学位、联合学位和双学位等;
(4) 果实维持线———研究维持工程教育机构
生存的途径,包括有效发展推进继续教育和远程
教育的技术工具与手段等,也包括加强工程教育
改革研究的主题联盟。
TREE 研究的主要特点在于参与者的自愿性
和广泛性,以及研究内容的具体深入与细化。从
已有的各主线内的具体设计内容看,TREE 研究将
是E4 课程创新体系结构的一种实践性研究。
二、创新课程体系:工程教育改革应对多样
化需求的核心
E4 第一专题活动“就业力与创新课程”研究
是欧洲工程教育创新改革的核心。其基本出发点
是通过研究知识经济时代工程界的发展与需要,
把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作为“回归工程”改革的基
本要求,从而提出具有创新改革意义的适应二级
学位制度的课程体系。现将其改革思路和实践研
究分析如下:
1. 结果导向———重视来自雇主的改革诉求。
20 多年来,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
地拓宽了传统工程领域的边界,并通过网络技术
使工程研发设计和服务工作延伸到其他相关领
域。工程建设与产品开发任务从单纯的设计制造
生产,已经发展到战略规划、基础研究、研发设计、
制造开发、产业推进、分包制造、网络销售、安装服
务,以及系列化和个性化设计等方面。针对这些
变化,在E4 专题研究中,欧洲工程师协调组( En2
gineering Synergy Group) 在其《调整欧洲教育结构》
的报告中,对来自雇主的改革诉求做了如下分析
总结:
(1) 工程界不同工程师的职业岗位分工,其
职责差异导致对工程师的能力结构素质要求呈多
样化特征。近20 年来,首先是对工程应用型毕业
生需求增加,其次是需要毕业生具有经营和管理
知识与技能。
(2) 科学技术发展需要计算机科学、机械电子学、微技术和生物工程领域的新专家,以及具备
系统观念、能够从生态和社会伦理角度从事跨学
科设计的工程师。
(3) 由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
流程的变革,导致对有关团队工作、交流沟通和领
导能力等迁移性能力的要求。
(4) 技术进步和组织变革的速度加快,需要
工程师具备终身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为适应新
的发展需要,借助信息通讯技术( ICT) 对工程师进
行远程教育及继续教育成为必需。
(5)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要求工程师具有从
事多元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工作的能力。
(6) 由于对经济和财富的渴望,在要求毕业
生具有出色的科学与工程能力外,对其企业家素
质和能力的要求也在增加。
(7) 为了吸引具有不同背景和基础能力素质
的学生从事工程师职业,要求工程专业和课程结
构设计具有必要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学生能够
按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
规模化大生产的专业性分工和流程化产业链
的协作性要求,一方面形成分工细化、职能繁多的
工程师系列,另一方面要求工程师具有更加全面
和系统的可迁移性知识和能力素质。为概括E4
描述的不同工程师岗位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特征,
我们用纵向坐标表示理论抽象能力,横向坐标表
示工程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二维坐标体系下工
程师能力架构的基础模型(见图1) 。该图表示了
一般产业链上的工程师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结构组
图1  工程师定位及一般知识能力结构
成。如图可见,研发工程师需要较多的理论抽象
和设计创新能力,而工程销售和安装服务工程师
则需要更多的工程实践能力。这个分析从“就业
能力”出发,反求对课程体系创新改革的具体要
求,是E4 研究的一大特点。
2. 创新课程———综合通用型与专门化人才
培养。
欧洲高等工程教育为适应其社会经济发展需
要,也经历过培养“专家型”人才为主还是培养“通
用型”人才为主的长期争论。与此相对应的工程
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实践,也就体现出课程结构体
系是以“专”为主,还是以“宽”为主的选择性矛盾。
欧洲工程教育的学制系统,使大学在“科学主
导”理念作用下,培养了大批精英式“专家型”的研
究型工程技术人才;而应用技术学院则提供毕业
文凭,与职业资格及培训直接紧密相关。“专门
化”人才的专业性培养,使其在初次就业适应性和
企业新员工选择上有很强的实用性。其专业特长
使其能在对口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
因而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但是,由于高等教育
的大众化普及化,“专门化”人才在技术更新和产
业升级周期加快的现实条件下,其知识能力结构
往往因科学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变革、职业淘汰生
长周期加快,导致因“专业不对口”而被边缘化或
者被浪费的困境。
80 年代以后,为适应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和制
造业、服务业的迅速崛起,高等工程教育开始“回
归工程”,面向生产发展需要培养“毛坯”式“通用
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些“通用型”人才因其适应
性和迁移能力较强,在新兴产业和快速发展行业
领域,以及在人才缺口较大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岗
位受到欢迎和认可。但是在许多具有专业要求的
岗位上,企业仍需对毕业生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
才能选择使用。大众化教育下“通用型人才”的知
识能力结构,也造成“专业能力不够”和“岗位培训
成本过高”的实际用人困境。
为解决“专家型”与“通用型”两种人才培养目
标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与困境,E4 课程改革专项
站在高等工程教育以“科学主导”引领未来、以“回
归工程”适应需要的高度,提出了综合两者特征、
满足多样性需求的整合型创新课程体系结构(见
图2、图3) 。在该结构的具体构建中,充分考虑了
欧洲工程教育的几个基本特征问题:
(1) 为推进国际化与博洛尼亚进程,2010 年
欧洲各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将基本实现由二级学位
制(学士、博士) ,到三级学位制(学士、硕士、博士)图2  通用型与专门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图3  综合型课程体系的框架与基本内容
的转变。由于欧洲大学发展的悠久历史和雄厚基
础,创新改革后的学士学位课程体系得到研究型
大学和应用型学院的认同,并且在具体课程及内
容整合上有相应的调整空间。大学整体办学水平
和办学特征将主要体现在学士学位后的硕士教育
层面上。
