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舞清风发表于 2015-11-6 10:38:05

从全民“大炼钢铁”到全民“创业创新”




从全民“大炼钢铁”到全民“创业创新”
作者:理性天平


总理说: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口号当然很响,但只要冷静下来深入思考,就不难会产生疑惑,创业创新到底依靠的是什么,这让我想起中国人渐渐遗忘的一件事情。 在1957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新高潮》,批评经济工作中的“右倾保守”现象,提出“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提出要在十五年内钢产量赶超英美。在政策与宣传的效应下,全国掀起全民“大炼钢铁”的热潮。



结果当然大家都知道,大炼钢铁运动,造成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事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问题回到全民“创业创新”,作为一个响亮的口号,作为一个没落实到具体实物的指导意见,或许很多人认为这很具有积极意义,和“大炼钢铁”不具类比性,但中国国情事实告诉我们,这两个政策出发点不仅相同,而且关联影响发展轨迹同样类似,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为什么目前政策不适合提全民“创业创新”。
土壤贫瘠,补养不足,全民“创业创新”将不能发芽孕育 国内环境作为全民“创业创新”的基础。 要创业,社会必须要有维系创业机制的保障环境,这些不仅体现在政策、税收、产权保护法律等基本层面,更体现在具体领域的营商环境、融资通道等方面。单不说中国的税率排名亚洲最高,政府层面上鼓励创业的税收激励政策犹如望梅止渴,俨然成为一个“然并卵”的存在,就说创业以后形成的知识产权、特有商业模式等保护法的缺陷,让多少优秀创业公司面临逆淘汰的境地,更别说千万创业者融资难的问题,在这种土壤下,倡导全民创业无疑是将创业者推向一个巨大的火坑。 提创新,则更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在金融、制造、服务等各个领域,创新都是由一些小个体、小智慧、小改变累计而成,离不开人的因素,而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教条主义、拿来主义、照本宣科、关系学从来没有被改变,古有八股取仕,现有各类升学门槛考试,成长中的中国人在各类禁锢中完成了思想断奶,却没有基本的创新思想启蒙。创新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在房价疯涨、物价飞涨、基尼系数飞涨的大经济环境下,人们在焦虑,都在为下个月的房贷生活费紧紧发愁的时候,仅有的那么点创新思维只怕也消失殆尽;企业也在焦虑,现在的货物在仓库堆积如山卖不出去,没资金没兴趣也没闲功夫想想创新的事情。 创业创新是改变,无论是改变形成环境还是环境创造改变,都是一个“蛋生鸡、鸡生蛋”的辩题,至少目前来看,中国的内部环境让我们还看不到可以让全民“创业创新”的希望。
思想贫乏,民智低下,全民“创业创新”将演变成畸形怪物的斗兽场 思想高度决定了全民“创业创新”的整体走向。 30多年前,我们终于认识到了市场对于经济活力的强大推力,但没认识到市场亦可以打开每个人脑中“潘多拉的魔盒”。于是,我们看到了在各种同质化的产品和模式中,一个个公司不是拥挤在危险的悬崖边缘,就是徘徊在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周边,一个个人眼中不再是充满了对科学与信仰的无限热情,而是扎根了的物欲和贪婪;所以,当“流行”变成流行,我们可以看到流行在各类乳业添加三聚氰胺,流行在各类餐馆使用地沟油,流行在制造业各类伪劣的低利润的轻工产品,流行各类生搬硬套的“互联网+”衍生经济,中国市场舞台简直成为各类畸形怪物的斗兽场。 从大炼钢铁时代土炉造出来的废铁疙瘩到全民创业创新时代农民造出来的土飞机,思想高度决定了其发展轨迹。创业创新只有民众自发自觉,才走得最坚实,对比下日本,不难发现,他们从来不提创业创新,但年轻人创新创造能力却在扎扎实实的行业工作中得到传承,靠不断传承中的日积月累的微小改革最终突破质变。