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标题: 工程师被装配欺侮,值得讨论 [打印本页]

作者: 龙九禅师    时间: 2012-6-29 19:15
标题: 工程师被装配欺侮,值得讨论
本帖最后由 深圳龙九 于 2012-7-1 12:50 编辑 : E* m) m" O7 Y/ i- I% q

- K) m2 f' T: }/ U8 \经常看到有人发帖抱怨工程师被装配欺侮。有愿意聊聊的吗??3 K- C1 E; }; _: ]6 G
4 h! @- o" ~4 B9 \
A: 你是什么情况下被欺侮9 W7 s) u2 F4 Q( k% C4 d
& L% w7 ?4 i( Y7 i1 Q( T. }
B:你有没有想为什么会被欺侮# z/ S% m2 O  Q! \

6 F4 A: c. H2 ^8 u6 UC:面对这种憋屈的现象,你是怎么去努力的
! r8 o  i$ i6 V( s8 H
( s6 b9 x) F' _+ y欢迎跟帖讨论,
" z4 C1 e5 U3 E/ K0 W! }. A, ?% C
9 W$ u- k; C* u7 V3 V* o5 c1 V
7 T2 m# ]$ Q1 d% whttp://bbs.cmi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7180&extra=&highlight=&page=1
1 V# o8 t% {! f/ x( V# x
' J, v4 i$ C" I0 L+ P* M4 O我是被这个帖子引起的思考) h. o% `) p9 Z& \/ Z5 Z( Y
  k4 E5 H! U7 |- I" t% B0 E
6 J% s: O- r+ R5 t& B, X" G
大家都狠踊跃发言,讨论的很激烈! 氛围很好!!! 下面发一个扫街大侠关于辩证法的帖子
4 j/ k7 E9 [2 o- Z2 ?
/ Z! [8 Y6 c* W. R我觉得我们可以一起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问题
+ y2 L# m: ]) X! _& M
: f8 \* D% g& Y0 Z1 k  ^' }# T
8 {# z. i& L: `- R# t( ^
/ C7 Q4 b& G2 l4 Z) y  R  y/ M 0 o& U3 J' B4 D( F
: v# w/ y& [/ U. l" U) ^
6 {: U+ J" ^0 k0 R% A
辩证法与放屁 ——揭露所谓的辩证法是个神马东西
$ Q0 Q5 h% p& F2 K

上课时,我放了一个屁——很普通的屁。既不很臭,当然也绝对不香。

可怕的是,教授正在讲辩证法。

“请你自己对这个屁作一下判断,”教授说,“它好还是不好?”

我只得说:“不好。”

“错了,”教授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组成,有它不好的一面,肯定有它好的一面。”

“那么说它好也不对了?”我问。

“当然。”教授说。

“它既好又不好。”

“错了。你只看到矛盾双方对立斗争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们统一的一面。”

我只好认真看待这个严肃的问题,仔细想了想说:“这个屁既好又不好,但不好的一面是主要的,处于主导地位。”

“错了。你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双方会相互转换,今天处于主导地位一面,明天一定处于次要地位。”

“你是说明天全人类会为了我的这个屁欢呼雀跃吗?”

“不尽如此,但不能否认这种发展趋势”

我愣了好大一会儿,只得硬着头皮说:“我的屁既好又不好,既不好又好。今天可能不好,明天一定会好。今天可能很好,明天也许会不好.”

教授听得直摇头,说:“这是彻底的怀疑论,不是辩证法的观点。”

就这样,仅仅因为放了一个屁,我就成了一个怀疑论者。

教授接着讲课:“辩证法的威力不仅在于能够轻而易举地驳斥任何观点,而且他能够轻易地为任何观点找到理论根据。”

“可是我的屁就没有任何根据。”我抗议道。

“那是因为你没有找到,其实很简单,它是你肚子里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必然结果。”

我哑口无言。

教授说:“下面我们不谈屁,谈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一个西瓜,一粒芝麻,无论你怎样选择,都有理论基础。”

我赶紧说:“我要捡起西瓜,丢了芝麻。”

“很好。”教授说,“你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是说,你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那我就捡起芝麻,丢掉西瓜。”

“先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你解决问题的顺序十分正确。”

“我既要西瓜,又要芝麻。”

“即抓住主要矛盾,又不放过次要矛盾。你是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我既要砸烂西瓜,又要踩碎芝麻。”

“很好,你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新事物就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一切旧的事物必然灭亡。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产生的前提。”

“我既要吃掉西瓜,又要砸烂西瓜。既要捡起芝麻,又要踩碎芝麻。可是,只有一个西瓜,一粒芝麻,怎么办?”

“你这才算对辩证法入了门,重要的是:矛盾的双方不仅对立,而且有它统一的一面。你吃掉西瓜当然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你要砸烂西瓜,也并非不合理。只有将二者统一,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斗争。”

我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可是,你并没有解决我的问题。”

教授笑着说:“辩证法不解决任何问题,它的用途在于首先把人变成傻瓜——如果还有人不是傻瓜的话。”

“你是说‘首先’?”我问。

“是对,然后再从傻瓜飞跃到学者。”教授开始整理讲义,“关于辩证法为什么不解决问题,如何把人变成傻瓜,以及怎样实现从傻瓜到学者的飞跃,这是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授一蹦一跳,走出教室。

第二堂课:

教授说:“下面我们讲一下辩证法的用途。我们要举一个更加复杂的例子: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我说:“那一定要用辩证的观点。”

“对。我们有许多大牌的辩证法学者,他们会充分利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下笔万言,紧绕主体。最后给你得出一个结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你佩服不佩服?”

“是啊。辩证法不是很有用吗?”

“以前我也这样认为。直到我见到一只丧家的野狗——它改变了我的看法。”

“野狗?”我莫名其妙。

“是的。我家屋后有个垃圾堆,有一天来了一只丧家的野狗。它对其他东西看也不看,‘喀哧’一口,咬住一块骨头。”

“这毫不奇怪,所有的狗都会这样。”我说。

“不错。问题是对于狗来说,这块骨头就是‘精华’,垃圾堆里除了骨头以外,还有砖头,铁块,破水桶等等糟粕,他为什么只要骨头这个精华呢?他怎么知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难道它已经充分理解了大牌学者们的论述了吗?”

“好像不会。”

“肯定不会,所以说大牌学者们通过精确的论述,得到的精妙结论,其实是连一只丧家的野狗早就知道的东西。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为他们喝彩,对他们崇拜呢?”

“是啊,为什么?”

“唯一的解释就是:辩证法已经成功地把你变成了一个傻瓜。”

“我明白了。”

“你明白以后一定要问:你说的没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谁都知道。问题是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对,看他怎么说。”

“你难不倒他,他又会充分利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下笔万言,紧绕主体。最后给你得出一个结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明不高明?“

“是有道理。”

“可是我认为:这不仅是无聊,无用的问题,已经近于无赖了。”

“这怎么说?”

“难道世界上有人会‘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吗?那只丧家的野狗,来到垃圾堆前,难道会象亚里斯多德一样,先把各种东西分门别类,搞清其内涵和外延,再通过归纳演绎,最后确定它是吃砖头还是吃骨头吗?这可能吗?”

“不可能。那样的话,他连吃砖头都有可能。”

“对,孺子可教。没有人会‘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句话,等于没说。不过辩证法学者倒是喜欢用抽象的方法,分析具体问题。因为辩证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只吃砖头的狗,千万不能小视,它可能是一个著名学者。”

教授又收拾好讲义,说:“辩证法的根本在于使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象所有的谎言一样,这话听起来很显真理。下一节课讲辩证法的渊源,以及它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第三堂课

“迄今为止,人类用三种方法研究这个世界。”教授毫不客气,单刀直入,“第一种是‘屠夫式’,大部分科学家都是这种方式。他们把世界割裂成极小的部分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生物的并不研究全部生物,有的只研究动物;研究动物的也不研究全部动物,有的只研究哺乳动物;研究哺乳动物的,有的只研究猴子;研究猴子的有的只研究猴子的尾巴。他们眼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极其片面的观点。”

“不是辩证法的观点。”我说。

“对,”教授接着说,“不仅如此,他们还尽量割裂研究对象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在尽量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样子。科学家花费大量金钱建造实验室,而不在大街上做实验,主要原因就在于此。现在有些实验还要搞到太空里去做,连空气引力都要隔绝,可见,为了割裂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科学家是不择手段的。”

我说:“与辩证法的观点相反。”

“有说对了,但仍然不止于此,他们还不管一只猴子过去怎样,将来如何,只管拿来一刀宰掉,看看它肚子里都是什么东西。他们用的是彻底的静止观点。”

“非常野蛮,而且十分笨拙。”

“所以我把它叫做‘屠夫式’。但这是我们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和来源。没有这些人,也就没有任何科学。他们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人格,才智和他们使用的方法,都应该得到尊重。”

“有谁不尊重他们吗?”

“有很多,你可能就是一个。”

“此话怎讲?”

“他们用的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方法,这种方法有一个名称,你们中学老师教过你们吗?”

“叫形而上学,可那是个贬义词呀?”

“是的,就叫形而上学,这就是过去全部的科学家,现在大部分科学家使用的方法。”

“那为什么它是一个贬义词呢?”

