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l123
发表于 2015-11-18 23:30:10
武汉开不起来工资,这因该是众所周知,消费水平一般,和周边的二线城市持平,大学众多,大学狗奇多奇多奇多奇多,偏偏武汉在工业这方面有先天性优势,在刚开放之前全国排得上名
potentlube
发表于 2015-11-24 17:16:44
武汉民营企业的工资都比老家要低。主要是毕业大学生太多,都是坑应届生的公司。
lh1986216
发表于 2015-12-4 08:00:36
1518517222 发表于 2015-8-14 16: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机械行业,主要分为这三个大方向,细分如下:
一、船舶
(1)工业方面(以制造为主)
东方电气武汉核设备有限公司,终于看到我们小东电了。我们公司主要做核反应堆,以反应堆制造为主,总体来说就是精密机加工、精密焊接,装配。二代半制造技术已经完全掌握,现在三代比较难的AP1000在做试验。
汉拓-孙
发表于 2015-12-18 17:00:55
确如楼主所说,武汉的人才资源是完全没有话说的,在武昌随便哪辆公交都是满满 的大学生,就如校车一般。青山的武钢,进入青山地界,就满满是武钢的痕迹啦,武大科技园,华科科技园,华师科技园,东湖高新开发区,光谷创业街。。。。太多了。也许人才多了就不珍惜吧,很多大学生变成打酱油的啦,现在的武汉在做地铁竞赛,整个武汉变成大工地,房价内地居首。想回武汉啊,但是不敢回,在深圳可以活的很安逸,在武汉只能活的很拮据!
一900
发表于 2015-12-29 11:23:50
武汉,现在到处都在修地铁,修高架,修桥,建小区,全城都在挖挖挖,堵车,封路,限行,单行道比比皆是,在光谷,有的地方人走路都困难,真心感觉不方便。
虽然说想致富先修路,但是修路也可以有很好的规划,交通管制,其实也能缓解很多,只是事在人为,勉强吐槽一下
一900
发表于 2016-1-14 10:38:31
1.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在近代史上更是举足轻重、声名显赫。自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以来,武汉就一直是中国的制造业重镇。但除了武钢、东风这两大央企之外,近年来武汉竟无一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百强,着实令人大跌眼镜。当然武汉制造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武汉制造在全国的整体地位却正在逐步下降。一个曾长期排位全国四强的老工业基地,为什么会不进反退呢?确实有一些客观因素制约了武汉制造业的发展,比如产业结构不太合理,重化工业占比太大,资本投入和产业规模比较小,融资环境比较落后,创业环境和基础设施与沿海差距较大,工业产品种类和质量雷同等外部因素,但内部因素同样不可忽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2.阻碍武汉发展的内部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几块短板尤为突出:
一是思想僵化观念落后。观念落后集中表现为等政策。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一大批“武字头”企业落户,武汉的制造业似乎都少不了政府的影子。民间和企业“等、靠、要”的习惯和心态比较严重,一提到沿海地区就抱怨没给武汉政策优惠。但山东、江浙的发展更多是靠自身力量,国家并未象深圳和浦东开发一样投入很多资源。思想僵化体现在服务企业不到位。武汉招商引资的总体环境不错,但后续服务跟不上,企业的困难较难通过正常途径反映。政府服务还存在“上热下冷”现象,高层对企业很热心,个别部门和工作人员依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部门间本位主义比较严重,信息不互通,数据不共享,资源不共用,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遇事互相推诿踢皮球,企业办事能跑断腿。审批程序也比较冗长,层层汇报,旷时日久,效率有待提高。
二是科技资源转化能力不强。武汉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拥有69 所普通高校, 100多万在校大学生;还拥有各类科研机构 106 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9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有2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0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力不可谓不强。但长期以来武汉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较低,科技资源整合共享力度较弱, 具有较强创新和竞争能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缺乏,科技人才大量外流。据《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透露,武汉的人才本体竞争力仅排第九。有两组数据有助于更直观形象了解现状:一是“十五”期间,武汉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共有2566 项,其中1634项获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进步奖,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却只有10%左右。二是截止2011年底武汉企业共获批中国名牌19个、中国驰名商标15个,而同期深圳、广州、青岛获批的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均在100个左右。
