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标题: 创新思维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建辉    时间: 2009-9-30 10:41
标题: 创新思维
人才的竞争关键是创造力的竞争。
作者: asdcp    时间: 2009-9-30 10:59
善于从别人想不到的方面来解决问题
作者: hyczt    时间: 2009-9-30 12:58
权限太高了哦
作者: 姜伟超    时间: 2009-9-30 15:35
2# 见习生小王 你可以下载?
作者: 李建辉    时间: 2009-9-30 15:48
美国《商业周刊》2000年出过一本特辑——《21世纪的公司》,其核心观点就是:21世纪的经济是创造力经济,创造力是财富和成长的唯一源泉,人力资本是唯一的财产。在创造力经济条件下,创造性人才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一个有创造力的精英,其所创造的价值胜过许多一般性劳动的总和。
& G1 M; R' |$ U5 o/ O1 C0 ]/ j1、创造力的概念$ {+ I: g: B% u5 ^
! [2 n/ \7 Y" h; z
       创造力是一个人产生新思想、新观念、用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5 a& H2 ~. m" J- N' v5 D3 u2 o) g3 z, J4 U! {/ \
      心理学家阿曼贝尔认为,创造力是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工作态度和个性特征的综合表现。当人们创造性地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时,不同的思维过程起着一定的作用:知识和技能被激活,对问题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将通过感官而得到的问题和信息,一方面是系统另一方面是通过直觉产生灵感进行处理。0 K2 S/ S3 d$ y1 F4 p* C8 ~
  ~) |- I, ]5 X+ L! N- I
      原则上每个人都有能力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产生创造性的设想,创造性的进行设计。人们的这些创造能力、创造性的行为和思想,在不同的环境因素和条件下均能产生不同的价值效应,并得到不断的发展。
& A: H. W/ F! L& o5 ^1 K2 U4 N8 ~, f; z, J& h. w
      很显然,当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具有一定的创造力的时候,所进行的内容将会产生绝对的变化,并且是前进式的变化,随同变化带来的是价值的改变,这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创造力带来的新经济——创造力经济。
  l* [: C; `% Q' w% x. k
, z: H4 @, w1 D) F! r1 F9 b' [       2、创造力经济的形态% g" Y$ q0 h+ m1 I& m- O' j; V( I

8 e* v) i8 g3 H0 E+ n' F6 z7 @       当今,社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依赖于创造、创新、以及对观念与事物的创新、扩散和应用。如此,新的经济形态——创造力经济应运而生,它以其旺盛的生命力预示:21世纪将是创造力经济的时代。! A" S; }+ Z1 k, h2 M
, D) J3 Q, o# O1 X9 w! H! s
       创造力经济就是以创造力为基础、通过创造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化、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增值的经济。其基本特点表现:它是以人的创造力作为最重要的要素为特征。
9 ]# G  O# ~- d' A  f3 R( n, J
6 D0 V0 W; H  D. ?, G5 s0 U) x$ u       创造力经济并具有以下时代特征:1 J: r1 \1 k+ U8 P# v
, P, t- J* _  x6 Q+ l- @8 n" j; W
       ⑴ 创造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在创造力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创造力在各个领域中所产生的作用,它是在无形资本的应用中得以产生的,所以,创造力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生产因素,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8 L* Y2 ?% X# j& T7 R- a5 X
$ C/ J2 X" f' e' v; T       ⑵ 创造力与经济融为一体。在创造力经济条件下,创造力直接成为创造财富的动力,通过观念的创新、智力的凝聚创造大量的财富。经济的繁荣不再取决于物质的资源、资本的多寡,而是取决于人的创造、创新因素。; A- K% W4 \- g" ^
2 h4 X2 Y9 p: g
       ⑶ 创新是创造力经济的源头,惟有持续创新和全面创新,使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缺乏创造、创新意识和能力,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企业个人,都将失去生存的根基。
  B5 E% B+ d. W3 s, \7 Y% I
* j7 p; P9 H. t) b, E2 N       ⑷ 创造力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传统经济需大量的有形资产投入,而创造力经济则更多依靠观念、智力、信息、知识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在此,无形资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Z  m: p( u: m, u! L# y6 L( Z