“因为它和辩证法不相容,而且针锋相对。有些人不仅自以为是正确的,而且断定其他人都是错的。奇怪的是,辩证法整天讲什么对立统一,形而上学来和辩证法对立,他却不肯同一,而是对形而上学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

“我明白了。”

“使用第二种方法的也是科学家,我称之为‘强盗式’,这种科学家更重要。

他们什么也不干,坐等形而上学的科学家研究出比较确切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综合升华。千千万万的科学家研究了万万千千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后,达尔文拿来一综合,就提出了进化论。“

“这活倒很轻松。”

“一点也不轻松,而且需要更高的聪明才智和更加宽阔的视野。爱因斯坦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他的视野非常开阔,甚至研究过辩证法。但是他说辩证法对他的研究没有任何帮助。”

“辩证法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研究世界的第三种方法就是辩证法的方法,我称之为‘上帝式’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内容。“

最后一课

“我被开除了,”教授说,“今天上最后一课。请先提问。”

我说:“有的同学说,你的观点有点偏激。”

“他说对了,我不仅偏激,而且有错误。上一节课我就故意设置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但是你们并没有给我提出来。现在我不得不把最重要的东西教给你们:没有谁是全部正确的,最多只是正确了一部分。如果世界是那只大象,我们就是那一群摸象的瞎子。我们想知道大象的样子,但是我们谁也不可能把这只大象摸完。我所有的瞎子加在一起也不可能,如果你的一生只能摸完大象的尾巴,你一定要认真去摸。如果你确信自己完全了解了这支尾巴,你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不要听见别人说大象像柱子或者象扇子就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偏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听风就是雨,毫无自己的主见。如果你坚持的错了,没什么大不了,一定有更聪明的瞎子给你指出错误。科学就是这样在成千上万的错误中提取一个真理的学问。但是如果你对了,却没有坚持,世界就失去了一次前进的机会。

“另外你要随时记住:无论你是对是错,你只是了解大象的一小部分。要听听别的瞎子怎么说。不能轻信,也不能不信。你别无选择,只有使用你的理性,它也许有许多不足,但却是你唯一可以信赖的东西。一个人的理性十分有限,许多人的理性却威力巨大。如果你不知道许多人的理性在那里,那么我告诉你——那就是科学。科学也有不足,以后一定要被突破。不过那需要许许多多比爱因斯坦更聪明的人,肯定不是你我。

“理性,批判和宽容,就是我所说的最重要的东西。”

这次我没有提问,也没有其他人提问。

“言归正传,继续谈辩证法。”教授只好自己接着说,“辩证法也是个瞎子,但是他不摸象。”

“他不想了解大象吗?”我问。

“他当然想了解大象,但是他认为摸象没有用,或者说作用不大。他认为大象在到处乱跑,还在不断地从小变大,而且与他周围的森林,地球,甚至太阳系,银河系有无限多的联系,用‘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徒劳无功,只有使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辩证法观点,才能搞清大象的样子。”

“可是他连象都不摸,怎么全面,发展,联系呢?”

“我不知道,鬼也不知道,只有上帝知道。所以我把它称为‘上帝式’的方法。辩证法最初在中国流行,伏羲八卦,阴阳五行,孔子的”过犹不及“,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黄帝内经》”内外调和,邪不能侵“统统都是辩证法。西方只有亚里斯多德提出过辩证法的雏形,既不全面,也不具体。恩格斯说他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我不知道从何说起。不过这无关紧要,现代意义上的辩证法是从黑格尔开始的,这一点恩格斯和我,以及其他任何人,都不会有任何意见。”

“你只说恩格斯,怎么不提马克思?”

“马克思和辩证法关系不大。”

“辩证唯物主义不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吗?”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马克思早期写过一篇《神圣家族》,痛批黑格尔的”泛逻辑论“,泛逻辑论就包括辩证法。以后也没见他怎样说过辩证法。直到他最晚的哲学著作《资本论第二版跋》中,他才玩笑的说自己卖弄了辩证法。但是辩证法是什么,马克思终其一生,也没有回答过。”

“那么辩证法怎样进入马克思主义的呢?”

“完全是恩格斯的原因,从《反杜林论》到恩格斯致死不愿发表的《自然辩证法》,辩证法才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灵魂。这一点我和顾准的看法一样,马克思是不会同意‘辩证唯物主义’这个说法的。这完全是后人的需要。不过《反杜林论》是经过马克思同意的,这一点倒是事实。”

“辩证法有哪些内容?”

“首先是三大规律:第一,质量互变规律,来自黑格尔《逻辑学》第一部”存在论“。第二,矛盾统一规律,来自《逻辑学》第二部”本质论“。第三,否定之否定规律,来自《逻辑学》第三部”理念论“。这都是表面的东西,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神秘外形“。它的根本在于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它的实质是隐藏其后的两大主义:第一,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的多元论和相对主义。这早已成为历史的垃圾。第二,真理不可分,局部事务的真理都是整体世界的一部分,孤立的研究发现不了这些真理。只有在森林中找树木,不能从树木开始研究森林。这不仅极其荒唐,而且毫不现实。”

“为什么不现实?”

“有个西方不败教授说得很好:事实充分证明,孤立的,静止的、片面地来研究事物的方法,在人类现有的认识情况下才是最好的方法论,才可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因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如果把所有的关联都考虑进去,就等于什么也干不成,就象我们老祖宗一样,只能抱着个”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这个思维懒怠症混日子。等到对事物的各种性状及规律有了较为详细的把握,再把它放到系统中进行非常谨慎的观察和研究。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是总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一开始便从总体上提出本质的观点。这种带有原始思维特征的传统正与辩证法不谋而合,或者说辩证法只是中国古代思想方法的一种现代表述,中国人从来不缺少这种思维方式,需要补课的正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地来研究事物的笨功夫。”

“辩证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你们中学教科书上是怎么讲的?”

“好像是对客观世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规律的全面正确的总结。”

“这种说法极其荒唐,而且全然不顾任何事实。是彻底的误人子弟。第一,别说黑格尔活着的时候,就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对客观世界仅仅了解一点,很小的一点。对人类社会只了解半点。对思维规律了解得半点也不到。一只大象我们只是了解了尾巴上的几个关节,腿上的几根毛,加上耳朵上一块皮而已,谈得上什么全面总结,正确总结?纯粹是说梦话。

“第二,你们可以看一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69页第十二行到第十四行:”黑格尔的著作中有一个广博的辩证法纲要,虽然它是从一个完全错误的出发点发展起来的。“恩格斯在不止二十个地方说过,这个错误的出发点就是唯心主义。谁都知道,恩格斯所谓的辩证法原版照抄的来自黑格尔的《逻辑学》,如他自己所说,只不过”打碎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外壳,“取了他”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你相信吗?人类从许许多多正确的出发点出发,都要走上弯路。而一个叫黑格尔的帝国教授,却可以从一个错误的出发点出发,”全面地,正确地“总结出客观世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的全部正确规律。这是人说的话吗?

“我绝不相信。就是再把我绑到新教徒的火刑柱上,把我烧死以前烤上两个小时,我仍然不相信!”

“我也不相信。”我小声说。

“可是相信的人相当多。自从打碎了基督教的枷锁,辩证法是科学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他把现代科学斥责为不入流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使科学在一些地方停滞不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苏联科学院的一个院长,就因为要搞农作物的杂交改良而丢了脑袋。”

“那为什么?”

“因为杂交改良依据的是孟德尔-摩尔根理论,与辩证法格格不入。”

“你很熟悉前苏联吗?”

“我最熟悉的是中国,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是打别人头上的苍蝇更轻松。”

我问:“对于辩证法的进攻,科学是怎么反击的呢?”

“西方哲学用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进行了反击。现代科学却默不做声。它只是不断地发展,生产出更多的粮食,钢铁,机器,以及人类除精神需要的一切。当这一切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的时候,辩证法才忽然发现,虽然它在骂别人,丢人的却是他自己。”

“辩证法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吗?”

“有人说辩证法是一个早产的怪胎,虽然在人类认识的现阶段并不适用,但他整体的观点确实十分诱人。现代科学的整体论,有机论已经初具雏形。不过这不是对辩证法的回归,而是在科学自身的发展中,若隐若现地概括出的一些原则。真理一元论毕竟是难以接受的。科学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的可能性,哪怕最微小的希望,也会有人付出百倍的努力。1984年,一大群名气很大的科学大师在美国成立了圣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他们包括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许多科学领域的顶尖人物,出钱的大老板也是赫赫有名——金融杀手索罗斯。它们的目标就是研究”一元化理论“的可能性。当然,他们谁也不会相信什么辩证法,那就不要研究“一元化”了。它们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探讨控制复杂的适应系统(CAS)的一般性原理。虽然我不相信他们会取得任何结果,但这是人类科学史上最大胆的尝试之一。我预祝他们成功——尽管那样会打破我的一切观念。” ”

# ?* b" N2 w' [. H

作者: qq641966607    时间: 2012-6-29 20:14
我是装配学徒,那天机床Z向反向间隙有六个丝,我们的工程师来了,东看西看,最后问我和我师傅下一步该怎么办,当时我师傅想骂人了,技术部干什么用的啊,那还是总工。还有就是机床钣金设计不合理,那天我们都把他叫上了,叫他来调,那根本没法调,被钣金挡住了,人没法下去。
作者: eddyzhang    时间: 2012-6-29 20:17
我就说三句。9 \6 V1 q- s! \  C, C
1,自己设计的产品有没有考虑到可装配性和易装配性?如果没有那有什么好委屈的?我是老板我都会怀疑你的设计能力。
$ ?3 q6 t8 H. f7 i2,设计的产品,设计后,虽然装配性差,但有没有认真听取装配的意见?如果谦虚点听取人家的意见也不见得委屈。我是老板我会怀疑你的合作精神和做事态度。+ q- z, R3 H/ ~4 ]& p' C
3,如果在工厂的条件下,装配都比较困难,那就不用提人家售后服务维修的时候了。
作者: 冷水黄金    时间: 2012-6-29 20:31
中国人的根本劣性。8 A3 \, }- x3 |+ R1 H