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学研合作比较落后。产学研合作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动力和保障。武汉华中数控就多次被中央树立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的典型。但其它武汉企业却未能及时跟进,充分暴露了武汉的总体差距:(一)是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不到位,创新意识不强。教育、科研、产业还是三条战线三张皮,各自为战,未能形成合力。教学可以为产业培养人才,科研可以为产业提供技术和工艺装备,产学研合作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弊。(二)是科技人才布局不合理,科技资源分布不均匀。武汉75%以上的科技人才都在各类省部属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真正在企业的不多。对比深圳,则是90%的人才在企业,90%的研发中心在企业,90%的科技投入在企业, 90%的产出在企业。(三)是科研院所实力强弱悬殊,结构性矛盾突出。武汉7所部属高校教研实力雄厚,省市属高校则无一所“211”高校,无一个国家级实验室,无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无一名‘两院’院士。研究院所情况也与此相似。(四)是体制隔阂。武汉的部属和国家级研究所,大多自成系统,与武汉企业交流不多。碍于体制和历史原因,武汉企业与省市院所搞产学研结合较多,与部属院所搞产学研结合比较少,极大的浪费了科技资源。(五)武汉市科研院所虽多,但真正具备市场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并不多。科研院所注重于课题、项目和基础研究,应用性的、以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相对少一些。换言之,科研院所参与市场化研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够,还在坐等企业上门合作。
四是码头文化因素。武汉历史上就是个大码头,货到汉口活。汉口一向商埠云集、码头林立、三教九流、鱼龙混杂,要想立足必须万分小心、百倍谨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武汉码头文化。但码头文化的缺陷也非常明显,急功近利、小富即安、得过且过的成份太多,容易因小失大。譬如汉正街曾号称“天下第一街”、“中国改革开放风向标”,还被拍成了电视剧。然而今天的汉正街辉煌安在?
现在谈起武汉,可能很多人以为武汉是商业城市,而不是工业城市。武汉的码头文化传统上就热衷于投资少、见效快的生意,比如精武鸭脖和汉正街,对于投资大、见效慢的现代大工业缺乏兴趣。 “微笑曲线”指出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占有产品90-95%的利润,低端环节只占5%—10%。武汉企业喜欢搞批发和零售,但实力并不足以掌控销售终端,也还是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其利润也很微薄,并不足以支持武汉企业做大做强。
其实这些原因武汉政府和民间都很清楚,关键是如何改变,如何行动。
笔者认为要振兴武汉工业,首先是要改变思想观念。昔日的荣耀早已远逝,武汉不要总以“中部老大”沾沾自喜,不要总沉浸在“大武汉”“东方芝加哥”的历史光环中不能自拔。有着九省通衢的区位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着“惟楚有才”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全国第三的科技教育实力,但武汉的城市竞争力、综合实力、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排名却相形见绌。这些年来武汉与一线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与长沙和郑州的差距越来越小,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盲目、自满、停滞和懈怠啊!
其次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不从事产品生产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商业。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全球一体化的大前提下,传统制造业的利润急剧下降,企业需要在下游业务上获取利润,而这属于传统的商业范畴。传统商业的利润也越来越薄,迫切需要在制造业上分一杯羹,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商品成本。今天的GE(美国通用电气)是什么公司?是把它归类为制造类企业,还是服务类企业呢?但毫无疑问,GE是当之无愧的企业领袖。
回想起八十年代初,武汉曾出现了很多“科工贸联合公司”。那种粗线条的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但还是有借鉴之处的。现在的“价值链整合”“业务流程重组”难道没有“科工贸”的影子吗?
