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子61961发表于 2020-1-26 17:11:43

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47:骑箱子的小孩子

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20-1-28 07:03 编辑

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47:骑箱子的小孩子


1-19
今天去了大阪的关西机场,从那里坐飞机来上海出差。
在机场里,通过海关审查窗口之后,向右拐会路过一个免税店,我进去看了看。
因为临近中国春节,所以店里中国客人很多。
店里也有一些中国人的店员,可以用中文为顾客介绍商品。
店里面灯光明亮,柜台里的商品琳琅满目。
柜台之间的通路不算宽阔,也就是两个人并排通过的宽度。
我在柜台之间慢慢地走走看看,有些地方需要侧身才能过去。


在通道上,我看到前面有一对母子,听到她们的对话,应该是从中国来的游客。

那位妈妈在前面走着,小孩子跟在后面,
小孩子十岁左右,叉开双腿,骑坐在一个小旅行箱上,
旅行箱是那种登机用的小行李箱,竖放着,半米高,
小孩子骑在上面,他的双脚刚好能够到地面,他就那么骑着箱子,慢慢地往前挪。
看到那个小孩子骑着箱子走,感觉有一点违和感,当时想到了几个事情:
一个是,他叉开腿骑箱子比较占地方,他那样会影响别人走路,但他不会去在意。
一个是,他叉开腿骑坐在箱子上,觉得即使不好好走路也没关系,妈妈也不会说他。
一个是,他骑坐在箱子上,可以省力偷懒,是一种“获得”的感觉,他习惯于这种感觉。
这几个点,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想在这里说一下。




Chapter 1.
第一个,做事即使给别人添困扰也不在意,这其实是不够好的。

日本文化里有一点是,做事时尽量注意“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大多数情况,他们都能尽量考虑到这一点,当然反例肯定是多少有一些的。

从中国来的游客,在这一点上有时还不够注意,也有被受到报导的事情。
在人多的街道上走路的时候,有时会突然停下来,查手机什么的,后面的人都要绕着走,
如果停下来的时候能够往旁边挪挪,就好一些了。
在旅游区,在景点前照相时,照完就在原地看照片,这样别人就没法过去照相,
如果照相之后,离开那个位置,再看照片,那就好一些了。
当然人在生活里,完全不麻烦别人,是不可能的,这个事情也是有个度的,
给别人添困扰,和给自己添麻烦,在这两者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两个方面都差不多过得去,这样才能与人方便,与己便利。

如果说上面的事例是对于陌生人,
那么在面对朋友,面对同事的时候,也是会有同样的事情。
涉及到别人的事情,自己如果不注意,给别人带来困扰,就不够好。
在这里,所谓“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不只是为了别人而考虑的事情,
比如说,如果你给别人添麻烦了,自己还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在意,
那么在别人知道一些信息,对你可帮可不帮的时候,他就会远虑一下了。
然后从你自己的角度来看,下次本来可以受到恩惠的地方,因为自己的不注意而被取消了,这其实是挺不合算的。
所以还是对于周围分配一些注意力,多少有一些考虑,会好一些。

Chapter 2.
第二个,即使不好好做事也觉得没关系,这也是不够好的。

以前在文章里也写过,有时有人做事的时候,会有不去认真对待的倾向,
在日语里有一个副词是“ちゃんと(tyanto)”,表示把事情按照应有的样子细致地做到位,
在中文里,暂时没找到更常用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成是“好好地”做事。
现在的问题是,“不去好好地做事,而去改变或简略一些步骤,而且觉得无所谓。”
这种想法是不够好的。

比如说,对于约定的时间,出发得稍晚一些,到的晚一些也觉得无所谓,
这就是“觉得不好好做也没事”的一个方面。
比如做表格资料,有些字体别扭,单元格内的数据位置,居中和靠右都有,也不去在意。
比如说发送邮件的时候,标题应该简单概括邮件内容,但是有人就会写得简单。
比如说汇报事情的时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对象型号部位,有的就是简单说一下,就不够好。
比如说上司交代一个事情,觉得没必要就不拿本子记,有时就容易遗漏事项。
比如同事发消息进行确认,自己收到了,却不回复一下,就会使对方不安。
比如去参加一个展会,去是去了,但是什么也没仔细看,就有点不合适。