& {% h5 R& U  d- B5 R       ⑸ 智力资源是创造力经济的灵魂。没有资源就没有经济,资源的性质决定经济的性质,资源的数量决定经济发展的规模。在传统经济中,自然资源占主导地位;在创造力经济时代,智力资源是灵魂。因为,智力资源是无限的、无穷的;智力资源既有巨大的蕴藏量,也有巨大的需求量。在创造过程中,在创新应用上,在社会发展中,在企业运作上,都需要大量的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都必须具有充足的智力资源才能完成创造力的拓展,才能产生创造力经济的价值优势。
作者: 麦m    时间: 2009-9-30 17:59
希望有一天我的权限可以够
作者: leftwall    时间: 2009-10-2 09:39
好一个90权限的创造力竞争
作者: 李建辉    时间: 2009-10-3 11:00
9 Ways of Cultivating Creativity & J6 w1 j$ R/ g* C3 M8 x" D1 L
处于放松状态  W  V5 a& ?) X  F) L. [5 a
用点时间,做令自己感到愉快的、能够带来欢乐的、你热爱的或能够使自己全身投入的事情。比如沉思、散步、游泳、阅读令人心情愉快的文字,或者记日记——写下你的想法(这会相当有帮助!)。
" d* C3 W  r' O" Y( B
5 b) U) {5 ]! T0 o感恩
& b/ R& @! |( H8 T- ^* r想一想,什么赋予你积极向上、源源不断的能量与活力,从而使你心怀感激?当感受到对生命中得到的美妙祝福与馈赠,你的心中便有了爱,你会很快感到心灵的释然,内心感到朦胧的温暖。在这感受到温暖和爱意的时刻,你的心向创造力量敞开了大门。
* t  v3 v2 n+ T/ {
; {- ~7 n! Z. Z1 q& H! D4 g$ [5 W2 w8 y% B; c. I6 k
激发你的想象力
* ^2 W7 ^" _/ s" [& q2 [想象力是高度视觉化的。我发现,练习在闭上双眼的情况下,想象面前看到的栩栩如生的画面,是一种很有帮助的方法。: ]! s: o2 k8 V4 G) e7 e0 ?
# A, p. a4 v* D  o: G
尝试这一方法。闭上双眼,想象自己在一个场景里,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好的,选个你认为理想的场景,尝试想象你看到的这一场景中的细节。去注意各种色彩、质地,去触摸。它们摸起来是什么感觉?你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温度感觉是怎样的?等等。
5 ]9 j) n* Y2 ~+ a+ F; l" n
2 A6 V/ }: o9 Y专注于此刻
3 T, N/ i) l0 H, r/ r每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或艺术家都会告诉你,当他们在创造伟大的音乐或艺术品的时候,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任何杂念,他们完全沉浸在此刻的创作之中,感受意识的流动。运动员们把这个称作“现场感(being in the zone)”。你可以通过对你此刻做的任何事情(不管是在吃饭、洗碗、整理床铺,还是别的什么)倾注全部的注意力,来尝试练习仅把全部意识集中在当前时刻的能力。沉思可以起到很大帮助。参考阅读《如何保持注意力》。
3 o& T$ m5 t& W: o, \6 h# Q  r* |9 x# n( d+ ^
得到灵感
% u% W& V) b' E, @  j% u试着去想象打动你的美好事物。翻阅含有能够激发人思维的图片的书籍,参观美术馆,读启发人灵感的文字,与能够使你冷静的人交谈。4 p) V' a  @, k

+ g5 X0 }# p; n: P$ X; ?" G画图
; `0 b- h7 P, D% K这也许听起来有些可笑,但确实是发掘自身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画图促使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在这一点上,我强力推荐一本由Betty Edwards著的《像艺术家一样思考(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的书,以及她所写的与之配套的手册。这本书是专门为那些从未受到过绘画训练的人撰写的。我从一本心理学教材上第一次听说它,阅读后发现,自己从其中的深刻见解里学到很多东西。: Q4 l- u5 m; _* q: F" r6 D, [9 z/ {