$ \+ r' Q  F6 s3 }* p/ Y碰到问题并非都是找依据、理论,而是争面子、讲工龄。
+ z- P: O/ ?7 k3 o& t/ k* q
" Q2 A1 ?6 w* C" K1 |, k% ^老实人碰到这种人,只好硬着头皮做完活,然后绕着走。
作者: 西部情    时间: 2012-6-29 20:32
我认为大家做事低调些好,有事大家多沟通,工程师也好技术员罢,不要摆架子,多和现场的的工人师傅们多接触,交流,这样你就会学到许多你在办公室电脑边不能接触的知识,工人师傅在遇到技术问题时也要抱着良好的心态去与技术人员工程师们请教,目的就是共同把工作做好,一些小的分歧那是难免的,这样大家才能更好的发挥团队的力量,
作者: 愤怒的小鸟    时间: 2012-6-29 20:59
我如果想教他就和他辩论辩论,不想教他我就说:我错啦,下次一定改。让他一辈子都不知道正确的解决办法。嘿嘿ie
作者: tabble    时间: 2012-6-29 21:10
我现在没资格摆架子,我觉得也没必要,别人有意见的时候让他说你虚心听着就是了,真是自己错了,就承认自己错了,然后想办法挽救,这样自己会一点点进步,直到别人无可指责的时候。不要怕承担责任,承担了这个责任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作者: 扫街    时间: 2012-6-29 21:14
没什么值得讨论的,中国人斗中国人嘛,传统,否则他老人家如何发动十年大折腾呢。
4 _5 M* t  Y" A! C, Y) a3 F工程师有工程师的绝活,老装配有老装配的积累,如果有个平台,比如必威体育网址,当然愿意平等交流,但现实是不可能的。9 R* u! Z* n$ `  }
老师傅的心理:工程师有理论基础,又会各种软件,如果再从我这老家伙嘴里套出实践经验,恐怕我老人家早晚滚蛋。( y7 [7 o- M- [2 g' ~, N# H
工程师的想法:老师傅有丰富的实践,如果让他懂理论,再教会软件,留我这个工程师岂非多余。
4 X) Q# ?) T+ z这种利益上的纠葛注定二者在工作中是貌合神离的。! N4 F/ G6 }3 s5 Q
职场本如此,何必假和气。
作者: 复苏之风    时间: 2012-6-29 21:34
关键是一个面子问题,而面子问题又关系到银子问题
作者: 江南茶客    时间: 2012-6-29 21:39
      如果真被“欺负”了,证明工程师对自己设计的(或是参考设计的)产品还有认识不到的地方,这在成为“真正工程师”之前应该属正常现象,关键是能不能知耻而后勇。媳妇终究会熬成婆的,只是因人而异时间早晚问题。0 ]. v1 c( ]8 `3 l. I# q' a
    这里我想强调三个字:责任心!有责任心的,类似错误只会出一次、两次,没有(或不强)的错十次还照犯,这样的人不被欺负谁被欺负?
作者: 封存不了的爱    时间: 2012-6-29 21:44
扫街 发表于 2012-6-29 21:14
4 Z) [$ o6 b- z7 e  L/ B! C+ A没什么值得讨论的,中国人斗中国人嘛,传统,否则他老人家如何发动十年大折腾呢。0 \1 V# @! [' @  n7 M( Q4 D3 [
工程师有工程师的绝活, ...
* o3 T! l0 N; p9 |, o- Q2 Y
不错 但不是正解 等~~~~有小部分工程师都懒的下车间。难道设计会画图就行,会理论就行。
4 s- w% s  M/ \; N* H: ~我到新厂1年了 没看见几次液压工程师他老人家下车间,亲临指导!摆架子,就这样能服人。, g9 s. P# D% x8 b% J8 P* p# ^
从学校出来2·3年,没下过车间底层的。我就不信他设计出来的东西恰到好处。就像电工一样,电机坏了他线一拆,维修工过来搞,搞完电工线一接。我就不相信他是一个好电工# b# D0 i: I6 k" X# ^8 k6 s1 W! b0 \2 O

作者: 那山那水    时间: 2012-6-29 21:52
看到这个贴子,我想回复,这样的问题我也遇到,如果你作为工程师被骂,两个原因,一是水平差,二是太粗心大意了,如果不想被骂,只有提高自己设计水平。我以前被装配骂,现在我骂装配,不过是开玩笑的骂,如果你水平高的话,在加上对装配人员的技巧建议夸奖一番,你会发现,和装配人员是最好打交道的,也很容易赢得他们的尊敬
作者: wen_︷    时间: 2012-6-29 22:00
关键是一个面子问题,而面子问题又关系到银子问题
作者: 跑道盆地    时间: 2012-6-29 22:09
首先俺一直不理解装配和工程师的职位定位和职责细则。所以俺看不懂题目。俺也不清楚装配和工程师,会有:谁比谁高一等的说法?4 j7 y- t* W! V, M; M, b4 ~
欺负这两个字,歧义太大。
( E9 y: U! c/ s" G4 O) Y这让俺想起以前打球,控卫给球不舒服,俺突破也不够快,球最后没打进。
$ j9 |$ j9 `( p$ j9 B/ }( @6 n) f( W你说这是怪后卫水,还是俺不争气呢?
作者: 机械神话    时间: 2012-6-29 22:11
这个思路值得商榷。工程师被装配侮辱,肯定有;装配工被工程师当狗使唤的,也不少。- [% D( I4 O4 x! ~9 `2 v
0 i0 h9 i/ E, t: B2 {! W
这些都是比较消极和对抗的观点。核心是两者合作,才能搞好产品。当然,不以产品品质为目的的任何争论都是没有意义的,尤其是争一口气。科学家和工程师是有区别的;工程师和装配工也是有区别;各司其职,可以的话,最好合作,不行的话,那就斗吧。
' |. r0 P) E! P  Y' d3 `- r* p
0 T# {( y0 Q) Q- s( i为制造而设计,这本是设计的一部分,可能占个20-30%。' q* Q0 ?0 E6 {! t( i; L

作者: peace80    时间: 2012-6-29 22:43
工程师都是被“斗”出来的,直面自己的问题,有错的虚心求教,无错的要一剑封喉的诉回。
作者: kingalen    时间: 2012-6-29 22:52
其实只能说明水平不够,有什么好怨的呢,我见过的一些机器,很多地方都不合理,能用不能修,甚至有些只能勉强用,怎么办,找做这机器的,连他自己都没办法,说明什么。被欺侮是应该的,你还得谢谢人家呢,要不你还不知道自己的短处呢。打肿脸是充不了胖子的。
作者: 小曲    时间: 2012-6-29 22:54
扫街 发表于 2012-6-29 21:14 9 G' z0 i. i0 k( K8 l6 ]) K
没什么值得讨论的,中国人斗中国人嘛,传统,否则他老人家如何发动十年大折腾呢。
" [  J7 M& P  p$ ?4 R工程师有工程师的绝活, ...

' X7 h( B& }. o. k- @. B3 x非常不同意这个说法,有这种想法的应该都是心胸不是很宽广的吧,车间师傅跟搞设计的根本没有利益冲突嘛,相互学习进步嘛,我们公司就是车间师傅跟搞设计的都是经常交流,相互学习。! s% w3 P# I; M5 O3 ^" F

作者: 小曲    时间: 2012-6-29 22:55
kingalen 发表于 2012-6-29 22:52
$ R- @2 t* E+ S/ ]* t( \. |其实只能说明水平不够,有什么好怨的呢,我见过的一些机器,很多地方都不合理,能用不能修,甚至有些只能勉 ...

# r: N" ^. n/ U( S/ Y. K' D据你的回复断定,你肯定不是搞设计的。
作者: kingalen    时间: 2012-6-29 23:07
小曲 发表于 2012-6-29 22:55
1 p4 Q- N  k0 n2 R0 K据你的回复断定,你肯定不是搞设计的。

. t# r/ x2 B3 A) ?" s- @是的,老板买了些机器回来,烂的很,都抄别人的,上面还搞个某某专利,侵权必究,晕死,机器没法用,我得帮忙改,什么材料,受力,马达功率,转速,等等乱七八糟的,现在头都大了,弄好了几台还有几台得慢慢改,老板说了,没法退,都不知道这生意是怎么谈的0 X1 N, S, Q+ L+ M; l% `' a

作者: lu33189    时间: 2012-6-29 23:28
本帖最后由 lu33189 于 2012-6-29 23:37 编辑 & B7 w1 K! L# ^% ~