对于上司安排的事情,有些环节自己觉得没有必要,就把一些程序略过去了,是不好的。
例如发快递之后,底单没有扫描发送,认为没有必要。
例如通知客户重要的事情,只发出邮件,而不打电话联络确认。
说三个字的人名或地名的时候,即使说错某个字或改变字的顺序,也不在意。
例如手头被安排了三个任务,大任务,中任务,小任务,
有人就会处理不好优先顺序,明明知道大任务需要先做,但是因为中任务好做,所以先做中任务,
之后大任务的时间就不够了。

比如说骑自行车到拐角的时候,有墙壁挡着看不到对面是否有人,但是不减速骑过去,就有可能造成事故。
比如开车的时候需要向左变换车道,先打转向灯然后再回头看,结果发现有车过来,就不太合适。

在团队合作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问题。
比如确认核实以及交代沟通等方面,对于这些需要花心思想到位做到位的事情,
有时就会有人觉得,不做到位也没事,结果就容易出现问题。

这些事情,都属于“即使不好好做事也觉得没关系”的样子。
而且,如果带着这样的思维倾向,那么即使出了问题,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妥,
因此也不会去考虑,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从而失去了改进的契机,这是不够理想的。

Chapter 3.
关于“不好好做事也觉得无所谓”这个方面,顺便说一些机械方面遇到过的事例。

比如说以前曾有人提到过,国内的机械制造,与国外相比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可以被考虑到的,一个是材料,一个是加工,一个是设计,一个是装配,一个是使用。
有些东西,是你不容易想到或者不容易积累的技术方法数据,
这些东西,是国外企业的技术秘密,一时间不容易追赶上。
但是有些东西,是容易被看到,容易被知道的事情和流程,
那么这些事情能否认真做到位,就会决定机械制造的质量。

比如说材料的热处理,需要摆放到合适的位置,在规定时间内降低规定温度,才能达到规定硬度。但是有时会发生,简单摆放,减少冷却时间的事情,就会影响材料的尺寸及性能。

比如加工一个轴套,需要保证加工后的尺寸在十几丝的公差范围内,那样的话,需要加工测量多次,先加工两次,然后测量之后再加工,再测量再加工,再测量,才能确保达到公差范围之内。但是有的加工者,就会在加工的时候嫌麻烦,直接加工两次,然后看是否到达公差范围,如果有偏差,想办法看商量商量能否放行。这样加工,达不到公差要求对于精密要求的零件,就会有精度影响。

比如安装直线导轨和滚珠丝杠,严格来说,需要先安装一根直线导轨作为基准,然后安装另一根,并打百分比调至平行度在几丝之内,然后安装滚珠丝杠,也要打表调整平行度。这样出来的设备,精度会好,使用寿命会长。但是有的安装者,对这些不在意,安上之后大致平行就好,这样一来,一开始设备使用的时候也是可以运动的,但是时间长了,会有磨损,从而影响使用寿命,进而影响动作的精度。




在装配零件的时候,有时会发生,对于接触面不去认真清扫擦洗的事情,他觉得也无所谓。
比如说拧螺丝的时候,需要先拧对角的,然后按照一定顺序拧,有时就会随便拧,就不够好。

装配一个工装的时候,最后立柱的顶端和基准尺寸差了几丝,应该找找哪里的定位有问题然后进行调整,但是有人就会图省事,从立柱侧面咣当一锤子,再测量一下,几丝的偏差没有了,但是带着这样的想法做出来的设备,总会让人不放心。

比如说配管连接的时候,拧直角弯头的时候,拧超了三四十度,应该拆掉之后重新拧,但是有人为了图省事,往回拧一些,这样的话,往回拧的地方就会有密封不严的可能性,一开始通油的时候也许看不出来泄漏,但是加压力之后就会发现漏油,还要把油排掉,拆开接头重新返工。
对零件进行加工修改的时候,焊接的时候不去确认尺寸对不对,结果拿到机器那里才发现对不上;
让他去找扳手来拧螺丝,他嫌麻烦不去取,图省事用钳子来拧。
让他去找铁丝来绑扎固定,他嫌麻烦,直接用扎带捆扎,结果时间长了扎带老化会导致松动。

在设计上,对于高负载高精度高速度的地方,如果有尺寸变动,需要去计算校核,但是有时就会有人觉得麻烦,把计算的部分省略掉,凭感觉去进行修改,就有出问题的可能性。
修改图纸的时候,只把主视图的线修改了,侧视图的线不去改,看图的人就会感到迷惑。
还有只把中间部分画的差不多就行了,零件栏标题栏的材质数量就不去注意。

在设备使用上,规定是每天加一次油,每周排一次气缸积水,但是有时就会嫌麻烦,把保养的事情往后拖,造成设备轴套的磨损,气缸动作变慢,导致设备性能的下降。
比如说设备春节长期停用,需要排水防冻,但是有人觉得没事,就没有采取对策,结果就把水泵和阀门冻裂了。

Chapter 4.

