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体经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转)
HM,ZARA,中国大陆最畅销的女装品牌。中国市场里面这两个牌子,约70%是东南亚制造,不相信,你去大商场看看标签。而且这种趋势会加速发展。宜家、nike,已经开始把工厂搬到东南亚了。12亿印度人也已经杀到家门口了。昨天浦东国际展览中心,很多印度人都在搞大展台,专门承接适合空运的小东西,主要是衣服牛仔裤上的花边和小珠花饰品等机器无法批量生产的手工制造品。由于体积小重量轻,适合空运。报价只有国内的一半(印度人工便宜),吸引了大量的中国生产商咨询。
同样两条裤子:一条是越南成本,一条是浙江成本,沃尔玛买哪一条?这就是中国出口的痛点。越南在低端制造业的水平不比中国农民差,而且工资又那么低。
东南亚和南亚的潜力有多大?越南缅甸合计超一亿人口,巴基斯坦接近两亿人口,都是靠海的低成本地区,一旦发力,制造业十年就上来了。印度是英语国家,服务业的巨人。中国的中低端工业和服务业,在目前的成本环境中,毫无价格优势可言。
中国出口何时凋零,不取决于我们的努力,而取决于东南亚的产业承接速度。不管我们如何努力,成本不可能低过东南亚民工的500元人民币月薪。裤子不说了,就算是手机电子业,只要东南亚加快承接,大幅度萎缩也是很快的。高端产业(光伏、重工、设备),东南亚暂时承接不了,但欧美想自己做,就对你双反调查。
我敢断言十年之内,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必定把中国出口拍死在沙滩上。以后,裤子是巴基斯坦进口了。皮鞋是越南进口的。大米是南美洲进口的。塑料盆是缅甸进口的。我们基本就剩下大国企,拆房子和炒房子了。不要再提什么小米了,美国苹果+东南亚人力一结合,就没小米什么事情了。到时候,要么工人重回低工资年代,要么政府和公务员让利,否则中国出口失败带来的失业问题和外汇短缺,将是极大的麻烦。你想想那么多毫无技能的近视眼大学生聚集在大城市怎么办?
中国经济的起步很成功,中国农民肯吃苦,守纪律,任劳任怨。但第二步走得不行,在制造业积累了资金后,通过四万亿、炒房潮,吃光用光了。这一点,真的很郁闷。
工地抢走劳动力
中国制造业不是和欧美日制造业竞争,而是和有天量贷款的国企基建竞争资金实力。建筑工地开出的超高工资,普通制造业根本无力对抗。你培养了3年的熟练工,工地一加薪就跑了,你和谁去竞争?所谓招工容易,是要高工资的,否则没人来,现在一个办公室文员,吹空调都要3500+五险一金,而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是国企主导,根本不考虑投资收益,也无所谓劳动力成本,缺人就加工资,通过高工资诱惑制造业服务业的人到工地砌砖。基建的资金来源于贷款,且无所谓还贷,制造业要考虑成本和利润,只好收摊了。许多高速公路给农民工发高工资,但本身亏损,搞笑吧?一旦不印,农民工的高工资立即就没了。
四万亿的冲击
中国在2009年的时候,制造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来经济危机能够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剩下的做大做强,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结果,四万亿来了,把房价推高数倍,实体全部屌丝,于是,中国制造业就回头走,往人工高成本,产品劣质化,规模作坊化,价格低价化的初期模式道路上走了。可悲!