4 q# M3 x4 h" l+ v$ v    既然大家都是搞机械的,一定都知道沈鸿老前辈吧,我把老先生的“七事一贯制”、“四个到现场”摘下来给我们的工程师们看一看,大家做到了吗?                                                                                                                                                    7 x: U. f, @. N* ?5 ?
   “七事一贯制”就是设计人员要把研究、试验、设计、制造、检验、安装、使用七件事前后密切联系起来,一贯负责到底。
- V: Q: m  J+ G' y2 x1 n2 k  “四个到现场”就是设计人员要亲自到“使用现场”调查研究,提出方案;到“试验现场”反复试验,确定设计;到“制造现场”劳动服务,解决问题;到“安装现场”安装试车,总结提高。
. Y$ B. j9 A. G$ y5 |  M
作者: lu33189    时间: 2012-6-29 23:33
本帖最后由 lu33189 于 2012-6-29 23:36 编辑 % |1 v# x, L4 D% p% P" w+ V
6 P0 a' A" V9 C( b9 S: w5 O1 |
摘录一篇记念老先生的文                                                      
2 X* p" J! `- I' Y: g5 ]+ R; \) F' C
                                                     建设创新型国家 深切呼唤沈鸿精神) h0 j& C& j6 W# B/ s2 a
; X( a; Y* B  L7 c- J; \3 u
; P6 G. Y& E6 e" S' b4 s; G
. l$ M. s% ?" M$ o9 Q8 K  Q
进入21世纪,在中国大踏步向创新型国家迈进,高张“自主创新”旗帜的同时,人们深情地呼唤着一个名字——沈鸿。
6 d# v- h2 L$ Q, k1 M& p0 @7 B5月19日,是沈鸿诞辰100周年纪念,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缅怀着这位为中国工业,特别是机械工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员。
1 b" O- G, E( `- Z沈鸿同志是我的老师,是我的“学士后”导师,也是当时许许多多工程技术人员的导师,沈鸿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黄瓜”变“西红柿”
1 F2 |0 U- Y0 d  I' @% n. Y2 @/ [* ?我与沈鸿同志相识是在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沈鸿同志在陈云同志领导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任重工业处处长,1952年底调到新成立的国家计划委员会任机械工业计划局副局长,我任重型矿山机械处副处长。沈鸿同志为人很随和,什么架子都没有,经常和大家有说有笑,群众关系非常好。有一次,他给我们摆龙门阵,大谈他到苏联参观时的见闻。他说,有一天他们代表团到乌拉尔重机厂参观,看到了苏联的万吨锻造水压机,是从德国进口的。别的同志看了一会儿就走了,他却对这个庞然大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留在那儿整整看了一个锻造全过程,烧红的特大钢锭在锻造水压机上,一会儿“黄瓜”变“西红柿”,一会儿“西红柿”又变“黄瓜”——镦粗、拔长,再镦粗、再拔长。
' k+ N# W+ j8 C% \' ]8 f那时,中国还没有万吨水压机,沈鸿同志也是第一次见万吨水压机,但是他怀着激切的深情说:“什么时候,咱们国家能够自己制造万吨水压机就好了!” 5 p+ Z( H: }/ o/ D, Q8 h: S
当时我开玩笑说:“沈局长,将来您造万吨水压机的时候,可别忘了我们呀!” $ a+ L/ r& D5 ?! y3 ~4 M) z5 N
要造万吨水压机,首先得有万吨水压机”?! 3 L3 z$ `2 L1 ~; w4 O, X3 S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研究长远发展计划时,曾考虑利用东北已有条件,自行设计制造一台万吨级锻造水压机,以便解决我国大型锻件的急需。但是,这个设想很快就被否定了。理由是:“要造万吨水压机,首先得有万吨水压机。”东北当时虽然已有一个重型机器制造厂,但是只有6000吨水压机。万吨水压机的四根支柱要用200吨大钢锭来锻制,非用万吨水压机不行。因此,要想自己制造万吨水压机,首先要进口一台万吨水压机,建设万吨级重型机器厂,然后才能自己制造万吨水压机。 ( y% H; X5 S% f: I  Z' }; S- g
“要造万吨水压机,首先得有万吨水压机”,这个“理论”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非常幼稚可笑的,但在当时,却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而沈鸿同志却不信这个邪,在一次我和他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一边哈哈大笑,一边说:“那就请问,世界上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又是怎样造出来的呢?” 上书毛主席
  k& d; G3 p  ~0 k: H7 h1958年,我在国家经委工作,沈鸿同志早已调到煤炭部任副部长。一天,沈鸿同志突然给我来了一个电话,他用非常兴奋、非常幽默的口气对我说:“宗棠啊,有个‘买卖’你干不干呀?”
# f6 }0 H2 }) ~0 C我说:“什么买卖呀?”
* \/ h5 l7 q$ F; `6 L8 M, m% o! n他说:“毛主席他老人家决定咱们自己动手制造万吨水压机,你干不干呀?” + y  Y( n6 l9 W- ^8 O2 X
后来,我才知道就是在1958年中国共产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沈鸿同志向毛主席写信,要自己设计制造万吨水压机。 毛主席:拥护您的创议,编一本技术科学创造和发明者小传,对鼓舞我们学习科学技术,一定会起很大作用。
0 F! k% b) {+ }' N3 B4 m' U我少时就从《世界十大成功人传》及科学名人传两书中得到启发。爱迪生只读几个月书。我比他已经多读了四年,为什么不能学技术呢?法拉第是个印刷厂学徒,成为电的理论科学家。我这个布店学徒,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工程师呢?
" u5 v5 O6 M# z# K" e  @% ^3 S对技术科学上,现在确实存在着不少迷信。当1956年第三机械部布置生产双轮双铧犁及锅驮机时,就有人说,锅驮机有危险,是炸弹。我们为了证实此事,用了六台大小不同的锅驮机到北京来连续开动十天十夜,结果一个炸弹也没有发生。其实锅驮机是锅炉上面驮一个蒸汽机,而火车头是蒸汽机上面驮个锅,所以火车头也可叫做“机驮锅”,从来也没有说坐火车就坐在炸弹上!一切锅炉都有爆炸的可能,这应该靠技术来掌握他,不然家家户户得烧水锅,同样也会炸死人。说锅驮机是炸弹的同志们,不从实践中去解决问题,而用迷信来吓人,幸经我们试验,不然今天还要加一个恢复锅驮机名誉。
5 b, t0 c- V  A2 f- {机械工业中,一说到大型、精密、复杂这三个名词,就可以把很多人吓住,而没有想,人家哪儿来的,为什么我们不行。
) E$ m8 t' p# V9 P9 `8 h' n再讲一个水压机事,这事大概您很关心,国民党在1947年自日本拆来了四台1000吨~2500吨水压机,为了大型、复杂、平衡合理等等的迷信,迄今只有一台装起来了,而自己许多大锻件,还要依靠进口。
0 h% a) I6 f6 Z+ Z十五年赶上美国,万吨级的水压机我国应有若干台,分布在主要工业区。机器的来路有二:一条是进口,还有一条自己也造。上海应有一台,我和柯庆施同志谈过,如果上海愿造,我也可以参加。这事,我自1954年参观苏联乌拉尔重机厂回来后,就经常在思索,我看我们可以做得成,费他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做一台万吨级的水压机,做得不好一些也可以用十年。这对于我自锻大件,有很大帮助。您看如何? . _) Q( e# ]. ~% `7 O
此致敬礼!
" T, B* `' }! x* G! E沈鸿
3 l6 p" w/ z  R6 J. V1 `1958年5月22日
8 t0 `' H' r3 u. a# m
1 k$ l/ W$ O- C# _) H4 ]8 @; q4 o5 i, k$ C+ C
; }* C6 ]' J' H9 `
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4 u- U. d3 }1 A4 {" A6 Q) Z
沈鸿同志的建议得到了毛主席的大力支持,地点选在上海江南造船厂。沈鸿同志亲自担任总设计师,要我这个外行担任副总设计师和制造安装大队长。万事开头难,沈鸿同志只上过四年学,且当时在煤炭部工作,所以,有“挖煤的要制造万吨水压机”等一些风凉话也来了。当时,最紧要的是,没有特等工程师,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但是沈鸿同志说:“没有关系,没有条件我们就创造条件干。” 4 C( e7 W, u8 j
沈鸿同志亲自领导的上海万吨水压机设计室,一共十几个人。其中只有沈鸿同志在国外看到过一次万吨水压机,我和其他人很少甚至连见都没有见过水压机。
+ ^7 \/ i& n( i" S& L- \* ^0 r没有见过怎么办,看书,搜集资料,参考国外的水压机的总图。沈鸿同志不仅自己看,也让我们下功夫认真读书,研究资料,最终掌握了不少水压机的设计结构形式。但是,只靠读书、看资料,要想再深入一步,就感到非常困难。光有理论,没有实践不行,沈鸿同志决定先到使用现场去调查研究。沈鸿同志带着大家穿上工作服,背上照相机,带着笔记本,扛着画图板,跑遍了全国各地的水压机车间,认真观察每台水压机的结构原理和工作性能,亲自跟操作工人、检修工人和技术人员座谈,虚心向他们请教,并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每台机器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如何改进提高。
+ @+ I: @' `. r1 ~调查三个月,胜读几年书。我们不仅对水压机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沈鸿同志还“治”好了很多我国从外国引进的水压机的毛病,例如:针对原来压力吨位转换结构不够灵活,就改变操纵系统设计结构;把原来水压机糟糕的润滑系统改为自动化;把原来太窄太黑太脏太滑的水压机地下室改得宽畅明亮,给维修工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 m; d1 l# m1 ^
经过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沈鸿同志把各国水压机的各种不同结构反复地进行分析对比,去粗取精,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万吨水压机的第一张草图设计出来了,沈鸿同志是个美食家,他幽默地把这种设计方法叫做“炒什锦”。 3 t, C: o+ p! \) Y
那么,这第一张设计图纸,是不是符合水压机的客观规律呢? * w) x; C+ D; {' V! o
为了检验设计的正确性,沈鸿同志又发动组织设计人员到试验现场,亲手多做模型,多做试验。我是副总设计师,但自从大学毕业后没有做过设计工作,画起图来非常吃力,画的对不对心里也不大有数。沈鸿同志建议我先用厚纸壳做一个水压机模型试试看。于是我就去买了一把剪刀,一瓶胶水,一叠马粪纸,剪剪贴贴,很快就糊了一个马粪纸水压机,结果发现这儿不对,那儿不行,一面糊,一面修改设计,得益匪浅。但是沈鸿同志还认为这样不行,要再请一位有经验的电焊工来提提意见。结果把这位老工人认为“不来事”的地方都弄得“来事了”。不仅这样,沈鸿同志还要求我们用各种各样材料制造模型,像有机玻璃、铁皮、木头、竹竿、泥土、沙子,甚至捏玩具用的橡皮泥。 3 A% ]; l+ i3 i, h  W" ]  j
有一次,一位老工程师研究一张高压阀门的图纸,结构很复杂,看了好几天也看不明白,苦恼得很。沈鸿同志劝他做个模型看看。这位老工程师不信这种方法,一直不动手。沈鸿同志心灵手巧,一天晚上,亲自动手替他用橡皮泥捏了一个小模型,第二天和这位老工程师共同研究,很快就弄懂了。 3 F  v& d1 o' B' ]) @
沈鸿同志认为,设计人员亲自动手做模型,一方面可以及时、敏锐地发现设计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征求制造工人的意见。一般说来,只要这样认真做了的,设计上的大毛病就比较容易纠正,设计人员的水平也提高得比较快。这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技术人员和工人相结合的一项重要方法。 ' Q/ v" k6 Z. c1 V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多次反复,设计总图修改了多少遍,但是沈鸿同志觉得把握还不大,决心先造一台1200吨模拟试验水压机,让它投入锻压生产,进行动态试验。后来,这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模拟试验机,经过设计、制造、安装和锻压试验,又发现了不少关键性的重大设计结构问题,在这个实践基础上,又提高了认识,彻底改变了万吨水压机的设计结构。 - q# s" }1 i, b2 G3 I
这样,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在沈鸿同志的领导下,从第一个草图到第十五个草图,总算把万吨水压机设计搞出来了。 6 \% Z* E- a6 B$ z9 d
当时,沈鸿同志的这种设计方法被人们总结为“七事一贯制”、“四个到现场”。 4 Z- |: v  p2 {* H6 `( Q  W
“七事一贯制”就是设计人员要把研究、试验、设计、制造、检验、安装、使用七件事前后密切联系起来,一贯负责到底。
& N5 v7 |7 F4 R2 L  Y6 o“四个到现场”就是设计人员要亲自到“使用现场”调查研究,提出方案;到“试验现场”反复试验,确定设计;到“制造现场”劳动服务,解决问题;到“安装现场”安装试车,总结提高。这样,从“使用现场”开始,经过“试验现场”、“制造现场”、“安装现场”,又回到“使用现场”来。这四个现场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循环。经过这样一个循环,机器造出来了,人们的认识也提高到了一个高一级的程度。利用这种提高了的认识,再去设计制造另一台新的机器。如此螺旋式的循环再循环,提高再提高,以至无穷无尽。 3 `9 d# v& Q2 a4 G3 O; y/ i- g
这就是沈鸿同志的设计哲学观。这个指导思想不仅贯穿在设计制造万吨水压机的全部过程中,在此后我国很多重大项目中都具有指导意义。我后来的工作就是一直遵循沈老的这个方法一步一步地做事,在由我负责研制的、沈老主持的“九大装备”中的第六套装备项目的研发过程,我的200位学生们也是严格按照沈老的“七事一贯制、四个到现场”完成的。实际上,这就是“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今天看来,沈老的这一设计哲学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2 D0 m' H- [3 ?5 o6 J' }
有了设计图纸,我们就投入到了制造万吨水压机的战斗中。 ! b" p; Q; u2 o# B
但是困难却接踵而来,首先是上海没有大设备,要造这样的大机器,到底行不行?有人说:这不行!必须先有大一点的设备,才能造小一点的机器;必须先有精一点的设备,才能制造粗一点的机器。只有“以大干小”、“以精干粗”,才符合科学要求。 5 q4 i% f# q- m: \2 Z5 y2 p8 v
沈鸿同志认为,这种说法一般是对的,但也不能绝对化。他说,看看生产技术发展史,人类是先有了石头工具,以后才逐步制造出今天这许多现代化设备的。假使有人片面强调非“以大干小”、“以精干粗”不行,那就请问他:“世界上第一台大机器、第一台精密机器,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c# G2 M4 d7 Z# |, u4 J$ s9 L4 W/ x! @
沈鸿同志认为,上海没有大设备,的确是个不利条件。但是,上海是个老工业基地,他们不迷信,见多识广,巧办法多,这又是个有利条件。我们应当充分发扬它的有利条件,尽量避免它的不利条件,创造性地把这台万吨水压机造出来。
- B$ L1 @) g4 p事实上,最后这台万吨水压机,就是用上海技术人员和工人创造的许多土办法、穷办法和巧办法制造出来的。 & }5 Q% Z; O$ V+ c4 U
其次,上海没有大锻件和大铸件,我们只好以小拼大,把许多比较小的铸件和钢板焊接起来。但是,这些焊缝特别厚,有的竟达60厘米。焊接工作量也非常大,焊缝全长三公里多。焊缝结构又非常复杂,质量要求也非常高。这样的焊接结构,采用一般的电弧焊接是不行的。 5 J" U! a* z! i9 r' H( l: I
在沈鸿同志领导下,上海的技术人员和电焊工人,经过反复试验,掌握了电渣焊接新技术,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这台全焊接结构的万吨水压机焊接起来了。
  M, @- K' j- R7 ]) [下横梁焊好,经过热处理后,需要进行机械加工。当时上海没有大机床,完全是用移动式铣床和镗排进行加工的。 ' Z. Q8 x  n+ V0 P: y3 q
沈鸿同志让我们在下横梁的上平面上,摆上五台移动铣,经过十几天日夜苦战,十米长四米宽的大平面加工任务提前完成了。平直度误差只有1/15000,比设计要求的1/10000还小很多。
9 q+ _+ b, B, x9 j% Y, @, w6 J周恩来总理非常关心万吨水压机的建造。有一次,沈鸿同志带我向总理汇报另一项工程事情。当周总理知道我是建造万吨水压机的,格外关心,再三要我坐到他身边,亲切地问:“万吨水压机造得怎样了?你们的资料我都看过了,很好,一定会成功的。”接着他又说:“你们还有什么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你们可以直接找我嘛,省得转来转去误事。”周总理的亲切关怀,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力量。1960年,国家暂时困难,有关部门决定万吨水压机工程下马。在这紧急关头,我就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周总理立即派国务院三办主任孙志远同志到上海调查,并亲自批准万吨工程继续搞下去,挽救了万吨水压机的命运。
; R% Y% v6 E) A9 J1 q! R9 i1965年,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全国设计工作会议的部分代表,并共进晚餐。沈鸿同志和我都参加了。周总理听取了原子弹和万吨水压机的汇报,最后讲了几句话。他说,原子弹、万吨水压机,看起来是个庞然大物,但是不要害怕它,要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要一分为二、一分为二,……,然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4 }4 F/ t8 p) H就这样经过四年的设计、试验和制造,万吨水压机的四万多个零部件全部制造出来了。1961年12月,在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万吨水压机开始安装,1962年,经过联动试车一次成功。 “我们国家的总工程师”5 D. e; m# W1 m8 a1 K4 u7 i9 i
从毛主席决定之日起,在沈鸿同志亲自领导下,前后经过四年时间,终于造出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12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 + a+ _- L8 Q7 |5 w6 R" K  ]# Q
沈鸿同志上书毛主席说这台万吨水压机能用十年,现在已经用了四十几年,大修后,看来,只要认真维修保养,还可再用几十年,这是沈鸿同志自己也万万没有想到的。 & G# g% ]& A+ ~. {
这台万吨水压机在某些方面还具有自己的特色:第一,重量较轻。世界上一般万吨水压机,主机重约3000多吨,而我们这台由于采用整体焊接结构,只有2200吨,是世界上最轻的一台万吨水压机。
! a2 Y3 P: b! D* l第二,高度较低。万吨水压机车间行车轨道一般是24米,我们这台只有20米,可能是世界上最矮的一台万吨水压机。
: x! v; `- [# p第三,力量较足。这台水压机一造好就经过16000吨超负荷试验,可以确保12800吨满负荷正常运转。 : F; P2 h! s( m
第四,工作较稳。这台水压机采用六缸结构,着力点分布较匀,再加上高度较低,锻压时摇摆较小。
3 Q& B9 W5 Z4 A! K4 f当时,陈镜开荣获最轻量级举重世界冠军,大家就说,这台水压机是“陈镜开式”的万吨水压机,也是最轻量级冠军。
8 k  L9 g" r4 A  h3 E朱德委员长曾两次视察万吨水压机。 ) D8 w& x; v1 k- S5 U# E% q$ d9 w
第一次来时,他几乎走遍了每一个工作点,当他听说我们用的是土办法、穷办法和巧办法时,老人家特别高兴,连连称好。他说:“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共产主义的方法。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完成毛主席亲手交给的这个任务。” * r. E# a) |% n0 c& S) m
第二次,正当万吨水压机建成时,朱德委员长来视察。他高兴地观看了万吨水压机的操作表演,兴奋地对大家说:“帝国主义欺侮我们,说我们不会造大机器。修正主义笑话我们,说我们连6000吨水压机都没有,还吹什么牛皮。现在,让他们来看看好了,我们中国人在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不但能够自己造大机器,而且可以造得好、造得快、造得省。这台万吨水压机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 U, T* Y6 x8 D) e  C
陈云同志从延安开始就对沈鸿同志特别关心厚爱,对万吨水压机也一直非常关心。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他老人家也来过几次上海。每次他来,总是要找沈鸿同志谈谈万吨水压机工作。他问得很仔细,听得很耐心,并给予很大的支持和鼓励。万吨水压机建成后,陈云同志来视察,那时候他身体很弱,但却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万吨水压机的操作表演,看完后还和大伙座谈。当工厂党委书记介绍到我时,陈云同志显得格外亲切。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啊,林宗棠,是你啊!你还在这儿呀!……”接着他又说:“你前后写的好多文章,我都看过了,很好,很好!……”我当时很激动,觉得这不仅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万吨水压机工作的表扬,是对倡议并亲身领导这项工作的沈鸿同志的表扬和鼓励。 " ~1 G( e' d/ g
后来,陈云同志还说,“沈鸿同志不是哪个部门的总工程师,而是我们国家的总工程师。”这是对沈鸿同志的最高赞赏,也是对他一生的正确评价。作为沈鸿的学生,我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 毛主席赞赏万吨水压机, g3 k# \- X, P. s6 B
1965年3月,李富春、薄一波副总理到上海视察,观看了万吨水压机的操作表演,听取了有关制造万吨水压机的工作汇报。他们着重指出:万吨水压机设计、制造、安装、运转的成功,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按照《实践论》、《矛盾论》办事所做出的辉煌成绩。坚持参加劳动,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认识,采用实验到现场、制造到现场、安装到现场、使用到现场“四个到现场”和研究、试验、设计、制造、检验、安装、使用“七事一贯制”的方法,是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生产技术的一条重要道路。应该大力推广这种方法,凡是准备攻破一个重大新产品、新技术而又具备条件的,都应该使用“四个到现场”、“七事一贯制”的方法。
: e; V* t6 O- f, q+ k4 [薄副总理还亲切地对我说:你们写的万吨水压机总结报告,我送给毛主席了。毛主席他老人家看了这份报告后,对我说,这个报告写得很好,特别是其中“反复实践、反复认识”这一段,毛主席特别赞赏。毛主席还说,可惜这篇文章写得太长了一点,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的。最好能短一点,让更多的人看看。毛主席还在一次工作汇报会上,对大家说,他看了万吨水压机设计的文章,有些设计要经过一次、两次甚至几十次的失败才能成功,不经过失败是不会成功的。 ; ~6 |5 m+ n- m4 C/ x
毛主席的这些重要指示,是对万吨水压机工作的充分肯定,是对参加万吨水压机工作的所有同志的热情表扬,也是对沈鸿同志所创造的设计技术道路的最高评价和赞赏。 / ~, V+ Y2 R+ k4 {/ t' q/ n! _
沈鸿同志在制造万吨水压机当中表现出来的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主导思想应该是我们国家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试验、失败、再试验,直至成功,这是沈老教给我们成功的秘诀。要提高我们的国家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也很重要。世上无难事,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这对国家走自主创新道路意义深远。 共产党员的本色
9 F+ y* ~0 x: {1 {% C我与沈鸿同志共事、交往,从1952年认识直到沈老去世,有整整46年的时间。沈鸿不仅为人好、肯钻研、肯学习,而且他共产党员的本色始终不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沈鸿是我的老师、朋友、亲人。
7 O4 J( L8 \/ B0 g沈鸿喜欢钻研,即使出门的时候他也经常随身带一个小工具包,是他的“百宝囊”,走到哪里修到哪里。他心灵手巧,我们的手表不转了去找他修,眼镜坏了,也去找他修。沈老对什么都感兴趣,别看他一天背着手,嘻嘻哈哈的,脑子里总在钻研。他曾经研制照相机,他发明的照相机啊,别人家的一卷胶卷能照36张,他的能照360张。他对三峡工程非常关心,甚至还想制造飞机。对缝衣针很感兴趣,连抽水马桶怎么修他也要认真研究。
* [( a1 I$ H: D1 P沈鸿没有架子是出了名的。1976年10月,年已七十、衰弱多病的沈鸿,看到国家建设有了转机,欣喜若狂。他手执小旗,参加了长安街上的盛大游行。随后,就跑了几十个城市,调查机械工业的现状,帮助各家工厂整顿生产秩序。在这期间,他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真正的本色。
1 b' z7 r4 ~: e0 |5 q1 g在那次去秦皇岛的货车里,卡在桌子角上的热水瓶突然倒下来,水泼湿了他的鞋袜。他猫腰一看,原来是固定暖瓶的卡子松扣了。他从行李架上取下“百宝囊”,拿出手钳、小锤和螺丝,喀嚓、喀嚓地修理好卡子,才换了鞋和袜子。
, D4 Y/ ^' r6 X% @( K- G8 r; ~后来他们辗转到沈阳。随行的一机部重型机械局局长赵舒天,在战争中留下了风湿性腰痛病,不能睡“席梦思”床,有关部门事先招呼宾馆,给他准备一块硬铺板。当沈鸿一行来到宾馆,一块沉重的桦木铺板立在楼梯扶手上。宾馆服务员看这几个人穿着平常,有人还提着油迹斑斑的帆布工具袋,以为他们是给首长打前站的。一个女服务员对其中穿着工作服的“小老头”说:“你们一位首长要铺硬铺板,你就把它顺便捎上楼去吧!”
( B) o6 r, j3 i1 ~; T5 F这个“小老头”正是沈鸿。他笑呵呵地应道:“好了!”“百宝囊”肩上一挂,伸出双手就搬。同行的同志抢上去,争着说:“沈部长,我们来!”那位女服务员不禁呆住了。别的服务员连忙上前来把铺板夺过去,连声说:“对不起首长,我们来!”沈鸿还是乐呵呵地说:“不要紧,谁扛都一样。”接着又说:“大家都是同志,以后不要叫首长。”
. N# E. y' ^; L那一次,他们还去了辽东半岛上的一座著名的工业城市。那里的市委书记是赵舒天的老战友。市委书记向赵舒天说:“等你们办完了正事,请沈老吃顿饭如何?”赵舒天说:“我可以给你捎话,不过,根据我多年的体会,恐怕他不会来。”果然,赵舒天向沈老捎话,沈鸿说:“来不得!如果私人掏腰包,我领情;如果动用公款,那是犯法的,千万来不得!”
# q' f( A9 _# e& ^! E沈鸿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常委会偶尔请委员们去人民大会堂看电影,夫人和司机也有票。沈鸿有时不去,他的夫人吴平——抗战前入党的一位老党员——就和司机一起挤公共汽车往返。沈鸿自己上大街,逛公园,或到书店买书看字画,往往也是乘公共汽车。多少年来,他的全家只坐过一次他的小汽车,春游十三陵,但也按规定付了钱。 # o; L. j' R+ @5 L/ _
有一座西式的两层小楼,楼下有红漆地板的客厅,庭前有小巧精致的花圃,被人“淘汰”了。有的同志考虑到沈鸿年事高,工作忙,身体又不好,就请他到这座小楼去住,不必再住他那一家一个单元的宿舍楼了。沈鸿回答得很有风趣:“我和大家住在一起蛮好,四通八达的大院子,空气挺新鲜。”
5 D# J5 }. C, j& W沈鸿生活俭朴,在延安,陈云同志给他送去些大肉,他没有锅,就把尿壶洗干净了做红烧肉,还说,味道特别好。
0 x; }, i  h, j1 t) Q0 m3 V9 ~沈鸿幽默风趣,他没有孩子,他说“58岁生了一个儿子,就是万吨水压机”。
" W9 `6 H! c+ S3 o- o/ q, ~万吨水压机是沈鸿的亲儿子。 / I- O; K2 O/ W& g  n0 ~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博采众长是沈鸿的精神。 # y7 t1 P3 W7 e7 s2 w" ]& o
沈鸿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g7 s1 ]/ g6 ?  t  u/ y3 {

