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朵
发表于 2015-3-14 08:58:54
因为无知无畏故乐观
油桃
发表于 2015-3-14 09:59:51
砥平里战役发生于1951年2月13日至2月16日,位置在京畿道杨平郡(양평군)砥平里(지평리)。主要是防守的美军第2步兵师(2nd Infantry Division)23团及一个法国步兵营与进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8个主力团在作战,结果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迫撤退。美军凭借据点工事及强大空炮火力与坦克支援顽强固守。志愿军一直没有炮兵支援,也用尽了反坦克手雷和爆破筒,在攻占外围高地时伤亡很大。2月15日拂晓,志愿军被迫撤走。战后,仅法国营和美23团就在阵地前收集掩埋志愿军遗尸4689具,另有被炮火炸碎的尸骸无法详细统计。据美军当事人称当时冲锋的志愿军在联军火力杀伤下的惨状和太平洋战争冲绳战役时,日军对美军的万岁冲锋那种血肉横飞一般无二。美国有砥平里战役后收尸的照片,非常令人震撼:画面上2个美军士兵背枪警戒,身背后全是志愿军的尸体,简直可以用尸横遍野来形容 。联合国军仅伤亡300余人 。 此次战役后,美军部队得到了新的作战经验。一旦整建制的美军部队被中国志愿军包围,不再像以前那样急忙突围,而是依靠坦克和卡车实施环形防御,依靠猛烈的火力拼死坚守阵地。只要志愿军不能当晚解决战斗,大群的美军飞机在天亮时便会前来轰炸并掩护突围行动。而联合国军的被围部队在坦克与大炮的直接掩护及空军支援下,往往突围都能成功
srt123
发表于 2015-3-14 10:17:01
本帖最后由 srt123 于 2015-3-14 10:18 编辑
八爷说的是德洞山口的F连,建议大家看看《F连的坚守》,描写很到位。本人有幸参与了中译本的部分翻译。
美军中也不全是F连这样的部队,也有“费斯战斗队”,哈哈。
srt123
发表于 2015-3-14 10:31:31
转帖一些译文, 沾沾八爷帖子的光:lol
“如果说F连的官兵同样对他们的连长不是那么的放心,那么新上任的F连连长对于他的连队存有疑虑。仁川登陆之后,F连在汉城以北的议政府战役中遭受了重大的伤亡。后来,在冬季来临之际北上鸭绿江的推进过程中,冻疮对于陆战队员们所形成的折磨要大于在路边随机出现的伏击。当巴伯在古土里接任F连连长的时候,连里近半数的士兵是刚出新兵营的“菜鸟”,绝大多数的军官和巴伯一样,是刚刚才被派到朝鲜来不久的继任者。
连队现在离齐装满员的状态差得老远,有一天在古土里附近的公路上,巴伯看到一整个班的陆战队员搞不定三个200码距离以内的退逃的北朝鲜士兵时吓了一跳。如果这是在硫磺岛,一个陆战队员就可以全部拿下。巴伯已经形成了对自己从严要求的性格,他对他指挥的连队怀有同样的期望。从那以后,他制定了一套针对不同距离目标射击的步枪日常训练方法,使用食堂帐篷外的罐头盒作为目标进行训练。
这一来F连的官兵们就苦不堪言,快被冻僵的陆战队员们趴在冰雪里朝着猪肉罐头射击时,可以看到温暖的篝火,闻到咖啡的香味。但是奇怪的是,尽管受到这样的折磨,他们当中没有人认为巴伯是一个有坏心眼的连长。与其它陆战队指挥官不同,他会耐心地解释他下达的每一个惩处命令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从严的要求被接受了。不久之后,F连上下每个陆战队员的射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与之类似的是,在前往下碣隅里途中的小规模战斗期间,巴伯抓住每一个机会手把手地教补充到连队里的新人如何呼叫近距离空中支援,引导炮兵射击,以及在夜间使用迫击炮。(有些时候,当他的手下因为初学乍练而感到困窘的时候,他会在一旁放开喉咙大声歌唱海军陆战队队歌。)总得来说,巴伯认为通过他的“边走边训”,当F连前往德洞山口驻守的时候,他的连队不仅仅是在战斗技能方面得到了提高,连队官兵也已经是能够象一个团队那样紧紧凝聚在一起了。他们需要成为这样的一个团队。