发达国家以现代制造服务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已占到服务领域总额的50%以上,欧盟达到52.3%,日本超过了54%, GE则超过了70%。现代制造服务业,顾名思义就是为生产制造商品提供全程服务。不但要从事核心产品的制造,还要进入设备成套、工程承包、“交钥匙”工程、金融服务、工程咨询、维修外包、物流运输、仓储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
再次是要加强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要取得成效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单打独斗所能奏效。必须集全市之力,才能将产学研结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是要增强竞争意识,积极承接第四轮产业转移。3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轻工业、IT业、重化工业的三轮转移。沿海地区抓住了前三轮产业转移,武汉则要抓住第四轮产业转移,也就是由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当然武汉要面临长株潭和成渝这两个国家级试验区及其它城市的激烈竞争。在竞争中武汉一定要吸取长三角、珠三角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的深刻教训,发挥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紧紧抓住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这个关键,不走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拉动型、资源拉动型的工业化老路,不引进三高两低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才能从根本上振兴武汉制造业。
yygx901
发表于 2016-2-3 20:36:46
一900 发表于 2016-1-14 10: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在近代史上更是举足轻重、声名显赫。自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以来,武汉就一直 ...
一是思想僵化观念落后?!
武汉人的思想一点也不僵化落后,著名的“汉柜”就是证明,他是武汉金融发展萌芽的最后机会,最后悲剧收场!
二是科技资源转化能力不强?!
科技资源转化是需要钱和经过市场化磨炼的,武汉的那些科研院所和各大高校真的很厉害吗?他们的所谓成果即使转化也不会有好结果,由于缺少经验很多成果都不是基于现实的研发,根本就不能转化。
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
这个不能怪企业,创新是不断失败的结果,国企领导一个个四平八稳的,完全没必要去瞎折腾,民企实力不行晚些折腾晚些死,创新还是缓缓吧,多活一天是一天!
四是码头文化因素?!
现在的武汉人跟码头文化毛关系,大部分都是周边小城和农村人口的第二第三代,有农村人情文化情结还能说得过去。
我认为武汉的地理位置好或坏,要看从哪方面去看,就目前全球化的形势来看,武汉想与沿海城市一较高下,完全没有可能!
首先现在城市竞争非常激烈,在当前武汉的中心地理位置无异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国际贸易依赖与物流,而物流的80%是依靠海运和大型海港,这也是金融中心的必备的基本条件。而武汉的黄金水道离海过长并被各种桥梁锁得死死的,通航条件不如解放前。
其次武汉的大学和各大科研院所不是武汉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反而是武汉的包袱,想想看这么大的包袱如果搬到除北上以外的任何城市基本会将当地彻底搞残咯,待遇尽力与市场化接轨,成果则不用接轨,也就是武汉颤颤巍巍地能顶得住!他们与华为的研发人员是两回事,不能相提并论。
再次武汉为了能维持这么庞大的科教体系和公务员体系,非常吃力,沿海不敢要的高污染重化工项目及其它高污染项目当香馍馍引进,大力发展房地产业,饥不择食的目的主要是维持,要想发展代价非常大。
就我看来虽然武汉以后会慢慢好起来的,但近20~30年则不用想。
问天问地问自己
发表于 2016-2-3 21:35:39
yygx901 发表于 2016-2-3 20: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是思想僵化观念落后?!
武汉人的思想一点也不僵化落后,著名的“汉柜”就是证明,他是武汉金融发展萌 ...
武汉发展也有得天独厚的资源:
第一是人和,留住自己培养的人才;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第二是地利,感谢跨越;
第三是天时,等素鸡这样的领导或者686。
第四是别光发展武汉,周边都要搞起,才能中部崛起。
however1241
发表于 2016-3-17 11:21:44
想念一下热干面
a605548969
发表于 2016-3-19 19:33:35
雨倾城 发表于 2015-8-14 15: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有在武汉工作过。但是武汉的大企业都是国企,这些企业应该都不好,快死了。就像黄石一样,以前也不错,因 ...
同意,现在黄石也是半死不活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