作者: 工具人    时间: 2012-6-30 00:17
其实工人师傅有很多经验,因为他可能几十年都在车间里做类似的事情,所以多请教是会有得着的。摆架子其实不是好办法,人家该告诉你东西的时候反而不说,看你的笑话。我反而觉得车间里的人最好相处。
作者: crazypeanut    时间: 2012-6-30 00:22
有那么复杂么,设计完后出个装配工艺流程,然后按公司流程,给装配车间下达任务,让他们按图施工。这样设计人员的任务就完成了,最多调试的时候现场指导,至于装配做还是不做,已经和设计没关系了
作者: 懒得不要命    时间: 2012-6-30 01:04
不要乱发表意见,先自己估计一下是啥毛病,如果自己都说不出道理来,咋指导别人?当然也有那种油盐不进的装配,我就碰到过,一组工装,做出来的活不稳定,告诉夹具商的装配了,死活不承认,OK,我回宾馆睡觉了,他搞了三天没搞定,最后他老板来打招呼,到现场教他改,这回不犟了,要咋改咋改,半天不到就完工了。
作者: 桂花暗香    时间: 2012-6-30 08:00
这个是有历史原因的,原来在国企,有能力的不一定能做工程师,个中缘由,想象五六十年代的工程师那个被装配工骂过,再说现在,年轻的工程师,对付装配老油子,工程师在学校可是没有接触过知识,那就是江湖。都有个成长过程。
作者: 封存不了的爱    时间: 2012-6-30 08:03
封存不了的爱 发表于 2012-6-29 21:44 5 h7 G6 x) b0 n- Z' I, U  |
不错 但不是正解 等~~~~有小部分工程师都懒的下车间。难道设计会画图就行,会理论就行。$ ]* f5 Y( I( X  F' j
我到新厂1年了  ...