反观美国,美国也提倡创新创业,但是在市场经济框架严格限制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美国科技创新受到严格约束,对科技创新进行干预以防止“市场失灵”,激励和保护公平的市场竞争。 智力高低不等,思想高度不同,决定了不是每个个体都具有“创业创新”的水平与能力,想用舆论辐射效应激起全民的“创业创新”热情,无异于是对本我民族思想的一次拔苗助长,等热情过渡之后民众将陷入自我价值的迷失中。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创新而创新,结果可想而知。
上行下效、阶层固化,全民“创业创新”将会腹死胎中 这几十年来,中国成为世界上政策最务虚的国家,每年拿到工作报告或者政策条款,抽掉其中的套话屁话废话之后,往往只有几个字眼几句话才能落地,不落实具体措施,是中国出台政策文件的通病,满眼高大上的文字,一级一级传导学习贯彻下来,到了路人甲这里也会来一句:“按照政策精神干吧。”从何干起?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务虚主义。 上面有纲,下面有张,虽然务虚,虽然大部分人不知道怎么干,但其中是“精英”却善于把握政策中利我部分发展自己那一套,善于规避政策中阻碍自己发展的部分,就是这些世界上最懂得利用政策的人,逐步形成掌握80%资源的两极固化阶层。 阶层固化,是全民“创新创业”的死穴。 固化阶层中的财智阶层,不会纠缠于中国死缠烂打式的“饭碗经济”,早早的准备了一条确保千秋万代的后路,从财智阶层近年来疯狂的转投海外、压缩国内资本可以看出,其实他们早就敏锐的嗅出了腐败的臭气,不会陪全民玩这种费钱费力看不到回报的游戏,而把精力投注在一以贯之的房地产和打了“激素”的股市中;而固化阶层中的饭碗阶层,早就深陷在“饭碗经济”的泥沼之中,每天辛苦加班之余还要想着搞一个绝对牛x的发明、搞一个超级无敌的商业模式,然后眼巴巴的摇尾乞怜,希望哪天能得到一个钢镚,让他站起身来,偶尔有那么一两个站起身来,发现对面的不是“财智”,却是一群“鸟”。 上行下效,不落地让民众无所适从,阶层固化,使民众突破不了自身的约束,实现不了转变的价值,全民“创业创新”犹如一纸空谈,必将腹死胎中。
接盘困难,积毒难愈,全民“创业创新”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政策的提出本质目的是增加就业,为疲软的中国经济注入一道“兴奋剂”。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两次失业高峰。70年代末的主要是知青返乡就业,而90年代初则主要是国有企业员工下岗。如果说70年代末的失业高峰是历史遗留问题,那么90年代初的失业高峰则是国家无奈加无能的选择,只能刺破“脓疮”,但对于那个年代的民众来说,下岗也是国家的一次公开性违反契约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低端产能和国内外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逐步破产和迁移,中国将再次出现大面积的失业潮,与90年代的下岗潮相比,国家的无奈与无能再一次以委婉的形式表达出来,全民“创业创新”,不过是国家提出的一种就业接盘的设想,曾经的主人,变为改革的“绊脚石”,而现在这些“绊脚石”和他们的后代,国家则继续希望他们继续成为自我命运的主宰,不要再来找麻烦。 中国的经济现在“积毒”已经很深,制造业被金融、地产玩弄于股掌之间,错过了黄金发展的二十年,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混乱,毛泽东在60年前的《论十大关系》中的论述早已抛在脑后,于是我们看到了多到卖不出去的轻工业产品,技术瓶颈难以突破的基础重工业,不再种田的农民与日益荒废的耕地,一个个危机接踵而至,应接不暇,而这些年出台的政策与措施犹如饮鸩止渴,慢慢毒耗着这条巨龙的身心。 全民“创业创新”是一种很理想化的臆想,在国家经济发展整体出现方向性偏差的时候出现,它就像一根救命稻草,牵动着整个国民的神经。
从全民“大炼钢铁”到全民“创业创新”,不是要唱衰中国经济,不是要搞坏中国民心,而恰恰是想到中国的隐忧,民族的未来,有感而作,如果触动了某些神经,权当一笑。