巴伯研究过孙子,对于MAO的军事著作同样很熟悉,在中国近期的内战中,他显然是受到了孙子那些古老但又依然有效的策略的重要影响。“我们总是采取引诱敌人身陷其中这一策略的原因,”MAO在其著作《论持久战》中写道,“是因为它是我们战胜强大敌人的最有效的法宝。"
如今,沿着主要补给线这条生死攸关的公路,巴伯对北朝鲜那令人难以遗忘的山脉又了新的看法。是谁在那里?他们有多少人?中国人在这片山头上已经战斗了上千年,巴伯不禁又想起了孙子,一名在公元前400多年写下自己思想的古人。如果MAO仍然延用着这些思想,那么陆战一师就正在被引入一个的设好的圈套。
并且,巴伯还能够感觉到,他的连队,他在朝鲜指挥的第一支部队,正处在这个圈套的风口浪尖上。
下午3点,运送三个步枪排中大多数人的车队开始前往德洞山口,F连连部人员被留在了下碣隅里。尽管借来了9辆汽车,还是无法将F连所有的人员、装备以及现在分发给F连的各种相关物品全部运走。F连得到了一个81毫米迫击炮组的加强,有两门迫击炮,每门炮配10名陆战队员,同时调入F连的还有来自2营重武器排的18名陆战队员,他们带来了两挺水冷的勃郎宁.30口径重机枪。大约有二十多名1排的陆战队员不得不留了下来,等待车队回头再来接他们。当司机们启动发动机时,有不少人干脆就在他们站立的后车厢上躺下睡觉。
主要补给线公路只够一辆汽车通行,当遇到一队拉着一个155毫米榴弹炮连慢慢驶向柳潭里的拖拉机时,车队的速度也不得不慢了下来。直到下午5点,巴伯上尉——他现在又和洛克伍德中校站在一起了,中校带了一名摄影师到山上,准备拍摄F连抵达时的画面——才看到F连开路的吉普出现在蜿蜒的公路上。 吉普车的拖斗上满载着装备,被拉到被废弃的两间屋子的旁边。巴伯指挥车队继续向前,直到整个车队都停在了山头下方。接到下车的命令后,一些睡着了的陆战队员被人摇醒,其中包括上等兵华纳·麦克卢尔,他是2排2班第1火力组的步枪手。
麦克卢尔从高中起就梦想拥有一支步枪,那时候他的课外辅导老师,一名曾经在硫磺岛获得铜星勋章的海军陆战队老兵,经常给他讲和日本人作战的故事。称自己为乡下人的麦克卢尔在密苏里州中部靠近欧扎克湖的一个小城镇里长大。他和他的伙伴们非常喜欢四十年代的战争电影,几乎每天都在他们家的后院里玩二战中著名战役的游戏。当他全家迁往堪萨斯城时,他加入了学校的海军陆战队预备队计划,把暑假和周末都花在了一个炮兵训练营里学习如何操作105毫米榴弹炮。
1950年的夏天,麦克卢尔正准备动身前往新兵营。此时朝鲜战争爆发了,他被改派到了一列前往圣地亚哥的军列上。他以为他会被分配到一支炮兵部队。但令他吃惊和失望的是,他被送到了彭德尔顿军营,成为海军陆战队步枪连的一名士兵。
“我们外出丢了三颗手雷,打了二十发步枪弹,这就是我接受的全部训练内容,”他后来在F连向他的副手,上等兵罗杰·冈萨雷斯这样说道。“然后他们就问有没有人愿意当一名步枪手。”
麦克卢尔抓住了这个机会。空气冷却、火药燃气驱动的BAR——稳定可靠、射击速度快、500码距离内精准的勃郎宁自动步枪——被认为是步兵最理想的武器,能够在战场上发挥最大的威力。它带脚架和二十发弹匣的全重为20磅,是海军陆战队火力组的标准装备。10年以前匤提克堡总结出了这种4人火力组的编制,海军陆战队再一次借鉴了教会组织的经验,只不过将其中的教义替换成了纪律下的自由。这一组织形式的优美之处就在于它的简单明了。
