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请少些浮躁,多点认真!
(由于本人经验视野水平等都有限,有些观点难免不太准确、有失偏颇,请大家指正)
从小学四年级在朔州太堡露天煤矿看到比二层楼还高的卡特彼勒矿用自卸车开始,我就对工程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时兄长进入工程机械行业工作,更是让我与工程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入大学后,一直关注着工程机械行业的变化与发展,大一时第一次在教学楼工地上见到三一的混凝土泵车,第一次在凤凰卫视看到三一“品质改变世界”的广告,当时心里由衷的为中国民族工业能有这样的新秀而感到高兴。毕业后,进入一家美国工程机械公司工作,算是开始真正踏入了这个行业。到现在已接近三年的时间,跟着经理拜访客户,在国外接受培训,在工地上与操作手聊天,跟随服务工程师到山里给客户解决问题,在怪手必威APP精装版下载上与同行们的热烈讨论,这些一点一滴的积累让我的视野逐步开阔,对工程机械也算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与此同时,近几年国内工程机械生产商的表现却让我对以三一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产生了深深的担心与忧虑。
如今,整个中国的自主工程机械生产商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乍看很是鼓舞人心,但是结合国外同行的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如果这些国内的厂家继续按照现在的路走下去,中国品牌的工程机械生产商很有可能跟前几年国内自主品牌的手机生产商一样,只是昙花一现,然后就永远消失在了人们视野中。下面我从几个角度来阐述我的担心。
一,企业的远期战略规划
我们拿三一跟卡特彼勒做一个比较,三一的执行总裁向文波给三一集团制定了“2012年实现总收入1000亿,进入世界500强“的战略目标,而2007年三一的总收入为约135亿元,从135到1000,这就意味着三一每年的增长率必须达到50%,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对于一个制造型企业来说,是相当有难度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三一集团2007年利润总额超过40亿元,但是其中20亿来自于股票投资收益,而不是来自于产品销售,作为一家制造型公司,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所以三一能不能完成自己的战略规划,能不能进入世界500强,我个人心里是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再来看看卡特彼勒,卡特彼勒的战略是“到2010年,总收入达到500亿美元,2020年,总收入达到1000亿美元”,而2007年卡特彼勒总收入已经是450亿美元,2010年500亿美元的目标肯定会提前完成,2020年1000亿美元的总收入,意味着卡特彼勒需保持每年不到7%的增长率,这对于稳扎稳打的卡特彼勒来说,是一个非常务实的目标。
二,对待人才的态度
三一把“创一流人才”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目标来对待,然而从三一的一线员工对公司的评价来看,员工对三一的认同感跟归属感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大家在百度三一吧里可以看到很多员工的对自己公司的评价;一个三一的员工聊天时对我说,他们的出差住宿及餐饮标准加起来不到百元,所以轻易是不敢出差的,因为每次出差自己都要赔钱,试想一下,现在几十元能解决一天住宿跟吃饭问题的,也只有部分不发达地区的县城里,在一般的城市里恐怕很难做到。在这样标准下出差,员工心里能有安全感,能把十分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吗!而再看看卡特彼勒、沃尔沃、康明斯等等这些国际对手,有的是五星级酒店标准,有的是四星级酒店标准,最差的也是三星级,对员工来说,首先保证自己的安全,舒适,才能更好的投入工作。二者的工作效率比较自然可见一斑。诚然,国内企业发展刚刚起步,在开支节约控制上做的严格一点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再看看三一老板们的生活,住的是别墅,一口气“批发”九辆迈巴赫,那就是将近6千万,我不知道三一的员工在出差时迫不得已住着几十元的小旅馆或招待所,吃着几块钱一碗的大碗面,而想起老板开着七百万一辆的迈巴赫是什么感受。产品是人设计、人生产出来的,服务是人来做的,市场是人来推广的,人才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起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如果国内的工程机械生产商的领导者用“对自己大方,对员工抠门”的用人理念来对待员工的话,我敢说,这样的企业是留不住人的!留不住人的企业,是谈不上长远发展的,建议这些老板们集体看一遍《大染坊》,看看里面的陈寿亭掌柜是怎么样对待员工,让员工对自己的染厂感恩图报、拼命工作的。
三,产品线
三一最开始是做混凝土机械的,做到一定规模以后开始急剧扩张,而且扩张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压路机、摊铺机、平地机、路面起重机、履带吊这些倒也无可厚非,毕竟是工程机械的主流产品,港口机械、煤炭机械的上马让我比较意外,而在我上大三的时候三一居然开始生产客车,让我感到非常的费解,当时我跟我的兄长预测,三一的客车用不了几年肯定黄,不幸的是,这个结果被我言中了,三一的客车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装备制造业,最需要的是专注,需要的是踏实,而三一的扩张的步伐迈得太远了,明显已经超出了自己能够掌控的范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联重科也生产过客车,而山河智能居然计划生产轻型飞机跟豪华游艇,生产飞机及游艇所需要的研发水平,技术能力,生产工艺等等绝对不跟小型挖掘机那么简单,客户群体更是更施工类单位差别甚远,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的勇气可嘉,但是这个决定在我看来绝对是胡闹绝对是一个败笔,今天我来做一个预测,山河智能的小型飞机项目不出5年一定会中止,等大家到2013年的时候再看看山河智能的小飞机有没有在蓝天上翱翔,说不定到时这个品牌已经不复存在了。