(2) 实施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ECTS , 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有助于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学
生流动和人才资源配置。为保证不同大学学位教
育质量,并实现学分积累与互换,学位专业教育计
划、课程设置和内容整合水平将通过制定专业规
范和实施质量评估与鉴定认可制度来实现。
(3) 欧洲的职业资格认定与相应的学士文凭
相关。欧洲大学和企业在培养工程师的工程应用
能力上有比较成熟的合作运行机制。来自职业界
的工程师们能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计划和课程体
系的设置和改革研究。课程体系中提出不少于3
个月的职业相关性实习经历,以及3 个月以上的
实战性研究论文或设计项目,它们能够通过校企
合作机制得到充分保障。
因此,创新课程体系改革设计中60 %的科学
与工程基础课程需要突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和内
容,进行新的整合与发展,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和
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25 %的工程应用与系统化
解决问题方案将突破原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框
架模式,通过问题导向与任务导向方式重新开发
设计教学,并逐步规范化。E4 研究得到的这一成
果正在由TREE 研究进一步落实,后者的主要任
务之一就是围绕创新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具体
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以及质量评估和专业鉴定等。
3. 自主选择———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路径。
2002 年,Majewski 和Rubinska 在EUCEET 会
议上提出报告《Modernising of educational system at
the Civil Engineering Faculty of the SUT in Gliwice》,
认为大部分工程师的能力结构可以由8 项指标构
成,即知识技术水平、终身学习能力、实践态度与
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交流沟通能力、商业敏
感度、综合处理问题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等。图
4 表示一般工程师能力结构的期望与实际情况的
图4 一般工程师能力结构的期望与实际比较
比较。外圆虚线表示工程界对高等工程教育机构
工程技术人才的能力结构的期望值,而圆内的多
边形则表示一般工科毕业生的能力结构水平。由
于传统大学对知识传承的重视和擅长,欧洲工科
人才培养最受重视的也是知识,所以相对其他指
标而言,知识水平最接近希望值。而差距较大的
则是沟通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此类似,对规模化的工程教育,也可以将工程师知识能力结构用理论抽象能力和工程应用能
力二维坐标来描述,如图5 所示。从左到右的下
滑型弧线表明不同职业定位对于两种能力培养的
侧重与定位。R&D 工程师比安装服务工程师要
求具备更高的理论抽象能力,而后者则需要更多
的工程实践技能。一般而言,学士学位教育和硕
士学位教育人才培养的输出能力曲线分别由虚线
B 和M 表示。根据“关注雇主需要,创新课程体
系,提升就业能力”的工作目标,E4 研究认为欧洲
工程界实际需要的就业力曲线在B 和M 之间。
因此,在创新性研发高端,需要比学士和硕士更高
的博士教育,而在工程产品销售服务方面,理论性
的工程学位教育有可能是过度性的。因此,工程
类学士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础,应该有一定
的基本规范要求和质量保证体系,从而保障欧洲
学分转换体制的有效运行。硕士学位教育则应该
更多地体现不同大学的办学特色和能力。图5 中
图5  应对就业力需求的学士硕士教育定位与输出特征
学士学位教育模块用双虚线梯形B 表示,硕士学
位教育模块则用两个点划线箭头型模块分别表示
研究型硕士与工程型硕士教育两种模式。而针对
研究、R&D、产品、市场和服务的一系列箭头,则表
示学生从就业目标考虑可以选择的课程组合方
向,也可以表示大学定位和专业设置的一种方向
性选择。这种符合现实需要的逻辑分析,对用学
士、硕士两级学位教育替代欧洲大陆传统长学制
大学或者短学制应用学院教育很有意义。它不仅
有利于欧洲工程教育与国际通行的本硕博学位制
度接轨,也能够有效推进博洛尼亚进程,使欧洲教
育区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更重要的
是使大学、雇主和学生都能够按自己的需要选择
发展方向和路径。
三、借鉴与启示
综上所述,欧洲工程教育改革推进博洛尼亚
进程的基本着眼点,在于实践和适应科学技术及
社会经济发展对工程师学位教育的多样性需求。
其特点是对来自企业界及雇主的需求有较为明确
和清晰的认识,对创新课程的整合思路和定位选
择能充分反映工程教育规律和发展需要。欧洲工
程教育从国际化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实际需要出
发,在多样化与专业性的综合协调中寻求现实的
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这些对我们均具有很好的学
习、思考与借鉴作用。
1. 改革研究的组织运行体系———网络化主
题联盟与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
欧洲工程教育改革进程的最显著特征是:高
等工程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参与,既提出
利益与需要,也承担责任和义务。旨在推进欧洲
一体化高等教育区的博洛尼亚宣言的签署国,从
1999 年的29 个增加到2004 年的42 个,表明各国
政府积极的立场与态度。欧共体对三个专题联盟
在研究经费上都予以巨大的资助,除了研究讨论
及会议经费由各国政府提供外,欧共体为E4 提供
了约60 万欧元、为TREE 提供了225 万欧元的资
助。在H3E 专题研究中,欧洲工科学生理事会
BEST 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分析研究了1986~
1996 年间欧洲工科学生数量和质量下降的原因,
进而提出工程教育学习动力报告,后者成为启动
新一轮欧洲工程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因。而在E4
研究中,参加的有26 个欧洲国家的工科院校,同
时还有拥有200 多万工程师的欧洲工程师联合会
FEANI 以及专门推进研发与企业对接活动的A2
DISIF 协会,后两者研究并提出了现代工程教育的
改革诉求,以及产业链上各类工程师能力结构的
需求模式。为实践并推动E4 提出的改革方案,
TREE 专项研究更是得到32 个国家100 多个组织
机构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比较而言,我国高等工
程教育改革的研究活动往往只是停留在大学组织
的内部。在讨论制定工科专业规范和课程体系