: t- a- W8 L4 U- l0 p! I我只是形容他不是老头。嘿嘿
/ \9 x5 t& p/ y
作者: 寂静天花板    时间: 2012-6-30 08:12
装配工社会地位如何,你愿意让你的孩子干装配吗
作者: 寂静天花板    时间: 2012-6-30 08:14
沈鸿要是活在民企,就不会是你我看到的沈鸿
作者: 寂静天花板    时间: 2012-6-30 08:19
当装配或者说工人成为老油子时,谈什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就是放屁,一个老油子会认为自己混到现在靠的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吗,他自己都不信,忽悠年轻人
作者: dxlong338    时间: 2012-6-30 08:44
设计与装配要加强互动和沟通,新机装配最好要设计亲自参与
作者: 乐翻天    时间: 2012-6-30 09:09
做工程师就要懂所有加工设备,也要考虑什么需要外协去做,设计要先做装配图,再拆零件,要考虑怎么才能编号装配工艺,自己做到位。/ k8 \* S+ j5 M* v- H% V
什么鸡吧装配师傅都不用理,他们就是想看工程师出丑。。。。,最好能自己先装配,有问题的马上解决好,放车间的产品让他们按工艺卡执行。。。
作者: ゞ海颩ヅ    时间: 2012-6-30 10:04
先做人再做事,时时不忘导师的话语
作者: 极速北极光    时间: 2012-6-30 10:10
我认为主要是设计的能力不足,工人只是按图施工,不能装配或不好装配,如果加工没有问题,肯定是设计出了问题,碰到工人提出不好装配的时候,首先要查零件是否按图加工,如果零件都是符合图纸的,问题就是设计的。不要老拿中国人爱内斗说事。
作者: leftwall    时间: 2012-6-30 10:51
跑道盆地 发表于 2012-6-29 22:09 - R, {! ^( V6 J, u) q/ A
首先俺一直不理解装配和工程师的职位定位和职责细则。所以俺看不懂题目。俺也不清楚装配和工程师,会有:谁 ...

