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haibowin 发表于 2024-6-1 10:37:28

工程师成长记(第二篇:事虽难 做则必成)

      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进行最新一代采油设备的研发设计以及现场验证,记记犹新的是产品迭代升级过程中,各种不可能实现的客户要求以及重要元件的课题攻关过程,跌宕起伏,曲折动荡,峰回路转。

      2023年春节过后,空气中还弥漫着一丝鞭炮火药燃烧后的味道,见面仍需拜年的时候团队成员开始出差至西南油气田进行产品推广,客户的需求很直接,也很简单,要满足带压作业即可。从压井作业到带压作业,最直接的影响是设备尺寸必须满足带压作业机尺寸要求,经过现场考察以及客户交流,很快就明确了几乎让人绝望的初始要求,满足带压作业要求也就意味着设备的长度不能超过3米,直径要小于102毫米,而在这之前我们的产品总长度是8米,直径135毫米,8米到3米,135毫米到102毫米,长度几乎缩短为原来的三分之一,直径又要降低五分之一,还有一项让人更加绝望的指标要求,设备要满足3000米井深,这就意味着设备的承压能力从20MPa上升到至少35MPa,提升百分之七十五,这些技术参数的明确也就相当于把西南页岩气这种非常规气井但处于主流地位的应用判了死刑,大家一致的想法“这不可能”,第一道“坎”应运而生。

      面对这种情况,部门祭出了极具创造力的研发工程师AA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项目团队负责此项目,在此之前的他是没有该产品研发经验的,而危急时刻的唯一选择是对他个人能力的高度认可,感受到信任的他也是可堪重任、欣然领命,而且充满着激情和期待,但是客观存在的技术难度以及无情的现实总是会把短暂的激情浇灭,并快速地拉回到冰冷的现实。

      首先确认了九种方案,然后逐一思考确认,并反复找老工程师请教评审,分析利弊,逐一排除,最终的结果全军覆灭,无一生还。前期类似产品已经没有可借鉴意义,项目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境地,极具创造力的工程师AA也完全处于茫然的状态,此时距离图纸发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项目进展转入至暗时刻。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尽头往往会柳暗花明,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外出现过类似技术,该技术对于当前特殊工况有一定的可借鉴性,于是AA投入全部精力查找国内外相关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联系到石油大学某位七十年代校友,该校友在八十年代一直从事该技术的研发设计工作,了解到此信息后团队直接驱车来并约见了这位老专家,很高兴的是老专家知无不言,把他能够回忆起的经验和思路全部传递给项目团队,大家非常高兴,就好像在漆黑的夜晚划着了一根火柴,燃烧的瞬间让原本无边黑暗的压抑中瞬间增加了一丝光明,让AA清楚了解了该项产品的设计思路,于是结合自己的创新能力,沿着老专家指明的方向,再结合老外相关网站上的产品样本资料,终于在一个月内完成了产品图纸设计和发布,实现了长度缩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直径减小了五分之一,在这种极端尺寸变化下,耐压等级却提升了百分之七十五。

      然而产品完成设计,并不意味着后续的路一帆风顺,反而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一台采油设备需要下入到油井产层,也就是数千米井下,而每次提泵检修都需要客户付出巨大的作业成本,那么对于客户来讲,采油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第一位的,客户的最大考核指标是检泵周期,这也就对于采油设备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少要半年到一年以上,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元件是活塞环,每天要以近万次的冲刺在采油设备内往复运动,而且还要承受高压、高温、含气、含砂以及腐蚀性井液侵蚀,还要持续保持较高的密封性,项目设计初期按照标准件进行选型,结果发现所谓标准件根本从市场上买不到,各个活塞环厂家只针对不同的发动机厂家进行特殊订制,每订制一款的采购国内都是数以万根的采购量,针对我们新开发的设备需要的几十根,各厂家根本不屑于接单开发,即使接单其成本比我们的整机设备都要贵得多,找到集团总工进行相关技术咨询,了解到的信息是活塞环是发动机研发过程中最验证的一项,大山一样的难题又一次让项目设计团队原地止步。