整个海军陆战队步枪连被按照金字塔的样子垂直组织起来——每个连队有3个排,每个排有3个班,每个班有3个火力组。火力组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想法,在紧张混乱的战斗中没有人能够保证看住3个以上的战友。更为重要的是,在激烈的交火中,再没有比能够听到陆战队员手中那致命的BAR在距离自己几步范围之内怒吼更让人放心的事情了。
这个时候,麦克卢尔告诉冈萨雷斯,“如果地球不是圆的,没有人会知道我能从多远的距离上打中一个人。”他们俩从后车厢跳到了公路上,伸展四肢并跺脚来让血液在冰冷的四肢里循环起来。当麦克卢尔正要就勃郎宁自动步枪的致命杀伤力开始新一轮的长篇大论时,另一名陆战队员从背包里取出了一个温度计。上面显示的刻度为华氏12度略低一点。一大片的乌云,在25节的北风吹拂下,将德洞山的山尖笼罩了起来。
“看起来要下雪了,”那名带着温度计的陆战队员说。
srt123
发表于 2015-3-14 10:32:30
不到一会儿,第一阵雪花就覆盖了他的钢盔,把他卷曲的金发贴在了额头上。
不远处,巴伯上尉命令头两辆卡车返回下碣隅里去接剩下的人,他指挥部下在一间稍大点的农舍旁支起了一座16英尺×18英尺(4.87米×5.48米)的帐篷,用来做他的指挥所。在连通讯兵在帐篷周围布置通讯设施的时候,巴伯正在召集他的下级军官开会。会议刚开始,连里的通讯联络官劳伦斯.施密特少尉就急急忙忙地打断他:因为天气太冷,SCR-300电台已经快没有电了。
连里的电台和电话都是用电池驱动的。电台用来联系在下碣隅里的105毫米榴弹炮兵和里特森伯格上校,610式战地电话则用于排指挥官之间的联络。寒冷的天气使得电池里的化学反应变慢,导致只能提供很少的电量,德洞山口的严寒不费吃灰之力就把这点电量吸干了。这个问题是美军没有预料到的,他们对朝鲜半岛冬季的可怕低温还缺乏了解。而且,朝鲜1950年冬天的严寒是三十年来最冷的一次。
H连的六门105毫米榴弹炮是特别布置在下碣隅里防御圈边缘,为F连提供火力支持的。它们离德洞山口依然有整整7英里的距离(11.2公里)。严寒和高海拔使得靠燃气驱动的炮弹射程缩短,这样一来,德洞山口只是勉强在榴弹炮的最大射程之内---如果阵地再远四分之一英里(402米),炮兵就没有任何用处了。现在电台又出了问题,巴伯甚至有可能无法联络榴弹炮兵,这是巴伯不能容忍的。他立即下令施密特解决通讯问题,然后继续开会。
“跟我来。”巴伯带着连里的高级军官和排长们向山上快步跑去。当在山顶看到一支载着伤员的六轮卡车车队,开着车灯从柳潭里向南开的时候,他们停了下来。车队的最后一辆车的回声还未散去,巴伯告诉他的指挥员们他已经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部队必须马上在黑夜,低温和寒风中修筑防御工事,然后再搭建那些温暖的帐篷。
站在德洞山口的高处,巴伯感到脸已经开始肿胀,甚至快要被寒风吹出血来。他对他的决定并不是没有犹豫过,他的队伍已经非常疲惫,如果让他们睡一觉,明天挖起工事来会更好些。他用刀测了测地表冰面的厚度---16英寸(40.6厘米),在这样的土地上挖工事应该用手提电钻,而不是铁铲。
但是巴伯本能的认为他的连队现在必须保持警惕。他很希望能派一支小分队越过马鞍部占领石丘和其后的山脊线,但他没有足够的人。他认为中国军队的侦察兵很有可能就在那里居高临下的监视着他们。他想呼叫下碣隅里的炮兵对那些制高点来上几轮排炮,但是天已经太暗了。根据他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经验,如果士兵们有的是散兵坑而不仅仅是雨披,他们在交火的时候在心理上就更能坚持,不会后退。他再次重复了立即修筑工事的命令:“老子的命令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然后,他给军官们划分了每块阵地的责任范围。