, k8 `4 u' |" p; n6 [; B; \, w头像妹子很萌~
作者: 害怕伏枥    时间: 2012-6-30 11:03
说起这样的事情,我就从来没有遇到过。
: z: q% r4 o" |' Z. O
作者: fsx548    时间: 2012-6-30 11:16
有时候因为自己的一个失误,害的他们改半天,心里还挺过意不去的,站在他们的角度我也会发火。
作者: RAJRLZD    时间: 2012-6-30 11:47
我厂的装配工与设计师沟通性较差,设计有更改,有点小问题会马上上报
作者: waiwai2005    时间: 2012-6-30 11:50
这种事情其实很常见,解决也是很简单的,关键是看工程师是不是底气很足,呵呵,这个很关键!你懂得!
作者: 海鹏.G    时间: 2012-6-30 13: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互通有无    时间: 2012-6-30 13:27
搞设计的工程师是上工序,加工和装配是下工序,一般肯定是下工序发现上工序的问题,这很正常;久而久之下工序的人就会觉得上工序的人出错给自己制造麻烦,看不起上工序的人,关键是心态;工程师搞设计是综合性的复杂劳动,出一些问题很正常,现在是三维软件好多了,以前趴图版完全凭想象和计算,互相理解。
作者: 风中寻路    时间: 2012-6-30 13:28
这个问题好玩,被装配工欺负的工程师肯定水平不咋的!!{:soso_e113:}{:soso_e113:}
作者: mjypc009    时间: 2012-6-30 14:46
工程师放低姿态,少说多动。
作者: 紫萍    时间: 2012-6-30 15:00
虚心向装配钳工学习,但是装配要点还是要适当的提出来滴
作者: yanchl0125    时间: 2012-6-30 15:01
装配工欺侮工程师得分很多种情况:1、工程师设计出现问题,例如无法装配,或者无法实现预期的动作等2、零部件加工出现问题,在很多小厂由于质检不严格,导致报废品出现在装配中,装配工发现问题,不明事理直接找工程师出气很正常。所以要分清问题出在哪,情况就会好办多了。 其实,关系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复杂,什么人和人之间斗什么的情况,要真是那样只能说明个人的素质有待商榷了。
作者: surfacer    时间: 2012-6-30 17:03
1.为何不设置工艺,中试等角色?+ b7 }0 O+ W* K( J
2.为何不进行设计评审?; U1 X) k! G5 n5 `

作者: 离地2米    时间: 2012-6-30 17:11
做设计的如果经验不足或者没有装配工丰富,那么被欺辱是一定会有的。中国人的幸福观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
作者: 怡然自得    时间: 2012-6-30 17:31
多实践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亲力亲为......
作者: xiaoshxin    时间: 2012-6-30 17:58
如果别人对你硬气,就说明你自己真的不是很懂,要不然他也硬不起来
作者: 1974384439    时间: 2012-6-30 18:35
qq641966607 发表于 2012-6-29 20:14 7 Z1 k9 p+ F9 M& g0 t' S. t6 a
我是装配学徒,那天机床Z向反向间隙有六个丝,我们的工程师来了,东看西看,最后问我和我师傅下一步该怎么办 ...
2 x) S& g" ~# N
      如果是试制新产品,出现这样情况,是很正常的。
      如果是老产品,导轨间隙调整出现问题,无非原因
有二;1,相关零件加工超差。2,你不会调。
      钣金件设计不合理,应该及时反馈到技术科,这是
车间,工人的责任。
      无论什么情况,动不动就要“国骂”。太粗野了吧。
你莫不如打他一顿,叫他好好长长记性。就算"工人阶级"
教育臭老九了
      年轻人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孰,那里边没有您
吗?
      给技术部门提一些建议,指出错误,他们会从心里感
谢您的!不要把技术部门作为敌人。要和谐,不要:国骂”

作者: 随便溜溜    时间: 2012-6-30 22:33
eddyzhang 发表于 2012-6-29 20:17
( a4 N5 k) \5 R' x6 Q+ g- @& D我就说三句。8 p, `5 h9 H7 r1 l  X
1,自己设计的产品有没有考虑到可装配性和易装配性?如果没有那有什么好委屈的?我是老板我都 ...