时,一些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不仅缺乏对生源动
机和企业需求的必要分析,而且也缺乏与其他利
益相关者的沟通平台和交流渠道。欧洲工程教育改革的网络化平台建设和相关利益者的全面参
与,其组织和运作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2. 引领未来与适应发展的改革目标———面
向国际化流动与建设学习型社会。
欧洲工程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与博洛尼亚宣
言提出的6 项改革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传统欧洲
工程教育的特色是学科导向与工程应用并重,即
借助长学制的大学教育面向学科发展和引领未
来,同时借助短学制的应用技术学院教育针对职
业资格要求、满足实际需要。这种并行式工程教
育体制在欧洲工业化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和积
极影响。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全
球性科技人力资源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对继续
教育和培训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进而对欧洲的工
程教育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首先是欧洲长短学
制并存的学士、博士二级工程教育制度,与美英、
亚洲和澳洲等国际通行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学位制度不对接,造成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科技人
力资源的滞积和国际间合理流动的障碍,导致欧
洲大学的吸引力明显下降。其次在欧洲高等教育
区内,短学制学院毕业生要进入大学攻读博士学
位,或者长学制大学生按自身特点想转入应用型
学院,都会因学制类型和课程体系上的差异而增
加转换成本,人力资本与教育资源投入的效率和
效益亟待提高。因此,欧洲工程教育首先提出了
适应国际化流动的本硕二级学制改革目标,并在
此基础上提出通过鉴定评估制度,保证学位教育
质量,并使累计学分转换系统得到有效应用。因
此,保证学士学位的教育质量、凸现硕士学位的教
育特色、提升博士学位的教育水平,发展基于信息
技术的远程开放式继续教育,成为欧洲工程教育
改革的重要目标与核心内容。我国工科教育占整
个高等教育的1/ 3 ,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工程教
育总量。我国比欧洲更早实行了本硕博三级学位
体系,但同时存在功能不清、目标模糊而发育不良
的专科层次。工程教育系统在总体上呈中间大、
两头小的特征,即一般本科院校多,而高层次一流
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偏少。借鉴欧洲工程教育改
革经验,高等工程教育界必须站在建设创新型国
家的高度,认真研究和构建我国各层次各类型工
程教育之间的流动通路和相应的质量保障制度,
并对改革进程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规划,努力与国
际流动和专业鉴定制度接轨,重建本科学位教育,
提升高职高专职业资格能力教育。
3. 课程体系创新改革的关键落脚点———适
应多样化与专业性要求的能力培养。
与欧洲相比,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也
经历过由“专家型”到“通用型”的过程。但是我国
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欧洲还有相当的差
距。在工程师职业结构中,我们的R&D 和产业化
人才奇缺。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70 % ,使我国相
当部分的工程师实际上在从事国外技术的应用、
模仿和服务工作。毕业生就业难与紧缺人才招聘
难的困境,既说明教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
实要求,也说明教育未能真正承担其引领未来和
创新发展的重任。借鉴欧洲改革思路,全面研究
规划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和专业课程规
范是十分必要的。欧洲工程教育改革着眼于知识
经济与全球化大趋势,它的多样性综合与选择首
先体现在多样性的入学选择与同样多样性的出口
选择;其次,高等教育的水平特色一是表现为独特
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二是体现在学士学位后的
硕士教育层面。反观我国的现状,高等学校的入
学以高考成绩为准,办学水平和特色主要体现在
本科学士教育层面上,研究生教育基本也是单一
的科学类型;工程教育放弃了工程导向的教学内
容和实践导向的工程训练,加之与产业界缺乏应
有的沟通,相互之间都不清楚对方所发生的巨大
变化。这些原因造成中国合格工程师培养能力严
重不足。重建一个健康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体
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是建设创新型国
家的基本需要,也是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Günter Heitmann ,《Innovative Curricula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E4 Thematic Network :Enhanc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Europe》,
VOLUME C ,Firenz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 Kruno Hernaut《, Innovation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Demands from
the Employer》, http : ∥Rar $EX00. 611 \ E4May2004 \ ppt - in2
dex. html .
3. Majewski S. , Rubinska B. ,《Modernising of educational system at the
Civil Engineering Faculty of the SUT in Gliwice》, Poland , ppt pre2
sentation at a EUCEET seminar at Gliwice , http : ∥eprints. unifi . it/
archive/ 00000348/ 01/ Borri-Volume-C-online. pdf .
4. H3E Archives , http : ∥www. tkk. fi/Misc/ H3E/ arch. html .
5. SOCRATES II Thematic Network ,http : ∥www. unifi . it/ tne4/ .
6. TREE Thematic Network ,http : ∥www3. unifi . it/ tree/ .