理性天平于2015年11月作






老鹰发表于 2015-11-6 10:47:19

这不一样。现在政策还是变化很大,简政放权,减税,感觉路子对。过程还很漫长了。

荷舞清风发表于 2015-11-6 10:50:44

回顾毛爷爷《论十大关系》关于工业部分的论述:


一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一下子就把结论拉出来是否妥当?当然这样可以达到给别人暗示自己用意的作用)。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站在如何更好发展重工业的立场上来讨论重工业与其他之间的关系根本就是荒谬的,预设的中心会把其他问题自然而然边缘化,虽然他们本来其实是互相平行的而已)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这么说是否过于自信?还是根本就是粉饰?或者干脆是自欺欺人?)。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比最差的好一点应该不是什么光荣无比的事吧,犹如乞丐可以踢踢一具饿死者的尸体炫耀自己的富足吗?能大概不能)。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这句话说的大义凛然信誓旦旦啊,鬼知道以后的三千万饿死的冤魂可以问谁要通往天堂的通行证啊。估计不会问功大于过的人吧)。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我们对于农业、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我们一直抓了农业,发展了农业,相当地(还是“相对”比较符合实际)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还是工业本位,这样能切实抓好农业吗?)。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物价和货币?呵呵大概可以算冷笑话吧)。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重工业是不是不为主了?它还是为主,还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和现在的提法没有太大区别)。

  加重的结果怎么样?加重的结果,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也可以积累,但是,在我们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轻工业、农业积累得更多更快些。

  这里就发生一个问题,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想得厉害一点,还是差一点?你如果是假想,或者想得差一点,那就打击农业、轻工业,对它们少投点资。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那么一开始着重发展重工业的做法能不能站住脚?)

  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什么是人民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可以任意引导的?),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二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所谓沿海,是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河南东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在这两者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也没有犯大的错误(估计是想当然耳,当然我这样说也有想当然的嫌疑,不过我站在50年后来看这个问题估计还是可以稍微看清楚一点的吧),只是最近几年(只是近几年?),对于沿海工业有些估计不足,对它的发展不那么十分注重了。这要改变一下(改好了还是改坏了?)。

  过去朝鲜还在打仗,国际形势还很紧张,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这样,如果还不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那就不对了。不说十年,就算五年,我们也应当在沿海好好地办四年的工业,等第五年打起来再搬家。从现有材料看来,轻工业工厂的建设和积累一般都很快,全部投产以后,四年之内,除了收回本厂的投资以外,还可以赚回三个厂,两个厂,一个厂,至少半个厂。这样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做?认为原子弹已经在我们头上,几秒钟就要掉下来,这种形势估计是不合乎事实的,由此而对沿海工业采取消极态度是不对的。(原子弹只能炸沿海?估计到底是保守还是乐观?)

  这不是说新的工厂都建在沿海。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至于沿海原有的轻重工业的扩建和改建,过去已经作了一些,以后还要大大发展。

  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所以这也是一个对于发展内地工业是真想还是假想的问题。如果是真想,不是假想,就必须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

  三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防不可不有(忘战必危)。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国防力量。经过抗美援朝和几年的整训,我们的军队加强了(抗美援朝可以使军队加强?原来斗争中不光能求团结还能求发展啊),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红军要更强些(果然?),装备也有所改进。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汽车和飞机才多少年历史?至于扯上神话吗?夸张得让人不能忍受)。

  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这两句话的逻辑关系我没能找到)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恐怕和以后的大治大乱的思想有点关系吧)。

  一九五○年,我们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已经提出精简国家机构、减少军政费用的问题,认为这是争取我国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军政费用占国家预算全部支出的百分之三十。这个比重太大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要使它降到百分之二十左右,以便抽出更多的资金,多开些工厂,多造些机器。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不但会有很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可能有自己的原子弹。

  这里也发生这么一个问题,你对原子弹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有点搞笑的感觉)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你不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还是按老章程办事。(用多就不好了)这是战略方针的问题,希望(真希望还是家希望?还是强迫式的希望?)军委讨论一下。

  现在我们把兵统统裁掉好不好?那不好。因为还有敌人,我们还受敌人欺负和包围嘛!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

四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关于工资,最近决定增加一些,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我们的工资一般还不高,但是因为就业的人多了,因为物价低和稳,加上其他种种条件,工人的生活比过去还是有了很大改善。在无产阶级政权下面,工人的政治觉悟和劳动积极性一直很高。去年年底中央号召反右倾保守,工人群众热烈拥护,奋战三个月,破例地超额完成了今年第一季度的计划。我们需要大力发扬他们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

  这里还要谈一下工厂在统一领导下的独立性问题。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中央、省市和工厂的权益究竟应当各有多大才适当,我们经验不多,还要研究。从原则上说,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比如我们现在开会是统一性,散会以后有人散步,有人读书,有人吃饭,就是独立性。如果我们不给每个人散会后的独立性,一直把会无休止地开下去,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死光吗?个人是这样,工厂和其他生产单位也是这样。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