第三个,把“获得”的感觉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将不会是一件好事情。

在日语里有一个语法是,别人为了自己而做的事情,说的时候加一个助词“もらう(morau)”。
翻译成中文,类似于这“获得”的意思,指的是“别人为了自己而做一些事情”。
然后是说,有时候,有些人做事是,“把别人为自己而做的事情当作理所当然的”,
在日语里面的说法是,“もらう(morau)のが当たり前と思う”。
这个思维倾向是不够好的。

比如说,前面看到的这个小孩子,他坐在箱子上,随意地甩着腿,
别人站着,只有他可以任性地坐在箱子上,
受到妈妈为他提供的方便,他表现出来的是,觉得理所当然,无所谓的样子。
也许有点奇怪,但在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子的。
类似的比较容易理解的事情是,小孩子坐在饭桌前玩手机,等着妈妈为他把饭菜端上来,
小孩子吃完的橘子皮和酸奶盒,放在桌子上等着妈妈来为他扔掉。
这种感觉,就是“别人为自己做事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感觉。

在生活中,在团队中,在日常交往中,一个人与朋友之间,以至于与陌生人之间,
或大或小,都会有“别人为了自己做事情”的情况发生。
一个个体,从外界那里获得了恩惠,然后会怎样想。
一种想法是“表示感谢”;
一种想法是“这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后者成为一种思维习惯,那么在个体与别人的交往中将会有一些问题发生。
可以被想到的问题有:
一种是,把“获得”当作理所当然,所以不容易做到感恩和表达歉意。
一种是,把“获得”当作一种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没有从自己“付出”的意识。
一种是,把“获得”当成一种习惯,一旦周围不对其进行“给予”,他就会不满意。
一种时,把“获得”和“安逸”当成一种习惯,对于需要苦劳的事情,就不愿意去做。
这样的情况下,个体与其他个体的交往,就不能良好地持续下去。

关于这一点,除了与小孩子有关的例子,还想到了自己以前的一件事情。
那时我在日本福冈市读硕士,有一次有人邀请我去他家吃饭,是学校里的一位中国人前辈。
我随随便便就骑自行车去了,那是一个冬季里的星期天,一个天气清冷的上午,
走到那位前辈家楼下时,我忽然想到了当时读到的书,
忽然意识到:自己是空手来的,没拿东西。
但是到人家楼下了,也到了约定的时间,再出去找超市也不太好,
我傻乎乎地给前辈打电话,
说我到楼下了但是忘买东西了,我去买点东西再过来,要晚到一些。
那位前辈也是东北人,直接就告诉我:你别拿东西,你要是带东西就别来了。
我当时只能那么上楼了。
但是从那以后,再去别人家吃饭,就会多少带一些东西了。
以及,到别人家吃饭,吃完之后要积极干活帮忙收拾一下。
就是说,一开始的时候,会有别人对我好,
但其实自己只是一般人,一味地“从别人那里获得”是不现实的,
自己必须适时意识到这一点,需要去做一些“自己为别人付出”的事情。

在日本的文化环境里,对于“别人为了自己做事情”,一般是会表达谢意或者歉意。
别人为自己做事情后,一般都会说“谢谢”或者说“抱歉”。
这种教育也是从小孩子开始的。
比如,小学生的书包,即使会有点重,也都是要自己背的,不会有大人帮着拿。
小学校里,中午吃“给食”,份饭的餐具和食材,都是要自己去取,不会有人给你送过来。
即使是小孩子,如果别人帮他开了门,过马路的时候汽车为他而停下让路,
他不会觉得“那是自己应得的”,而是一定要说一句“谢谢”。
别人拿着小食品送给小孩子,小孩子第一句是说“可以么”(いいですか)。
意思是说,我接受你的东西,这样可以么。
其中包含的感觉就是: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样一来,使得“给予”一方,也会觉得自己的努力不是白费的,是得到理解的。
这样说话,或许有点做作,或者说产生一种距离感。
但是,这种思维方式,比“接受东西理所当然”,会稍微好一些。




Summary.

