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天花板 发表于 2015-8-4 18:45:36

“物美价廉”是个美丽的谎言! 低价只能是低质

为什么“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市场这么多年仍然屈居三流产品、三流品牌之列?一个看得见的事实是,“中国制造”无论产品质量、技术水平还是品牌形象,均与国际企业存在明显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既有客观层面的也有主观层面的,但主要是主观层面的。
主观层面,就是仍有不少人坚持认为,是消费者的错 “中国消费者购买力不足”、“中国低端消费者居多”、“产品凑合能用就行”,在制造产品时就低不就高。这涉及到对成本的态度。于是我们发现,“尽可能降低成本”、“通过全体员工努力成本又降低了20%”之类的表述,经常出现在媒体和企业领导人口中。低成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原材料低成本,二是劳动力低成本。二者构成了生产成本的主体。所谓“原材料低成本”,就是尽可能使用低档廉价的材料,有B级的不用A级的。为什么中国生产的扳手、螺丝刀往往用不了几次就滑口?问题主要出在用材低劣。所谓“劳动力低成本”,就是尽可能支付劳动力(包括脑力劳动)较低的报酬,劳动者获得的报酬与其付出不相称。日前,媒体曝出格力空调年流失研发人员600多人,被批评主要原因在于不愿意给研发人员支付有竞争力的薪酬。而其领导人竟不反思,大骂研发人员。
谈到生产成本过低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起一件往事,他说,1990年代考察温州打火机企业时,一家企业老板很自信地给他算了一笔账:电子点火器,日本成本1.1元,温州人0.2元;密封圈,日本成本0.2元,温州人0.01元;塑料配件,日本成本0.6元,温州人0.08元,再算上温州工人月薪比日本工人低20倍。“一只打火机,日本造的市场零售价是一美元,温州造是一元人民币,看我们不干死小日本!” 就是这位温州老板生产的打火机,连打三次才出火,那圈薄薄的钢片还差一点掉下来。
低成本观念的形成有历史因素。1990年代的中国,仍是物质匮乏的时代,属于典型的卖方市场,对于消费者而言,“拥有”本身比“拥有”什么更重要,消费者对品牌及产品还没有资格挑剔。举一个例子,曾几何时,TCL、波导、夏新三大本土手机在2000年前后一度傲视群雄,市场占有率最高时冲至65%,连摩托罗拉和诺基亚都自愧弗如。但是到了2004年,三大品牌几乎一夜之间全线崩塌,此后多年本土品牌不得不屈居洋品牌之下。据说鼎盛期的TCL手机掌门人万明坚,出行必住最好的酒店,而且必须一包一层。殊不知,就在万明坚趾高气昂风光无限的时候,TCL手机“开机即坏”率高达30%(据当时媒体报道),很难想象这样的市场它会持久。这个时候,已经不单是成本观念的问题了。当年国产手机集体陨落,既有严重透支消费者信任(以次充好)的原因,也有消费观念升级而产品没有随之升级的原因。换言之,当厂家还在生产低质低价产品的时候,它没有发现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已经提高,换机购买的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拥有一部手机而是希望拥有一部更好的手机。于是,厂家那套“低质低价+广告轰炸”的办法不灵了。
低价和低质是一对孪生姐妹,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物美价廉。所谓“物美价廉”,从来都是引诱低端消费者上钩的鱼饵,是为低质产品寻找的美丽借口。今天的市场环境和2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购买力与消费观念的变化,如果你还坚持认为“中国消费者购买力低产品差不多就行”,那就是你彻彻底底的不识时务,没有与时俱进。长期以来,中国人只在乎购买成本而无视使用成本,你让他为获得好产品一次性支付较高的代价他会很不情愿,但是你让他以较低的代价获得产品然后在使用过程中支付较高的维修、维护成本连带发生无尽的使用烦恼,他可能没什么感觉。从这个角度看,部分消费者观念的落后,为厂家低成本观念的存在提供了土壤。
低成本观念带来低质低价产品泛滥,中国号称“全球制造中心”,但是,能登上国际舞台的产品却少之又少。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制造”甚至被贴上“劣质廉价”的标签。中国人最为崇拜的德国,其政府曾多次向国民发布消费预警:“小心购买来自中国的产品”。
必须指出,中国企业长期以来盛行的低成本观念与国际企业主流观念格格不入。发达国家早已抛弃低成本观念,尤其低劳动力成本的观念。在它们看来,给劳动力支付什么样的薪酬,完全取决于这个劳动力能提供什么样的劳动。所以,你从来看不到国际企业的老板号召员工“为企业做贡献何必在乎工资高低”。员工和企业是两个平等的主体,不存在谁高谁低、谁重谁轻、谁依附于谁的问题,员工为企业付出劳动,企业为员工支付匹配的报酬,这个企业的劳资关系才是健康的、稳定的。较高的劳动力素质是产出较高的产品质量的保证。很难想象一个员工素质不高的企业能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也很难想象一个员工薪酬与贡献不对等的企业能获得持久发展。
当然,国际品牌的产品也有高中低档之分,这是企业经营的产品战略与营销战略,与大多数中国企业只能生产中低端产品是不同的。中国制造这些年进步很大,但这是拿自己的现在和自己的过去对比,如果把中国制造放在全球背景下来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年我们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当我们进步的时候你没有发现人家进步更大,这是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对中国制造忧心忡忡的原因所在。
近年来,珠三角一带大量加工企业破产、倒闭或外迁,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低成本+低技术+低品牌+低价值+低薪酬”的经营模式已经走到山穷水尽。站在更高的视野上看低成本观念。此时你会发现,低成本观念甚至是造成中国环境污染、资源重复浪费的罪魁祸首。这个逻辑可能一下子不好理解,仍以打火机为例,1元人民币购买的打火机使用半个月基本上就废掉了,而1美元购买的日本打火机可以使用半年,100美元购买的美国军用打火机可以使用一辈子。须知,低质产品占用的原材料资源并不少,累积生产累积扔掉,则消耗、浪费的资源、能源更多,对环境必然形成更大的压力。站在社会效益的的角度,你说哪个更值得提倡?近年来,中国环境日益恶化,与始终走不出低端制造有很大关系。因此,低成本观念不单纯是经济效益的问题,还是社会效益的问题。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中国企业必须越来越融入国际市场。和国际品牌同台竞技,中国企业必须学会、适应国际游戏规则。有远见的企业家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尽快抛弃低成本思维,转向“高品质+高技术+高品牌+高价位+高形象”的“五高”战略。否则,中国永远也诞生不出苹果、三星那样令人尊敬的公司。事实上,低端、低价路线已经无法保证企业继续存活,转型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候。