艾尔默.彼得森中尉指挥的二排由62名陆战队员和1名医护兵组成,他们负责在西面的陡坡上修筑工事。坡旁是十英尺高的绝壁(约3米),离西北角的马鞍部约175码(160米),仰角约30度。如果从山上往下看,这里是阵地的左翼。
罗伯特.麦卡锡中尉的三排有54名陆战队员和1名医护兵,他们在山头上一字排开。他们的左翼与二排的右翼相接,正对着马鞍部。巴伯知道,这里将会是最难防守的地方,中国人毫无疑问地将会从这条通道发起冲击。
“放两个班在前面,一个班做预备队。”巴伯对麦卡锡仔细解释着陆战队经典阵型--V字防御阵型的要义。麦卡锡不断点头。靠,好像我不知道怎么在晚上修筑工事似的。
最后,由62名陆战队员和1名医护兵组成的一排,在约翰.邓恩中尉的指挥下,将完成马蹄形阵地的最后一环。他们的阵地位于东面长225码(205.7米)的,靠近公路的缓坡。每个排都根据地形布置了他们的两挺气冷式轻机枪,以保证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在马鞍部地区。
沿公路75码长的开阔地带由重机枪组的医护兵(有陆战队的,也有海军的),迫击炮手,以及驻扎在指挥部旁的连参谋人员负责防守,他们一共69人。由约瑟夫.布雷迪少尉指挥的F连迫击炮组原来有3门60毫米迫击炮,现在又加强了2门81毫米迫击炮,他们被布置在小农舍东面几码远的地方。因为天快黑了,巴伯命令迫击炮手用白天剩下的炮弹轰击石丘和山脊以测算距离。与此同时,摩托化分队已经在浅沟的尽头支起了帐篷。两个连属巴祖卡火箭筒组以及弹药手共有17个人,他们被巴伯布置在已经有6个医护兵休息的大农舍里。巴祖卡组被安排在凌晨试射,也就是说,将在医护兵搭建他们的12×16英尺(3.65×4.87米)医护帐篷的时候。晚上巴祖卡组则被藏在大农舍里休息。
最后,巴伯命令约翰.欧.亨利上士,他的重机枪组组长,去给他的两挺勃朗宁重机枪找个好位置。虽然只有25岁,亨利已经是一个坚强的老兵。二战中,他曾在陆军航空队的B-24轰炸机上做过机枪手。大战之后他退出现役,现在又重新回到了军队中来。亨利一张宽脸,二头肌相当了得,配上金发寸头看起来很是精神,看起来像好莱坞版本的超级猛男。亨利对这个(你敢惹我,我就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的)形象很满意,一点也不在乎别人这么看他。
巴伯和亨利在下碣隅里一见面就都觉得对方很顺眼---这种情况在经历过太平洋战争的老兵中常常发生。上尉知道他可以依靠这位老机枪手的经验和判断,在他知道亨利对重武器从里到外都了如指掌后,这种信任就更得到了加强。所以,巴伯让亨利自己在山上选择机枪阵地的位置。
雪越下越大,厚而干燥的雪花漫天纷飞,仿佛在天地间挂起了白色的帘布。亨利命令重机枪手们把一挺机枪架设在离公路二十五码(22.8米)的高处,另一挺放在靠近东面缓坡的地方。两个机枪阵地之间相隔二十码(18米)------这样一来就不至于被一颗迫击炮弹同时干掉。这样的布置使得两个九人机枪组可以对公路上的机动提供掩护,也可以拦阻在激烈交火中敌人从南面山谷发起的进攻。
在黄昏前,麦卡锡中尉从山上下来,命令亨利把他的人往坡上再挪一挪,更靠近三排一些,让重机枪火力更容易覆盖马鞍部地区。亨利争辩说他的机枪必须首先用来掩护下方的公路。两个人开始争吵,几乎到了相互咆哮的程度。这时候巴伯上尉从一片白雾中现身了,在聆听了两个部下的意见之后,他耸了耸肩膀:“鲍勃(指麦卡锡),约翰知道他在干什么。”他说,“让他按自己的意思干吧。” 这样的信任让亨利感觉很舒服。