让我们再来看看国际化的同行,卡特彼勒,牢牢的以矿山、工程机械产品及发动机为核心,逐步的通过并购来逐步扩展自己的产品线及产业链,1981年收购Solar Turbine透平机制造商,1997年收购Perkins发动机制造商, 2007年收购Progress铁路行业维护和修理外包服务供应商,2008年收购Lovat Inc.盾构机制造商,这些产品线都是在卡特彼勒类似或比较熟悉的领域,而且有雄厚的财务实力、充分的技术吸收能力以及丰富的行业经验作为保障。卡特彼勒在出手涉足其他领域之前,一定是经过缜密的调查论证的,卡特彼勒有没有制造起重机跟混凝土机械的实力跟能力?绝对有,只不过卡特彼勒不会轻易的涉足一个自己不擅长或者不看好的领域,不像国内的部分厂家,几个老板一起开个会,一拍桌子就定下来一个战略。拉来国外品牌的产品拆卸几遍,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做出来一台类似的机器。这样做是非常短视的行为,就跟国内山寨手机一样,只能红火一阵子。工程机械跟家电产品不一样,属于人才、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客户吃饭赚钱的工具,要经得住长时间考验,而且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售后服务网络。我们国内这些厂家目前还不具备足够实力来进入陌生的领域。三一的世界最高臂架泵车、最大吨位的履带吊刚下线时是何其的热闹,然而还没有交付客户使用,就出现事故或故障,这样的产品,客户敢放心使用吗?所以先把自己的核心业务做好做强,再涉足其他领域,才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四,国际化步伐
2000年以来,中国的工程机械企业开始逐步的向非洲、东南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出口装载机等产品,算是逐步拉开了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国际化的序幕。三一集团也开始在印度、美国、德国等国部署生产基地,跟当年海尔在美国建厂一样,这绝对是好事情!为将来国际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联重科更是在今年9月收购了意大利的混凝土设备制造商CIFA,颇有点让国人扬眉吐气的感觉,然而,中联重科掌门人詹纯新一定要保持冷静理性的心态,不要被暂时的鲜花掌声冲昏了头脑。遥想当年TCL收购法国汤姆逊的时候,李东生是何其的意气风发,国人也跟着振奋了好一阵子,结果现在呢?TCL非但没有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反而从此从元气大伤,至今不能翻身,李东生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十大最差老板”不说,该公司更是在家电领域落下了“太差了”之名,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精,可谓“鸡飞蛋打”“赔了夫人又折兵”。国内的工程机械企业,在资金实力、人才储备、研发水平、市场渠道等各个方面都不具备国际化并购或大举向国际化大步迈进的经验或实力,所以一定要谨慎对待“国际化”这个问题。那些在国外建厂的厂商,也一定要扎扎实实的在产品质量、代理商发展、售后服务方面下功夫,这样才能一步一步的打开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
五,做事风格
三一的公司首页赫然写着“先做人,后做事”的企业理念,可是今天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口号,而谈不上是理念。今年某网站打出“三一挖掘机已经全面超越韩系品牌”的新闻,让我很是吃惊,因为无论是从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售后服务能力,还是从代理商实力、客户忠诚度、市场美誉度方面评价,三一的挖掘机充其量算是一个崭露头角的“新人,从何而来的“超越”?何况有没有超越韩系品牌,三一自己说了不算,韩系品牌说了也不算,只有客户跟市场说了才算数!至于这样的新闻是怎么产生的,业内的同仁们都很清楚。在我看来,这种明显有炒作性质的“广告”新闻,非但对三一挖掘机的市场推广没有任何的帮助,反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至于行业内知名的某公司获“***全球创新大奖”、某公司获“售后服务**奖”这些奖项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含金量,恐怕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在这一点上,国内工程机械厂家都应该向中国杰出的民营企业华为学习,华为及其掌门人任正非向来行事低调,从来不会到处“放炮”,因为华为知道,自己的产品跟服务能不能得到认可,只有客户说了算,只有踏踏实实的做好应该做的工作,才是最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各方面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们跟国际化的“百年老店”们还差的很远很远,人家生产出第一代产品的时候,咱们刚刚结束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家开拓国际化市场的时候,咱们还在抗日战争;人家逐步成为世界性的品牌的时候,咱们还在大跃进“三年超英,五年赶美”;人家已经到了中国的地盘上推广产品的时候,咱们才刚刚打开国门,看到我们喊了半天要解放的“全世界劳苦大众”,过得都比我们好;人家开始盯上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开始大力投资的时候,咱们国内其中几个自主工程机械品牌才刚刚诞生;人家要大举收购国内的工程机械生产商的时候,咱们国内的品牌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今人家是规模几百亿美元的国际化大公司,咱们才向着几百亿人民币销售额的目标迈进。这样的差距不是一年两年行成的,也不是十年二十年能够赶上的,所以我们国内工程机械生产商现在应该做的,就是目标明确的、踏踏实实的、不动声色的苦练内功,这样才能有朝一日在全球的舞台上为中国扬眉吐气,挣足面子,我们的国家也才能因此成为一个真正的工业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