- ~  D0 n6 ?' a) m0 @6 N寻找替代方案% C9 \$ D1 A0 i5 K2 F
保持好奇心。试着问自己,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同一件事情。 当你看到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后,再问一问自己:“有什么其他方式做这件事呢?”心理上建立起这样的一种态度——“总有另一种方法”,即便其他方法看起来似乎“不可行”时,也要如此。
) w+ N- @3 s( }# F% v6 e1 i2 g; Y
; f. n0 n2 J2 o, p. b( V7 Y开放的心态+ \% S6 h4 @) H+ ?. q
不要将任何你想到的点子拒之门外,不要轻易对它们作出判决。重视每一个从你的大脑里冒出来的主意,哪怕是那些看起来“愚蠢”或“显而易见”的想法。这个方法能够催生更多有创造性的想法从你的心中浮现出来。. {% `4 I2 g% E. N+ i. D
0 H6 o( z" r4 O- }- Z
把思考过程落在纸上7 b. f+ h! W; r6 a
用一叠活页纸(或者一个笔记本,我更愿意用活页纸,这样你不会因为要保持纸页的整洁和相互间的组织性而感到约束)。写下思考中你的大脑里冒出的一切:随意的词语、短语、主意、想法……有时,你也许会想要把一些元素圈在一起或在它们之间画线,来将不同的主意联系在一起。当灵感闪现时,一定要跟住它。这时如果你突然想到了另一个主意,先把它简略的记在同一张纸或另一张空白的纸上。这也是我组织博客文章的方法。我都是从一些念头和要点出发,有时候一开始它们还显得很蹩脚,但是一旦我进入了“思维流”里面,一篇文章就开始逐渐在我的眼前现出雏形。
作者: 李建辉    时间: 2009-10-3 11:13
创造必须有是一个输出的形态,因此,首先一定要有东西输出才算创造。人的输出的信息包括:声音,图象,文字,手工作品等等。歌唱家的歌声,画家的画,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图纸,工艺资料,雕刻家的雕刻作品,科学家的论文等等输出都是,因而,创造就一定要拿出自己的东西来。
作者: 李建辉    时间: 2009-10-3 11:21
中国人的创造力* n6 n4 h$ Y( i1 C5 Y0 h) X! {
有这样一个段子:某国一条肥皂生产包装线,因为制作流程的问题,每生产一千盒肥皂就会( U: z1 I- h: x
* Y3 W0 c. c* {9 K4 ?
出现四五个空包装,为了把这四五个空盒子从一堆的肥皂中分离出来,生产厂家想尽了办法,最
5 Q  F7 y6 ?$ b8 B1 j* f* y6 P* v9 m  H: g- K
后花巨资在生产线的尽头加了一个检验装置,可以通过射线检测肥皂盒子里面是否有肥皂,并用! q( \1 b% e; F- ^! f( w# l

* C4 s6 Z7 R5 I, p8 i8 o6 p* u) {机械手自动将空盒子捡出。
3 r/ g' M  Y& Y& G7 \5 w2 T
$ @. P1 ~% \0 S$ v1 E( g- U ; P0 d+ w! Y5 _

  f5 D6 W' u9 m8 I0 e    后来,生产线被引进中国,为了节约成本,中国的厂家没有购买那一套昂贵的检测设备,直" Y+ o$ R  \- }8 s
" }$ I, H+ ]# S) q" P' F' j
接就开始生产起来。中国人是怎样将空盒子自动分离的呢?当外国专家带着深深的困惑,满怀期待4 j* A( c- Y6 U/ @
- F3 Q3 n, R% N& A/ p+ e
的去到生产车间考察时,他惊讶地发现每个生产线的尽头,都有一台破旧的电风扇在工作着,没有, J, j) U% b0 w3 W

8 M; l/ D" V, D+ }% R8 E肥皂的空盒子经过这台电风扇时,一下就被吹了出来。
6 D1 _; Y" }- o0 s
& o2 ?6 q# {$ A. }  t6 I # e) O) A% g* {0 b. b2 w$ B
) o1 D" a1 e) y& K
    中国人的创造力自古至今都是非常强的。中学历史中就学到过中国的先人们无数的发明创
! J& |1 H: O4 \: ?1 o; |' b! g4 G" x) a6 y  a$ \7 U$ @
造,动不动就是领先西方几百年,远点的如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近点如四大发明之类,轻轻易易  u" D1 n* H. E7 h4 W  j% E
4 R! b& L8 D- H0 G9 c
的就领先全球震惊世界。中国的饮食,天上飞的地下爬的,没有不能入菜;中国的医药,各式各样匪
2 g* J3 K4 X- _- i- F( K
2 o9 ^# @8 G- j# |3 N夷所思的药材药引,五花八门,无所不用。( B, s$ Y) k9 s6 R& ~" g
' i% J3 t1 e9 p0 ^7 E; [
% O! g7 I1 E$ B9 z+ q9 g/ ~7 N  Z& {# ^