2266998 发表于 2015-8-4 18:54:21

从来就没有物美价廉,这是自己编出来骗人的东西,哈哈,

镇远,定远,都是好船,物美但谈不上价廉,只能说‘还不算贵’,而到了‘吉野’那是清国定的船,因为贵,给了小鼻子,结果大家知道了,

就跟雇佣人员一样,一分钱一分货,便宜的工程师就是能力有限,否则为什么不贵

hueihai 发表于 2015-8-4 19:19:31

楼主说的话很透彻,问题是转型不是随便说说的事。现在的企业最求的是眼前利益,是快钱。很少有企业能冷静下来。去培养人才。(公司里派系斗争有多么激烈大家心里都是有数的)这些情况不改变一切都是扯淡。相对来说老一辈的机械工人大部分都比现在的人成就高,在我认识的老技工里很多都是一步步跌打滚爬过来的,技术扎实。反观现在的环境。。。除了自己本职工作没心思以外其他倒是玩的风生水起、

就将 发表于 2015-8-4 20:05:11

不如搬砖的

黄海是我 发表于 2015-8-4 21:01:03

确实是这样,婴儿奶粉就是这样,便宜有人要?

yyzyaaa 发表于 2015-8-4 21:54:03

本帖最后由 yyzyaaa 于 2015-8-4 21:58 编辑

我所在的企业,降低成本=减重,25个厚变22之流,哈哈,越做越轻,越做越差,焊接动不动就开裂,然后就三包。焊接件凭经验,看客户反应,想问焊缝分析金相分析都没人知道。估计必威APP精装版下载很多大侠都有用到我们公司的产品,担心这么好的牌子要被搞臭搞砸了!!

zerowing 发表于 2015-8-4 22:02:59

“物美价廉”这个词,为啥要把“物美”放在前面呢?这才关键。中国人多数看的只是后面那俩字,哈哈,你就没办法。只有当两件都西都“美”的时候,你才有后面的“价”廉不廉的问题。就好像法国的“西北风“,兜了一圈,谁收呢?哈哈。

negtive 发表于 2015-8-5 01:50:39

zerowing 发表于 2015-8-4 22: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物美价廉”这个词,为啥要把“物美”放在前面呢?这才关键。中国人多数看的只是后面那俩字,哈哈,你就没 ...

钱少,又想买来用。往往就会这么悲剧。

其实做做功课,买二手的呗,便宜一大截。就是前期功课多,心累。

wjiafu72 发表于 2015-8-5 09:31:07

看看德国制造就知道物美价廉是否有可能?

狮子67 发表于 2015-8-5 10:15:01

还是观念的问题,国内从改革后可能就开始注重价廉了,因为大家都没钱,又要攀比,所以有类似低廉的商品都会很红火。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物美价廉”是个美丽的谎言! 低价只能是低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