作者: huguanglong1988    时间: 2013-9-4 08:11
同感,毕业工作了才发现书本上讲的很有用,只是没有学
作者: 任可道    时间: 2013-9-4 13:22
王劭阳 发表于 2013-9-3 16:14
请教,为什么会哭鼻子呢?谁优谁劣啊?

哎。我是菜鸟,完全不是小日本对手啊。。。着急啊!基础知识不扎实。

作者: 鱼哗    时间: 2013-9-4 14:54
天水蓝 发表于 2013-8-28 22:52
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这么回事:

上学的时候,你就努力认真学,不懂也要学,不懂就装懂,总比不学强 ...

真心感觉就是这样子

作者: irongirl    时间: 2013-9-4 15:02
听说国外的教育是:孩子小时基本不教他东西,就让他玩,还害怕学多了坏了脑子,然后随着年龄增长,知识面也随之扩大,人家是层层递增的,大学是学习最苦的时期。。。

但我国跟人家的相反,幼儿时期就学这个,学那个,高考拼命学,就为了上个大学。。高考一过就完全放松了

所以楼主说人家国外毕业一进公司就能干实活,而我国就完全傻B了。。区别就在这里了。。
作者: 螺栓人    时间: 2013-9-5 08:24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空谈机械,不如实干

作者: ufo193    时间: 2013-9-5 10:06
出来以后就没有那个劲头了,很多东西都没有心思去系统的学习了。
作者: 禁忌海    时间: 2016-7-29 15:38
玩游戏




欢迎光临 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www.szfc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