2 Z; O3 ~# V, ]8 {# d2 V! l   说到创造力,似乎我们能引以为豪的,都是先人们留下的光辉业绩。到了今天,中国人的创造力,
" s% x0 r1 ?  {6 ?; }6 o+ [# {
# S/ A& t- H& L" L8 G0 T突然一下就进入了枯竭的状态。于是乎,要增强中国人的创造力,要建立创新性社会创新型国家
3 y5 A. a# }' ^' I1 P! M) n8 N) x2 v  ]$ g
的呼声不绝于耳。中国人真的缺少创造力吗?其实不然!中华民族是勤劳聪明的民族,中国人的
+ s& }. B. F& V4 Y' r+ n% A, v. Q6 G6 o4 t% ~8 L
智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的。那么,是什么束缚了我们的创造力呢?
% Y6 c" A# ?- d5 i
9 u- |7 @3 Y9 ^7 T7 ^
. e$ g3 @6 B3 m5 B+ O% f: G7 Y' k7 h8 F, M# ]; a' Y
   我以为,首要的问题还是教育。中国当前的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将人教蠢。各种各样的升学考试,7 H8 S; `0 ]7 M; L

' N$ p) V$ G# U1 }9 a6 L, J将各种各样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让他们从小就忽略了创新而只知道重复和记忆。因此,中国
- `  P9 f% c3 }& K9 S; Y4 y, l& G: H# Q. @7 d
社会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办事能力最差的,往往是书读得最多的。而真正的创新高手,却往
, R- Y& J6 N1 e: r0 J' D) p: U+ u1 c- L6 c1 T
往产生于民间。/ ~, Y6 c/ t: J* F* |! K
- u% V9 D9 d; t8 U& c/ w
) L9 u. _* K$ g! x1 e* N0 c

5 i* m# N4 f! B' t" N6 b" l( z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十个尿毒症患者,因为无力支付昂贵的透析费用,自己组织起来,买来被
/ }8 }$ T# l) D+ `# I4 A1 q6 d/ w, u
淘汰的进口透析设备,自力更生,自己给自己透析治疗,将本来可能要求医学硕士博士才能进行( P0 J, K3 o$ T- {2 k

0 a; n# D1 z# T& ]的血液透析玩儿得无比顺溜。更难能可贵的是,当这些被淘汰的洋仪器出现问题罢工时,他们在
* C1 L3 f, u5 R! f3 G' F) O$ }4 w% ]' ^
一个洋文都不认识的情况下,居然可以自己拆开修理。  f8 K2 O* V% {9 n# a& a

: U& O. r. R& Z* ^$ Y! | ) _$ U( u! O! E4 D( P) T0 `

8 u5 r, }2 F( S% t, _- k) z  x$ s   可惜的是,据最新报道,北京市通州区的执法人员以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为名,将这些病; q  x' _$ {9 M( l

( g. q- R4 Q5 \* N人的透析设备查封了。7 V2 [! E* X% o$ `% [* \# I3 l0 t

$ K5 S  c3 ~: R: K$ }; M( I8 y
( \# R8 Z) h* z
+ U. I4 T+ ?2 k$ Z. \/ N/ l   但愿这些令人心酸的创新高手,最后能得到政府的妥善安排。
作者: 李建辉    时间: 2009-10-3 11:24
四大因素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 b  G. ~4 d/ R( E+ N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早在100多年前就疑惑: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唐宋时代就已领先西方,却在明清时代落后下来。对此,人们一向认为这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或是小农经济的局限。但我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思考后认为,中国人创造力不足更多是当今教学方法的僵化与知识运用的不足所造成,这主要有四大因素的作用。 + z# H7 Q5 K: p. k+ @' B8 b) s