: H' h% {8 w) I8 G3 X你就当不了老板,这样的老板也不配有设计,层次太低!& Y! b1 S3 L( g! J' {+ z* w
说实在的,国人挺不争气的,不会互相尊重,装配的稍微有点能力就卖资历,你也别跟他们较量,毕竟人层次在哪里,你不能要求太高,不管他们怎么样,你自己要看的起自己,别跟人一般见识,谁叫咱做的有问题呀!" d( D$ _3 [( i; o4 @  s- |
不过说实在的设计不出问题那就不是设计了,要怕出问题什么都别做!
/ Q) f$ F  n# v$ d; l
作者: xlf63    时间: 2012-7-1 09:47
工程师被装配欺付,只能说明自己能力还镇不住车间的家伙,自己对设计的东东还木有完全吃透。理论水平还木有能达到能完全忽悠得住车间。只能继续当孙子,还是没有到当大爷的份。当啥时车间对着你用商量的口气办事时,说明他们知道你可不是能被他们欺侮滴。。。哈哈。
作者: zxchong111    时间: 2012-7-1 12:23
看来要继续学习,到时在装逼
作者: 睁眼兔子    时间: 2012-7-1 14:39
我觉得没什么可以争论的,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除非他人愿意打开内心的改变之门。事情的对错与别人是否发现是无关的。站在个人立场,都有他自己的意识。
作者: 西部情    时间: 2012-7-1 14:48
龙九大侠过誉了,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一个组织或企业的成败,得有团队的强力支撑,如果过分的纠结于个人的利益,那这个团队肯定就不和谐,私企也好,国企也罢,只有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这个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soso_e112:}
+ s* j/ Y* q3 E; g& u  e
作者: 77459369    时间: 2012-7-2 09:22
oi  
作者: 77459369    时间: 2012-7-2 09:23
o  
作者: Crazy_yf    时间: 2012-7-2 09:30
死要面子活受罪,最终受苦受难还是自己,何必呢/
作者: 冷水黄金    时间: 2012-7-2 09:47
仔细看仔细想,感觉很多人受社会形态的影响,而生活不如意,又将生活中的不如意,发泄到工作中
作者: xiongjie-sky    时间: 2012-7-2 10:32
我也感觉是遇到问题应该多听取一线员工的意见,再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问题所在。
作者: universal    时间: 2012-7-2 10:44
都是毛病,有本事写成报告反馈,狗屁答答的实践经验,落纸面就不行了?有的人说怕丢了吃饭的绝招,说白的还是层次低,先进的东西你就放心去说吧,天天讲周围也没几个家伙能懂。中国技工有很多传统观念作祟,部觉得自己压箱底的东西不能拿出来,是自己高人一等的本钱,其实就忘了交流才能让进步更快。姑且不论设计是否有错(有错的多,不过设计偶尔犯错也正常,但低级错误太多就太差劲了)装配任何侮辱性的言论只能说明他是个2B
作者: 摸索者18    时间: 2012-7-2 10:53
一般都是在设计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而且是要他们动大手术的时候,这个时候装配师傅们会说几句。
9 G5 Q7 I( e& ^& M平时一些小问题还好,大家沟通下就解决啦。
作者: asi6611633    时间: 2012-7-2 10:59
面子是自己挣的,不是别人给的
作者: FLY鹰FLY    时间: 2012-7-2 11:02
被欺负的工程师估计是新手,欺负人的装配工估计资格比较老了,呵呵.
作者: hyczt    时间: 2012-7-2 11:25
有问题,人家提出来就要想办法解决' E% N% B8 u& s7 {, W
没问题,他要找茬,就把一\二\三说给他听
作者: stevenguo    时间: 2012-7-2 11:34
工程师刚进公司的时候要到产线实习一段时间,对产品和公司的文化(基层最能反映公司的文化)有个感性的认识,以后在工作中,有问题和闲暇的时候多到车间学习,一定是学习(各个岗位的一线员工,一定是公司在该岗技能最熟练的,但一般只是知道是这样做,不知道为什么?就靠工程师自己多钻研了。)。多和产线员工多拉拉关系(吸烟虽说有害健康,但是最容易和最便宜的方式),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作者: waiwai2005    时间: 2012-7-2 16:51
是不是形势不好,看来必威APP精装版下载里面很多的人火气都很大,火气大也没有用,赚到钱才是关键,前提是自己手上的活必须可靠!
作者: 那山那水    时间: 2012-7-2 21:06
看了几个网友对我回复的点评,可能我的社会经历不多吧,可能我的见识浅薄吧,不过这个就设计和装配的关系而言,如果你作为设计被骂,只能说明你水平差,我以前被人骂的我当时就想拿刀捅对方,后来呢,水平好了,自然不会了,关系也融洽多,你不被人尊重,只能说明你没有被人尊重的资格。反省自己倒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最后途径。
作者: hccad    时间: 2012-7-3 09:15
工程师的错误都是装配钳工用劳动和时间来摆平, 两者之间如果没有协调好, 自然会出现矛盾 ,
作者: tjtb2011    时间: 2012-7-3 09:51
辩证法的精髓是律师的真正武器,任何事都能自圆其说。没有对也没有错,关键看你怎麽认为。
作者: dgl1226    时间: 2012-7-3 10:07
很常见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技术人员经验不足又不善为人处世与个别有点经验然而很自以为是的师傅之间,
& |9 E4 _; `; a8 F; r- m, C不过仔细看那些爱欺侮人的人,其内心其实是缺乏自信的,他需要踩别人来肯定自己,2 v! N8 n0 A* i% P, H  r
当然这里要作一个区别就是看其主要是对事还是对人,如果主要对事,那不能算欺侮。
作者: 狂之伤    时间: 2012-7-3 11:55
凡事都得两面看,工程师应该扎实基础,增加实践,装配工大部分是经验多,熟能生巧,有时候有点自以为是。其实就会这一样,还是人的问题。没品。
作者: tldscanwill    时间: 2012-7-3 17:46
不要把小矛盾放大哦,他只是一个事情,就跟吃饭吃到沙子一样,在平常不过,不值一提。
作者: 木兰少侠    时间: 2012-7-3 21:13
很简单,在装配人员面前,多讲理论性很深的东西,他们即使经验再足,都没法听懂的,除非自学过,但是如果自学能力这么强的人,在中国还会干装配吗?并不是我投机取巧,只是可以交流,但是不要搞得像个专家一样,毕竟大家都是给人打工的,何况技术员的薪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比工程师低很多的,有什么资格欺侮工程师。
作者: 雷佰顺    时间: 2012-7-3 21:33
其实这个事情是很正常的事情····你能被别人欺负,说明你还不够强大·我之前也是装配钳工···也经常欺负工程师···但是我不欺负那些虚心的工程师。有些工程师到车间貌似高人一等一样··设计水平又差·又放不下面子··像这种工程师不被欺负才怪呢···现在我搞技术,刚到一个新公司的时候,车间有一个年龄稍微大一点的装配师傅,刚开始叫我小雷··过了一段时间后叫我雷师··又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就叫我雷工····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要让人服你··你就得让他们知道你不是浪得虚名的···话说回来··我本来就搞了5年装配···就他们这点小心眼我一清二楚呢····- L; _4 V7 l0 M: M* W6 Y* ^

4 w- G9 s! h, n) Z6 y别抱怨了吧····拿出你的能力去让他们对你另眼相看吧···
作者: yancnc    时间: 2012-7-3 22:39
我们的机器第一台都是自己设计自己装配 所以我们自己设计的时候都尽量去考虑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
作者: mjypc009    时间: 2012-7-4 07:59
设计与装配都自己放下架子,谁也离不开谁,如果装配可以替代设计,那当然是很好,可是现实却是装配工连一张像样的图都画不出,即使画出也只有他自己看的懂,设计师自己设计前可以多跟装配工探讨,尽可能减少重复设计甚至严重设计缺陷。只有这样才能配合好
作者: 荒唐山民75    时间: 2012-7-4 08:19
扫街大侠很强大啊。
作者: 77459369    时间: 2012-7-4 09:06
这还要讨论吗?工程师自己找找原因。中国已经没有意义上的工程师,说句难听点的饿只有绘图操作工而已。工程师只能在国家科学院找
作者: 风中之翼    时间: 2012-7-4 09:27
看了大家这麽多情况,还挺庆幸自己的环境的;我这里工程师是NO1,每有人敢放肆啊
作者: 丶/hx    时间: 2012-7-4 11:09
膜拜
作者: 441954373    时间: 2012-7-4 14:40
主要是中国的阶级意识太强,工程师觉得自己等级比装配工高,就轻视装配工的想法意见,而装配工心理觉得自己比工程师低一级,就会产生嫉妒的情绪。  
作者: honyo2011    时间: 2012-7-4 16:07
工程师被装配欺侮是工程师有问题!前面的工作没有做好,当前的应对也没有做好!
作者: 人生豪迈-jx    时间: 2012-7-5 08:58
我以为,不要随便就冠以工程师之名,出现这种问题的人,不配叫做工程师吧
作者: qqzhubo1002    时间: 2012-7-5 12:01
{:soso_e134:}..........伤不起啊................
作者: biluofu001    时间: 2012-7-5 16:24
反正只是推责任,从来不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 国泰LONG    时间: 2012-7-5 16:47
说明你考虑的东西不够全,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讲工程师要考虑的东西非常的多,偶尔错误是正常的,因人非圣贤!如果很经常性的被人K,说明你的能力还有很多的提什!加油吧!
作者: ymbs    时间: 2012-7-6 11:36
     当今一个合格的机械工程师,要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且知识面要甚广。机制专业毕业后有的人幸运的干一种工作例如:液压或模具等,待遇也不低时间长了身价就高了,谈不上装配欺负了,还有些工程师因单位倒闭在外打工,遇到的都是新工作,那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的充电不断的完成项目才能得到较高的报酬和尊敬,装配工人和工程师虽然是两个岗位,但是都为老板打工,完成各自的工作后才能拿到工资,双方要不断的钻研技术提高各自的技术水平才能赢得尊重,能让装配欺负的工程师,说明太弱了点吧……
作者: wuguangzhe11    时间: 2012-7-6 17:01
老师傅总是倚老卖老的,这是中国特色,无法回避。我就不信这些所谓老师傅,就不会犯错吗? 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作者: 人生路上    时间: 2012-7-6 21:29
这让我想起了唐三藏!!
作者: 郁闷使人进步    时间: 2012-7-6 22:43
我还没遇到过这样冲动的工人,,只要平时相处好点,人家提的问题多听听
作者: 射鹰人    时间: 2012-7-19 12:00
有这种情况,都是心态不端正!分别就是歧视工程师!
作者: Muller    时间: 2013-2-20 16:57
eddyzhang 发表于 2012-6-29 20:17   z1 V& ^# \+ L0 [. h
我就说三句。9 F  b/ N# V0 u/ s/ ]
1,自己设计的产品有没有考虑到可装配性和易装配性?如果没有那有什么好委屈的?我是老板我都 ...

3 v4 ?+ S) j" U* B- ?) P" m0 h" i做过人就知道,但是也没必要争。实事求是的验证,修改就好。
2 U4 A/ M5 p3 r- }( _9 P0 [
作者: 小背    时间: 2013-2-20 21:40
其实在一个分工明细的企业,RD设计完后,NPI主导跟下去,装配有问题,PE来分析判定责任,RD不会和装配直接打交道,不会被装配直接欺负
作者: 781995655    时间: 2013-2-20 23:42
多到现场去看看,和装配搞好关系。这些问题,他们不会难为你的,说话也是客气的。但是如果你错了,还是承认吧,不然你和谁都搞不好关系。最近老被装配叫过去,产品装的不上,还好,后来看了,是加工问题。
作者: 781995655    时间: 2013-2-20 23:49
crazypeanut 发表于 2012-6-30 00:22 4 k, b' O; k5 u; Q
有那么复杂么,设计完后出个装配工艺流程,然后按公司流程,给装配车间下达任务,让他们按图施工。这样设计 ...

* ^1 c! o( U" ?我们公司也是忙得很,基本不画装配图的,更不要说工艺流程图啦。
作者: das13    时间: 2013-2-21 09:45
一台机器从开始设计出图,到加工装配试车,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出现种种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来推脱责任,我看公司还是倒闭算了,以后也不会有多大发展,如果大家能尽自己的能力,让出现的问题大化小,小化无,能顺手帮忙的就帮忙下,这样才能让公司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r7 p3 ~' `" [( w8 J9 R$ p

, K% k0 H2 q  A" ^! U9 K借用子子大侠一句话:这里涉及到另一个氛围的问题,就是如果认认真真去做了,结果却没有任何认可和回应,就是一种失落感。4 t1 i1 S0 I4 `  P) y
反而是不认真做的事却侥幸通过了,可以拿来当作话题来吹嘘。这不是一种良好的思想倾向。1 n4 b. p) J+ I. |/ `% q
  R3 ~! `- k  X3 M, Y* E0 R





欢迎光临 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www.szfc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