四万亿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秩序,现在走不回去了。09年之前私企是暴富了,但大部分老板没有去吃喝嫖赌,想的是继续研发创新,走向世界,那时候成功学非常流行。后来是,先倒霉的关厂买房,反而发财了,坚持不懈的老板,全部SB了。
社会地位低
“小私企,企业主,小老板”,当你听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不会联想到好事,只会联想到,他们在欺负工人,剥削工人,血汗工厂,脏乱差,违法乱纪,做坏事。是不是?这就是我们当前的现实。其实这些人,维系了中国70%的就业,虽然工人目前还吃住一般。
过去5年,从事实体经济的人被互联网和金融人士嘲笑为老土。互联网现在大家看清楚了,就是借钱、发钱和烧钱,去年获得A轮融资的846家创业公司现在都快倒闭完了。金融由于引进了高等数学的表述方式,把99.99%的人弄晕了,一直很神秘兮兮的,写个报告的也能够搞到年薪60万。现在也看明白了,也就是借新还旧,如果下一期续不上,立即出问题。关了灯,都一样。
下一步怎么办
制造业是一切行业之母。房子不是卖给建筑工的,金融产品的利润是来自实体的,服务业主要是源于生产利润的消费,然后是这些行业之间的相互循环交易。近两年,制造业用工数是大量下滑的,但是表面上看不出来。因为新的劳动力,大学生跑到大城市当销售和服务员了,非大学生去建筑工地了。
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至今,中国运气好的无与伦比。第一波港台疯狂涌入,第二波是最惠国待遇导致的出口狂涨,第三波外资+入世,一下子成为出口冠军,第四波更奇怪,本来小布什要来找碴了,结果911了,美国一下子和我们又是好朋友了。但是到了现在,实体滞涨,楼市狂欢。该怎么办呢?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了,现在走的每一步都会对未来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上一次类似情况是1998年。98年国企大下岗之前,当时有两个可能,一是继续印钞维持那些没有竞争力的国企,二是不再输血,国企员工下岗。朱总理没有选择印钞,是真正的调结构,但得罪了太多太多的人。朱总理的改革是真刀真枪,触动灵魂的。国企几千万人真就下岗了,北海和海南的房地产泡沫真的就破了,精简机构真的就减下来了,真的入世了,汇率真的改了,价格双轨制真的取消了。几刀下去,刀刀见红。朱总理的改革虽然让很多人利益受损,但是中国经济一下子就起来了。
我后来想想朱总理壮士断腕,让那么多国企干部职工下岗,他心里承担了多少痛苦啊。1993年,朱总理让海南房地产,一夜崩盘,得罪了多少权贵,他心里承担了多少压力。这个民族之所以有希望,就是还有几个这样的人。
现在的改革呢,好改的基本改完了,剩下的都是伤筋动骨的项目了。一刀下去,必然剧痛。你想想当今社会,富得流油的,就剩下这几个了:房产商,大国企,二代哥。你看谁比较好说话?
环顾四周,有谁愿意为此轮改革买单?没有!拿望远镜也找不到一个。
前几天和原熔盛集团的搞成本管理的副部长吃饭,谈当年这个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是怎么倒闭的。就聊到了一点,叫做大型配套工业的转移和风险转嫁。这种转移,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毕竟企业都是逐利的。当年熔盛起来的时候,也逼死了一批欧美的配套船厂,现在也就轮到自己了。
为什么会这样子?大型配套工业,都是这个特性,高人力、高物力、巨大资金流,所以带来了高风险,同时门槛低,很容易形成低价竞争。一旦遇到灾年、订单变少,或者一旦门槛被别人踏破,一大堆蜂拥而上,利润压低,或者突然出现低成本代工地区,抢夺订单,那么资金流立马就出现问题,分分钟等死。
大型配套产业都是这样子,当年这样子从欧美往日韩转移,然后往国内转移,然后现在继续转出。能活下来的,无非两种,一是市场口还足够,还能撑;二是门槛没那么低,还没那么多人踏进来。
当然,滋润最好的,还是那些基础供应商,不管谁倒闭了,都得买他们的,比如瓦锡兰,比如德国MAN,他不管你是欧美还是日韩的还是大陆的,照卖不误,至于你倒闭不倒闭,关它啥事。
所以现在欧美很多大型配套业务都在逐步剥离,规避风险。保留一些门槛较高的配套产业。而国内死掉的那些,只是接收了这些产业,却没从中搞出属于自己高门槛的业务,所以一死一大片喽。
就跟那老总说的一样,不是我们想当世界第三的造船厂,而是外国人准许我们当世界第三。
一句话,全世界都绕着单子吃饭,无非成本问题。大配套风险成本太高了。 占。。。。 是吧,我们同一集团下替宜家代工的工厂这几年基本上在亏损边缘徘徊 看完以后,一脸懵逼 前途堪忧,努力学习,再学习,逃得了就逃,逃不了也争取不要被淘汰,只要学习,还是可以过的不错的,因为有太多不学习的人,不信看在地铁,火车,汽车,超市,广场等等。都玩的很嗨,书店越来越小,越来越少,可悲。 没有洗礼是不行的不会提前预防 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创业工作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 本来我都怀疑自己有点轻度的抑郁,一直坚持每天19:00看电视半个小时来治疗,看了鹰大这篇文章,我最近看的电视算是白看了,还得抓紧治疗啊!:lol 我们有些客户到孟加拉开厂去了,那里工资只有600块。还有一个朋友去菲律宾,回来说那里的道路超级差,不如我们的乡间小道,厂房只有一层,厂租比深圳贵一倍以上,人工便宜。现在国内唯一比东南亚有优势的就是基建了。 对有能力的人来说,不管咋变,饭总是有的吃的;对没能力的来说,饿不死就行,徒增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