3 x" j9 J7 ~2 o" D扼杀因素一:思维标准化, z5 \% e8 x! x. |7 c1 F
- ~+ ~* d% w. @! J  g) _& l4 Z
思维标准化是扼杀中国人创新思维的首要因素。它突出表现为:思维功能固着、权威迷信、思维惰性。而这一切都可谓时下之“应试教育”不可避免的后果。”。例如,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对此该省上万名家庭健全的考生竟都以‘我自幼父母相亡,独自一人承担家庭重任成长至今’的公式化的虚假构思开题,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d  _0 g2 s1 M( p' V) H# P
1 ?2 {5 B$ _) d' E/ m  u# W
所以,再没有比高考更加助长人的思维标准化了,因为所有的知识获取都应是‘进行时态的’,而非是‘完成时态的’。可高考的训练过程却让人把所有的知识都当成完成时态,促使孩子在学习中,只在乎“什么是标准答案,”不在乎“知识是怎样获取的”。其结果,学生的思维越来越趋同,想象力越来越枯萎,满脑子装的尽是标准答案。换言之,知识传授的僵化是思维标准化的罪魁祸首。而没了想象力与问题意识,哪里来的知识的更新与进步?!
1 G+ _) n1 ^4 }) B5 a4 j) q( z
  P# S# d, `9 _* b西方教育与我们的根本不同在于:它从小学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例如,中国人讲辛亥革命,必然是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等,到头来要求学生像流水账一样记下这一切;而美国人讲独立战争,就会要求学生做小组研究,探讨其发生或不发生的原因,到头来连独立战争是否会发生都是一个问题。
% a& i; d+ o7 o3 v# K  e( k$ |( E9 j: V5 B, m2 H! M" N( \
扼杀因素二:知识无活力化
* e+ X8 Q, [, u$ r; N( ~' F, e& k" N. {7 [( ?
知识无活力化是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因素,它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见树不见林,学不致用”。具体地说,知识无活力泛指学生不能主动地、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用在生活中去,缺乏学以致用的愿望与实践。
& P& O( N" J9 [
' }8 @! n! o' p+ J. r1 G/ ?& m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中学乃至大学的学习都是基础学习,学过的知识现在用不上,将来会用上,所以不必强调学用结合,这其实是知识无活力的认识误区!因为如果知识学习只是为了将来某一天能排上用场,那么那一天算是某一天呢?!西方的教育多倡导发现式的学习、体验式的学习,它可使学生立即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而我们东方的教育多是灌输式的学习,背诵式学习,它指望学生多年后才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收获,这其实是很可悲的。1 b5 `+ p0 P# [6 O. z/ ~0 ^

4 p; Q6 D! [/ `0 B2 {+ g什么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拿到一个好成绩,还是将学过的知识活学活用。我在哈佛读书时,他发现一个大二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给一家日本的杂志投稿,讲述他在哈佛的读书经历,深受一批粉丝的喜爱。结果这家杂志社出资邀请他到日本去做巡回演讲。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因为在我24年的学生生涯中,前22年的学习都是为了拿到一个好成绩,从来没想过把自己学得东西卖出去,而那个哈佛学生在大二时就活学活用,现买现买,这不就是知识活力化啊。于是我也把自己的作业整理了一番,开始投到国内的杂志投稿,终于在32岁那年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说来真是太迟了!7 P; H$ {8 B2 h& C3 E

6 K# t3 A7 Z6 Y" p' n8 \2 v: t6 i  H总之,知识的活力化就是要有学习的觉悟——当你没有觉悟时,你的学习永远是被动的,而当你开始了觉悟,知识就会变得主动起来,也更早能实现其价值。”所以,知识的学习应该使人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主动,而非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被动。岳博士的“知识活力化”经历对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的学业成长当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 r0 h# ~4 ?- x( @- e# u, [, I% O+ r2 I2 W+ _/ c- f
扼杀因素三:发散思维发展受阻
* s5 _9 [9 }& w! I  O. Z# K# A  x8 }4 ]
发散思维发展受阻是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心理学认为,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发散思维则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6 q  S' F! n5 U5 i7 p$ K

9 N! y; C* `5 E+ ]1 Y- Q换言之,聚合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就是演绎、归纳思维,而发散思维就是想象力,就是形象思维。例如,在聚合思维中,1加1只能等于2;但在发散思维中1加1可以有各种答案,如等于3(如夫妻结婚生子),等于1(两个人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等于0(两个人闹矛盾,互相拆台)。而在汉语中,它还可以等于二、十、王、田等,凡此种种都是发散思维或想象力的表现。
3 Z/ @  e* P8 z' N8 m( ]. l" W) w( z6 A8 n5 _& a  x  o
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同步发展,才能使人既有知识基础,又有创新能力。可惜在当今的教育制度中,聚合思维发展往往是以牺牲发散思维为代价的。换言之,一个人在入学后,随着他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他的想象力也在日益下降。这种情况到了高中阶段可谓达致登峰造极!它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怎么简单怎么来,怎么省事怎么做,对世间万物形成了大量的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为加以矫正,我在香港城市大学特别开设了一门创新与问题解决的课,在课上,他时常与学生做发散思维的活动,如回答《脑筋急转弯》中的问题,发现杯子的100种用途等,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问题意识的能力。这些活动都深受学生的欢迎。. v" c  ?0 @5 c3 k) U- S5 R' c
& l9 q3 U* d& `4 S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岳博士认为,爱因斯坦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同步发展,互为补充,而非想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那样相互排斥,互为冲突。/ R! D$ R& K# O/ i; A' k
  @, F$ D4 N. V4 \5 _/ f
扼杀因素四:创造力认知非凡化1 ]- t; l- ]# j: `