  再讲农民。我们同农民的关系历来都是好的,但是在粮食问题上曾经犯过一个错误。一九五四年我国部分地区因水灾减产,我们却多购了七十亿斤粮食。这样一减一多,闹得去年春季许多地方几乎人人谈粮食,户户谈统销。农民有意见,党内外也有许多意见。尽管不少人是故意夸大,乘机攻击,但是不能说我们没有缺点。调查不够,摸不清底,多购了七十亿斤,这就是缺点。我们发现了缺点,一九五五年就少购了七十亿斤,又搞了一个“三定”,就是定产定购定销,加上丰收,一少一增,使农民手里多了二百多亿斤粮食。这样,过去有意见的农民也说“共产党真是好”了。这个教训,全党必须记住。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我们的农业税历来比较轻。工农业品的交换,我们是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我们统购农产品是按照正常的价格,农民并不吃亏,而且收购的价格还逐步有所增长。我们在向农民供应工业品方面,采取薄利多销、稳定物价或适当降价的政策,在向缺粮区农民供应粮食方面,一般略有补贴。但是就是这样,如果粗心大意,也还是会犯这种或那种错误。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

  合作社同农民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得适当。合作社所拿的部分,都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生产费不必说,管理费也是必要的,公积金是为了扩大再生产,公益金是为了农民的福利。但是,这几项各占多少,应当同农民研究出一个合理的比例。生产费管理费都要力求节约。公积金公益金也要有个控制,不能希望一年把好事都做完。

  除了遇到特大自然灾害以外,我们必须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争取百分之九十的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百分之十的社员的收入能够不增不减,如有减少,也要及早想办法加以解决。

  总之,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这是一个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必须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反复进行教育。

pengzhiping发表于 2015-11-6 11:02:04

这个还是有本质区别!相对过去 现在更科学了

胖子小二发表于 2015-11-6 11:07:33

配图不错!

zsdwx发表于 2015-11-6 11:26:23

在一个素来就不鼓励创新的传统教育体系里,在一个素来不鼓励思想解放的社会氛围中,忽然要以创新为主导,无异于缘木求鱼。

长桥卧波发表于 2015-11-6 11:41:29

全民创业,我的理解是:政府希望通过创业拉动投资,反正政府不用出一毛钱,苛捐杂税一样不少。至于十之八九的失败率(现在更高),他是不会管你的死活的。不创业还有一口稀饭吃,创业直接让你去死!

玩世不恭发表于 2015-11-6 11:43:06

口号不错,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荷舞清风发表于 2015-11-6 11:47:15

全部下岗了,到处是失业的。当然全民创新万众创业啦!

好比当年国企下岗潮。我们一起高唱:大不了重头再来!

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我们公司今天下午,也就是刚才下班之前宣布裁员百分之六十,美资全面从我们公司撤走了,我们老板兜不住了。我们公司在全国和深圳赫赫有名,是搞医疗设备的,想必大家已经猜到是哪一家公司了。

这些失业的同事,现在好了,必须去创业了。可以卖茶叶蛋,可以去卖卤鸡蛋,当然也可以继续在中国扯屌蛋。

不创业咋办?

荷舞清风发表于 2015-11-6 11:48:20

在北京一斤生鸡蛋不到4块钱,每斤8个算,每个鸡蛋成本不到5毛,

煮熟的鸡蛋要卖到1.5元,纯利润1元,2倍的纯利润,如果是茶叶

蛋和卤鸡蛋利润更高一些,而且没什么技术门槛,刚需,1公斤挣

16元,一吨挣16000元,比炼钢的利润高太多。按照这个逻辑我们

的炼钢厂都可以关闭了,用卖鸡蛋赚的钱去国外进口钢材多划算,

这个生意正经不错,各位你们觉得呢?


有另外一个高人看了这样的说法,直接回答如下:
很不错的主意。在中国这许多又许多年以后,搞导弹的还是搞不过搞茶叶蛋的,搞导弹测量的也搞不过搞茶叶蛋的。(比如好域安科技)

原来鸡蛋比导弹学问大,所以全民创新的力气应该朝鸡蛋和茶叶蛋方面努力,万众创业也应该朝鸡蛋和茶叶蛋方面努力。茶叶蛋和卤鸡蛋是中国立国之根本,这是绝好的刚需,还可以带动一方地方经济,起码城管、工商、还有城管雇佣的保安流氓们各个都有了收入。

不是一般的蛋,这是一枚伟大的蛋!其实我这人最不愿意扯蛋。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从全民“大炼钢铁”到全民“创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