下午五点半,一排留在下碣隅里的人全部坐着六轮卡车到达了。巴伯让他们驻扎在公路旁,构成防御圈的东南角。在他们身后的上方,是一条6英尺高(1.8米),75码(65.8米)宽的,侵蚀的很厉害的弧状山脊,从东南一直延伸至西北方向。这条山脊挡住了向山顶的视野。这些人将构成右翼的顶端,他们将和他们上方的战友们互相配合。
有些陆战队员注意到:连指挥部,迫击炮组,巴祖卡火箭筒组,两个农舍,吉普车和拖车,以及水源虽然还在重机枪的火力范围之内,但都处于主阵地东南大概三十码(27米)远的地方,也就是说,不在F连的主防御圈内。三排的上等兵特洛伊.怀特福德是注意到这一点的人之一,他扫了扫那些远处的阵位,回过头来充满疑惑的看了他的火力组同伴,韦恩.皮克特下士一眼。
“老家伙应该知道他在干什么。”皮克特一边迈着沉重的步伐往山上走,一边说,“我是说,他可是二次大战的老兵啊。”
一重科技
发表于 2015-3-14 10:44:01
爱猫人士薛定谔 发表于 2015-3-13 20: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美陆战一师撤退路上的1081高地一直被中国军队占领着。这是一块更加远离中国军队补给线的高地。美军为了夺 ...
那个年代,战争真心靠意志啊!!武器各方面都落后太多了!
srt123
发表于 2015-3-14 10:53:45
本帖最后由 srt123 于 2015-3-14 11:04 编辑
现在有人认为中国是”人海战术“,一上阵就是一大堆人不要命的冲锋。这纯属胡扯。中国军队的战术,自上而下强调”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选准薄弱环节,集中兵力打开缺口,然后后续部队卷入扩大战果。这一战法屡试不爽,尤其是林彪指挥下的四野。因此,就算是“人海”,也是局部上有目的,有效率的人海。朝鲜战场上,美军火力强大,战斗意志坚定,所以薄弱环节并不是特别薄弱。即便如此,砥平里那样的例子也不是多数,环形阵地被突破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另外,居然还有人嘲笑志愿军,说什么“白死”,“伤亡巨大”。 志愿军的云山,清川江等战役,你们研究过没有?人家匆忙动员,面对在太平洋战场上所向无敌的美军,敢于穿插分割,整建制的歼灭敌人,这种决心你有没有?你工作中面对美国人,敢不敢吃掉对方?你的产品打败了多少美国产品?志愿军的伤亡换回了苏联150个工业项目,你的工作换回了多少业绩?还敢笑话MAO,笑话志愿军,可笑。
srt123
发表于 2015-3-14 11:00:39
本帖最后由 srt123 于 2015-3-14 11:14 编辑
发张长津湖之战的图给大家看看,
试问你和美国产品竞争的时候,有没有这种决心?对方可是陆战一师,从瓜达尔卡纳尔、硫磺岛、冲绳、仁川一路冲杀过来,未逢敌手。
祺哈哈哈
发表于 2015-3-14 12:13:40
绝清小雨 发表于 2015-3-13 20: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前辈太逗了,哈,我以前做汽车千斤顶,刚开始做觉得馒头都不如。
看人家电泳水平,心凉了一截,里面用润滑 ...
学习了。
没事磨刀
发表于 2015-3-14 16:46:49
"这些中国士兵忠实地执行了他们的任务,没有一个人投降,顽强战斗到底,全部坚守阵地直到战死,无一人生还。"如果,我们也象这样,那一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现在,能有几个这样的“中国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