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转型
本帖最后由 六角车 于 2013-5-12 08:17 编辑本来还想继续写鉄血军工系列,突然一个老友相约邀,去了一家个体企业去搞机械制造工艺,搞工艺的进入一个新企业,首先要了解企业主要产品的制造特点,设备的种类现状,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管理人员擅长哪方面管理,这样才能制定出即合理又实用的工艺来。因此,进入必威体育网址就少了一些。
这个企业虽不大,但有自己的主导产品,产品属于工程机械一类,产品特点基本是板材与型材的铆焊组合,加上其它如电机,减速机,链轮,皮带运输机之类的外购件,因此技术含量很低,也不需要专门的开发设计人员。照猫画虎的仿制,连专业的工艺设计人员都没有。因为这类产品进入门鉴很低,国内几乎是一拥而上。开始国内基本建设发展迅速,对这类产品需求量很大,干这类产品的大小企业都还有一定的市场,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各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致使很多产品市场萎缩,企业面临亏损倒闭的威胁。一个企业家历尽千辛万苦创办一个企业,自然不会就这样善罢干休。但一个企业,有活干就是活的,没活干就只能坐以待毙,于是就千方百计的为企业寻找新的活路——转型。
转型的瓶颈一:
既然整套的设备销路不畅,那就接一些短平快的小项目来干。僧多粥少,竞争自然激烈,加上很多活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所需设备和工艺设计人员,技术工人的要求都很高,绝不是随便吆喝几个农民工来就可胜任的。而且这些条件即使在一些老工业区,要配齐一套都非易事,更不用说那些没有工业基础的地区了。这就要有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
转型的瓶颈二:
不论对企业还是员工都举足轻重的莫外乎管理模式问题。现行较常用的有两种方式,即以结构件为主的吨位制和精密加工为主的工时制。
吨位制,企业产品基本定价方式是,以所消耗原材料的重量来做基础,所产生全部价格的百分比作为员工的工资。(一般为三分之一); 工时制,按所制造零件使用的某种设备或工种,加工所须要的时间来订价,并以此核算员工的工资。(一般也是三分之一),各工种的小时价格因地而异。 显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分配方式,熟悉吨位制的一般对机床加工效率很陌生;熟悉机加工时定额的对吨位制也难适应。如要转换,首先就是管理人员的更新,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聘用,设备的添置。缺那一项都会使企业运转不畅,以致效益受损。
转型的瓶颈三:
由精细转为粗放还容易一些。由粗放转为精细,那可就难了。首先就是聘用熟悉此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这些人员,水平高些的大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和多年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在零散打工族内属凤毛麟角,能不能得到是一回事,留不留得住又是一回事了,能聘到中等水平的就已很不错了。但在小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的企业,员工的存在形式基本上是候鸟式的,流动性很强。得到一个好员工不易,但失去一个好员工,几乎就是一句话一件事没处理好,转瞬间人就走了。人才难觅,更难留。这才是企业转型真正的瓶颈。后续请看工艺工程师笔记01-01 [复制链接] 老板的素养决定了他能吸引什么人才,这些人才才是决定企业走多远的主要力量! 一针见血的分析啊,佩服佩服 做电子电气行业的公司,转型做机械产品,公司的各部门如何转型,也不容易啊,尤其是老板思想转型。感想颇多,估计禅师感想更多,最近他感想的时间也没了。 "得到一个好员工不易,但失去一个好员工,几乎就是一句话一件事没处理好,转瞬间人就走了。人才难觅,更难留。"这句话有道理。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 楼主说的非常在理。一个公司的形态基本上由老板决定的,这家公司能够生存下来就说明有基本的市场定位,当市场状态发生改变时,公司要有相应的改变,这个时候最应该改变的是老板本身。往往这个时候,老板说要变、也想变,但真正要重新开始,确实难上加难,因为最难改变的是人本身。 对楼主说的有一些不同看法。
个人觉得小企业的发展瓶颈应该是升级,根据楼主说的内容看起来也是升级,产品升级,管理升级,技术升级,销售升级。
怎样把自身提高一个台阶,这是小企业的发展瓶颈,也是众多小企业变大企业的必经之路。
而小企业的存活之道就是灵活转型,一个小企业不能灵活转型,那必然挂掉,而一个小企业升不了级的却不一定消亡。
人才难觅,更难留
人才还要敢用,转型也是要有成本的。怕只怕转型时蛇首鼠尾,前后矛盾。 楼主还只是看到了肤浅的东西。 bkm007 发表于 2013-5-11 08: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还只是看到了肤浅的东西。
嘴炮无意义,请阁下来些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