当然,对于小孩子,要求他一下子什么事都做好,不是必要的。
小孩子愿意享受宠爱,不好好说话愿意开玩笑,总需要别人帮忙,也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这些东西,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持续下去,
如果自己不去注意,也不受到别人的说明,
那么他长大之后,就有很大可能性,仍然会有这样的习惯,
那样的话,如果他在社会中做事时,也带着这种习惯,那么就会有不顺利的可能性。

因此,写出上面这些内容,不是为了去批评小孩子,
而是说,在生活在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二十多岁的人,他们做事时有着上面这些倾向,
如果能够有一个契机,让其意识到这些事情并且能够改进的话,那么对于其个体是有好处的,
同时,对于团队来说,如果每个个体有一个良好的思维方式,那么团队的效率会更好一些。

上面这三点,其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思维方式,就是“思考范围是否会涉及到自己以外的人”。
小孩子头脑里思考所及的范围,在他的年龄段,还只限于,“自己”的范围,
逐渐成长之后,头脑里思考所及的范围,需要逐渐延伸到“他人”的范围,
这样才能去权衡自己与他人的损益,得到一个折中的位置,
然后调整自己的做事方式,把握好一个“自身与他人”的平衡。

以上。
By 子子

值此新春佳节,谨祝各位朋友,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二零二零年元月二十六日,农历正月初二。

丹枫911发表于 2020-1-26 19:07:14

这个和中国的教育有关,和社会环境有关,同时还有历史原因,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的和学校的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有问题的,利己主义盛行,任重道远啊。

浪里个浪1发表于 2020-1-26 20:31:46

新春快乐呀,一直很喜欢楼主发的帖。

晓昀发表于 2020-1-26 22:01:32

去年在地铁里看到有乘客从机场下飞机过来,带着小孩的,那个箱子可以给小孩当座椅用,我当时看的情况是,爸爸和妈妈手推了一只大箱子和一个有卡通图片的小箱子,箱子有点像坐骑。他们进了地铁之后,那个小孩自动坐上去了,因为地铁里几乎座位都占满了。后来我在淘宝上还搜了一下这种箱子,淘宝上还真多,图案也非常好看。

小孩坐上去,靠两腿蹬地前行,还真是不太方便,容易妨碍别人走路,小孩蹬车前进的方向是随意的。

子子61961发表于 2020-1-26 23:25:41

晓昀 发表于 2020-1-26 23:01
去年在地铁里看到有乘客从机场下飞机过来,带着小孩的,那个箱子可以给小孩当座椅用,我当时看的情况是,爸 ...

谢谢回复。

您说的这种箱子,我最近也看到了一次。
侧面看,有点类似于L形的,箱子。
小孩子,估计四岁以下的,可以坐着,也有扶手和安全带。
但是十岁的孩子,感觉还是自己下来走好一些,
为了图安逸就坐在箱子上,影响别人,而且家长不管,总感觉这样不太好。

顺祝新年快乐~

2020工业4.0发表于 2020-1-27 08:31:27

感谢子子君的文章。 子子君对事情的理解比我们要深刻的多,这可能也是中日文化的差异,让我不得不佩服。
另外,恰逢新春佳节,国内武汉肺炎闹的人心慌慌,大家都没过好年。 很感谢这个时候你的帖子

llh2253发表于 2020-1-27 10:28:54

谢谢楼主分享!喜欢您滴文章,粗略看下总有收获!

祝您及您滴家人新年愉快!

llh2253发表于 2020-1-27 10:31:08

在心理学有个说法叫“同理心”,也就是平时说的“换位思考”,多数国人教育,都缺少。。。

晓昀发表于 2020-1-27 12:21:29

子子61961 发表于 2020-1-26 23:25
谢谢回复。

您说的这种箱子,我最近也看到了一次。

新年快乐!
对!就是L型的。

xhjfbi发表于 2020-1-28 16:16:31

中国人多的是老子天下第一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47:骑箱子的小孩子