      既然借助外力的方法行不通,那就完全自制,自此开始了将近一年的创新之路,先后测试使用过三种原材料,合金钢、合金铸铁、不锈钢,每种材料又使用不同的封口形式:搭扣、斜线、直线,每一种材料又先后使用不同种类的热处理方式,QPQ、氮化、镀镍磷,不同材料、封口方式以及表面处理方式自由组合超过十几种,而每一种组合均至少需要完成连续72小时的设备运转测试以验证其可靠性,因此全年进行了不少于十余次三天连续测试,期间项目团队都要参与,白天进行项目研发设计,晚上轮流蹲守在设备旁通宵跟踪设备耐久测试,最终数十种设计组合经历了反复的理论分析以及十余次的72小时连续测试验证,最终明确双相不锈钢和基体硬化热处理方式组合,才能够充分发挥基材韧性,并达到高温、高压及高耐磨性的表面硬度和硬化厚度苛刻井况要求,最后项目团队又轮流现场值守完成了为期20天的不间断百万冲刺测试型式实验,这一年内通宵测试对于团队成员来讲是家常便饭,大家都习以为常,根本不把通宵测试当成是工作过程中偶发的紧急情况。更让人感动的是团队成员都积极响应通宵值夜班,没有任何人推辞或报怨。和大家交流:都表示身体上的劳累不算什么,只要能把这项技术和产品搞出来,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都憋着一股劲和一口气,也一致认为这项新产品是有一定颠覆性的,能够满足大部分气井排采工艺需求,市场前景非常好。过程简述只有寥寥数行文字,但一年时间里的艰辛和起伏却只有过来人才懂。

      记忆中最深的是项目在进行设备最大负载测试时,设备效率降为零,经过多次整改和测试结果均是如此,这也意味着设备研发完全失败,团队对这个项目完全失去了信心,也开始怀疑这种设计方向的正确性,AA连续两天没吃饭,甚至不想说一句话,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走,自上到下均充满灰心和失望,这时候大家一块去找管理者沟通前途的迷茫,或者说是想把研发的失败结果告知直接管理者,不过管理者并没有指出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方向,而是问了三个问题:“遇到了困难大家有没有去寻求资源解决?有没有找到行业泰斗明确当前研发方向的正确性?大家做事这么容易就放弃吗?”三个直击灵魂的问题再加上这种不轻言放弃态度让项目团队非常惭愧,重拾信心开始协调外部专家咨询并修正研究方向,很有幸地请到某采油设备公司的一位总工来司当面进行技术交流和指导,一下午的交流再加上晚上和管理者、外部专家的开怀痛饮让全部团队成员恢复了激情和自信,转而投入精力解决目前遇到的各种问题。

      截止到现在,这项新产品的研发、测试和不断改进已经进行了一年多,项目团队成员仍然在奋力且艰难地向前推动,不过产品已经完成了百万冲刺测试型式试验,项目团队依据型式试验结果发现了当前设备存在的各个薄弱点并分析原因制订了很多措施在跟进。设备在客户现场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一口停产两年多的水淹井成功复产,其效率得到客户认可,其寿命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提升,不过团队成员都有这样的共识,这全新一代的产品天快亮了,或者说我们快要接触到事实真相了。

      项目团队成员都完整经历了这项技术历时一年的研发过程,不断地从失望到希望,从绝望再到起死回生,过山车般起起落落的经历依然在不断淬炼着团队成员的神经,从脆弱到充满韧性,不由得让人想起巴扎克的名言:“挫折是天才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事虽难,做则必成。

热青茶 发表于 2024-6-1 10:45:55

恭喜恭喜
这就是中国制造,有过类似的开发经历。

小范2024 发表于 2024-6-1 11:13:04

试错失败时有多沮丧,样机成功后就有多欣喜欲狂。

LatersM 发表于 2024-6-1 11:29:42

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别人卡脖子,牛逼!!!!

LAaaa 发表于 2024-6-1 11:38:09

事虽难,做则必成

face111 发表于 2024-6-1 12:02:50

事虽难 做则必成
我还特地买了个相框放我工位上一直提醒我自己

qiedaocai 发表于 2024-6-1 13:03:33

齐心协力,别有掣肘

永无止步 发表于 2024-6-1 13:19:09

有幸在周末能看到这么一篇好的文章,让我在低潮的时候生出奋斗的动力

云阜城 发表于 2024-6-1 14:03:56

向你致敬

晓伟jw 发表于 2024-6-1 14:07:31

   事虽难,做则必成!!!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工程师成长记(第二篇:事虽难 做则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