2 N+ I* r5 n& Y* J: _) B# [创造力认知非凡化,也是扼杀中国人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人对创造力的认识一向受到“非凡论”观点的影响,即将创造力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明联系起来,认为创造力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长,是特殊能力的表现。如果这样看创造力,我们这辈子永远也出不了头,因为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牛顿、爱迪生、爱恩斯坦这些人的水准。”
/ \! Y9 b. `) t3 i& w  T# i% e: a
8 r, ^( b, z; l2 X6 G. O8 {0 j对此,我们要走出创造力认知的“非凡论”的误区,大力倡导“平凡论”观点,将创造力与日常生活的革新变化结合起来,把创造力当作是人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需要不断加以开发和利用。其实,创造力是多元化的、生活化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S" K  i& D1 e& c1 }( b/ G

  a; N7 E" \9 D4 E  s/ q例如,每年春节前后,香港的中餐馆都会上一道菜,叫做“金银满地”。它其实就是炒鸡蛋,其中蛋黄为金,蛋白为银,图个吉利,突出表现了生活创造力!还如,郑和率领万人舰队六下西洋,这可谓他非凡创造力的表现。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郑和根据在航海中的风向,储水的竹筒,船员的铜钱等发明了麻将,这虽是平凡创造力的表现,却对中华民族贡献突出!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摆脱对学术权威的顶礼膜拜,通过教育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发现平凡创造力的种种表现。
作者: 李建辉    时间: 2009-10-3 11:26
中国人的经典名言”做事先做人“有效地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作者: 李建辉    时间: 2009-10-3 11:4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涛哥明确指出:“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也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国已经不需要在意识形态上证明自己的政权的合理性,接下来要做的事是激发中国人民曾经引以为荣的超乎寻常的创造力,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事业做出非凡的贡献。
作者: 李建辉    时间: 2009-10-3 11:51
做有创造力的中国人:我们缺什么?5 v9 I2 Z7 X* g( V( f- l6 M
首先,我们缺乏对做中国人与做有创造力人之不协调的文化反思。创造力倡导人们要有批判精神,有问题意识,尽量发挥个性、做事独立自主,这都需要我们勇于表现自我,突破面子心理,“该出手就出手,当出头就出头。”这些特征都与中国文化之讲中庸、重谦虚、求面子、随大流等传统相冲突,其习惯养成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要清醒认识的是,做有创造力的中国人,不仅是对个人创新潜能的开发,也是对中国人文化自我的挑战。
% Z5 F  i/ e0 U  O, |9 K& D( ^. O9 y( G! I- [1 {: t
  其次,我们缺乏对创造力之大众化的认知。美国创造力协会倡导,创造力是人脑的机能,除了白痴或脑疾病患者外,人人都有创造力,发展潜力基本相同。陶行知[1]也早在1930年代指出;“处处为创造之地,时时为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创造力表现是无所不在的,深入人心的,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刻追逐、体验创新的乐趣。由此,我们要走出创造力神圣化的光环,首先在生活中寻求创新的自我实现。
' I. Z% _" J& `/ V1 W
) [  h! }0 z2 p  第三,我们缺乏对创新价值判断之审美性认知。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对创造力的认知缺乏艺术性成分,中国人对创新价值的评断多以实用济世为基础,以社会影响为宗旨,缺乏对创新之纯审美价值的重视。这种认知范式与西方社会之看重创造力之多元表现的文化传统(如在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上的表现)有明显不同,它使我们难以对创新的唯美表现发生兴趣,也就难以养成多元化的创新价值观。" ~1 e3 s. U% D. }/ K9 p% r

8 K1 {6 [; D' S; j8 X  第四,我们缺乏对创造力之幽默表现的认知。大量研究还表明,中国人很少将创造力与幽默感结合起来,而在西方社会,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幽默感不仅是创造力的突出表现,也是人格完善的核心指标。虽然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乏诙谐调侃的成分,但幽默从未成为创新能力与人格修养的核心成分。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幽默感还时常与“耍嘴皮子”、“哗众取宠”混为一谈,这严重误解了幽默感对创新思维的促进作用。
作者: 贝氏弧线    时间: 2009-10-4 18:12
不错的资料,很深刻,赞一个




欢迎光临 机械必威体育网址 (//www.szfc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